王庆生
从1982年1月1日被《镇江市报》试刊1号采用第一篇“豆腐块”短文,到正式复刊的3月份录用3篇小稿至今,笔者与《镇江日报》风雨同行了40个春夏秋冬。在矿山机械厂工作33年和调到市委统战部13年期间,通过投稿和交流,我有幸结识了报社的领导、编辑、记者朋友们;参加了报社举办的新闻知识培训;经历了从业余通讯员到特约记者的成长;也享受过年终评选受表彰的快乐。
查阅40年来用稿记录统计,被《镇江日报》总共采用了1300多篇各种文体的稿件(最多的是1995年,用了151篇)。特别是有10多篇较长的人物通讯和专稿,经过编辑的精心编辑,标题更新颖,导语更精炼,分段更合理,来稿中的差错和文字、年份表述不规范之处都得到纠正。
如今,退休19年后,翻出每年一本的报纸剪贴簿,看着那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消息、通讯、特写、言论、花絮、新闻故事,不禁又想起当年欧阳箐到矿机厂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宦继和;朱宏瑗到统战部为系统全体信息员讲课;范德平为《镇江乒坛》试刊号悉心竭力;陈福根为每期《镇江乒坛》认真校对;曹德璋介绍言论写作经验;陈大经、吴丹青、石小刚、文雯提供所需图片,贾又敏、张振武、时英关心基层通讯员,孙肖苏、顾洪恩、朱勤书、张良国、呼延镇、杨咏、刘兰明、徐肖东、习斌等同志的指导和鼓励,以及曾配合贺莺的外地赛事采访……
而最难忘的则是“业余”与“专业”的合作——合作采访天津世乒赛。
1995年5月,笔者首次与《镇江日报》青年记者梁波(现为现代快报总编辑)共同赴天津采访第43届世乒赛。
那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与职业记者首赴外地合作采访世界大赛。我们没有大报和东道主的各种优势,又受经费所限,两人住的是每天33元的旅馆,中午在赛场买盒饭,早晚以“康师傅”方便面为主,整天就在旅馆与赛场之间奔波……
我利用熟悉女队主教练张燮林、国乒领队姚振绪和诸多教练、国手及乒乓界人士的有利条件,进入国乒住房,收集各种素材;梁波则专注赛况,细心观战,认真记录,汇总整理,传(真)回各种体裁的稿件(那时还没使用电脑)。使50多篇“天津消息”及时地与家乡读者见了面。
我采写的“幕后新闻”系列报道《金泽洙犯禁》《何智丽缺阵》《少帅蔡振华》《老乡张燮林》也获得当年报社好新闻二等奖。
在近半个月的朝夕相处、赛场风云变幻的日子里,我们目睹了国乒包揽七座金杯的全过程。二人既分工又合作,共商不同内容的稿件处理形式,同享采访到最新消息的欢乐。自始至终,我们没有游览过天津的任何一个景点或商场,用最经济的代价圆满完成了大赛采访任务,实现了一次“业余”与“专业”的友好合作。
2013~2015年,国乒连续三次的“直通世乒”(“直通巴黎”“直通东京”“直通苏州”)选拔赛在我市举行。组委会让我参与接待各方记者。其中,《镇江日报》分工体育条口的记者姜萍与我保持着联系,告诉我报社的系列报道计划,特别希望我借此机会,广泛宣传我市的乒乓历史和各方人物,为大赛造势,渲染浓厚的国球气氛。
于是,我先后提供了世乒赛的历史和镇江人的世乒赛战绩;镇江籍世界冠军张燮林、秦志戬、邬娜、范瑛和世乒赛亚军柳絮飞的资料;提供了我市几名乒乓球国际级裁判的情况以及自己采访天津世乒赛的经历。这些素材经报社记者编辑整理后连续、详尽地刊登,版面较大,影响也大。我把见报文章张贴在国内外媒体记者所住宾馆大堂内,并通过电子信箱和打印稿提供给他们,使他们对全国重点乒乓城市镇江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在央视现场直播中和各自的媒体报道中,进一步宣传了“一座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扩大了镇江的知名度,提高了镇江的美誉度。
我借此征文机会,感谢《镇江日报》,我的良师益友!顺祝《镇江日报》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报纸刊登出更多反映民情、关注民生、贴近生活、切中时弊的好作品,让读者喜欢《镇江日报》,爱看《镇江日报》。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