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连番整治,旧貌焕发新颜。丹阳高新区大圣村眭巷自然村,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南水乡的灵秀与神韵尽收眼底。村里“以水为媒”全力塑造水美乡村,千方百计提升村容村貌,谋划长远发展,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逐渐变成生动现实。
嬗变
水美乡村的形塑
冬日暖阳,碧水清波,绿意点缀,移步换景。目之所及,闲坐眭巷村头广场的村民,惬意地晒着太阳、聊着天。回溯到一年多前,景象与此迥然不同。
地处312国道、241省道交界处,眭巷村水系丰沛,由东至西,5个河塘一字排开,滋润养育着这一方水土。近年来,伴随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加之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眭巷村河道不胜负荷,污染加重,紧接着荒草蔓延,水乡明珠渐渐蒙尘。
年逾七旬的严富娣,为此从住了几十年的村里搬出去与女儿生活。然而,去年严富娣又搬回来了。离去与归来的理由前后吻合,“村里环境大变样,每到周末,不少人来我们这儿休闲、垂钓、烧烤,直夸村里太美了,还是回来养老舒心!”
去年以来,在云阳街道支持下,大圣村深入开展水美乡村建设,下决心整治河道,先后投入百余万元用于河道疏通、岸边绿化、修建步道和石桥、种植水生植物。
大圣村副主任邱文婷告诉记者,通过清淤水塘和推土平整塘埂,沿岸建好了河梯,通过打造数个观景平台、生态湿地和亲水步道,极大改善了河道及周边环境,农户房前屋后的河塘变深了,水变清了,岸变绿了。
利好
风景“钱景”的转换
不只是清淤疏道,村里还注重源头治理,先后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建成污水管网,农村污水逐步实现集中收集。保洁员每天清扫、垃圾车定时转运,多措并举惠及农户320余户、人口千余人,使得全村面貌焕然一新。而像严富娣这样回村住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整治一条河,幸福一方人。水美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诸多项目叠加,自然原生态风情愈发浓厚。沿着河岸木制步道,四角亭下闲庭信步,一弯清清河流,两岸美景如画,一派田园风光跃入眼帘。
如今,好风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看得见的好“钱景”。尽管疫情冲击,但受益于村容村貌的嬗变,带动乡村旅游的升温。眼下,坐落在241省道旁的名流农庄,正在为持续升温的节日餐饮市场忙碌着。主打生态牌是这家农庄的最大特色。
名流农庄总经理眭蓓蕾告诉记者,好风光好景致也可以成为好创意好卖点。“我们联合周边学校因地制宜挖掘拓展,常态化推出亲子研学活动,品美食、观风景,感受农事文化。疫情背景下农庄共接待顾客近两万人次,营业收入不跌反升,仍然增长了两成左右。”
展望
共富路上的谋划
助力乡村振兴实施,如何引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村“两委”审时度势,抓住大圣村整体环境提升的契机,敏锐提出“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像眭巷村、景巷村这种“点”的精品示范,丰富“线”的旅游功能,推动大圣村“面”的互融发展。
“大圣村河流密布,我们要把民居利用上,把江南水乡的韵味保留下来,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布局周边的农业采摘、地方餐饮和农家乐,通过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邱文婷表示,他们将会在眭巷村对面的东庄村,将有条件的农户集合起来,打造成一个农家乐集散地。
而农家乐只是新一年里大圣村梦想憧憬的幸福起点。大圣村党委书记眭林辉介绍,农家乐和民宿只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村里还准备开发融合地方特色的大圣田园综合体项目,结合农家乐建设6.99公里的自行车道和1.32公里的骑乘小火车等。并且,计划在现有种植区中,分区域种植花果,科学搭配,保证四季可赏花、可摘果,“努力把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全媒体记者 陈志奎 通讯员 姜康)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