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宝宝别乱跑,小心汽车。”冬日的午后,对于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五套村的很多村民来说,是最惬意的时光。
阳光洒在家门口的小道上,老人们有的坐在院子门口晒着太阳聊着天,有的在小道上散步消食。小孙子辈在小道上打闹嬉戏,时不时穿行而过的汽车,总会让爷爷奶奶们叮嘱一番。
下雨天也可以放心走路了
“从烂泥路到砂石路,再到水泥路、柏油路,现在的生活,是我们小时候不能想象的。”今年58岁的周龙强是江心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在他的印象中,家门口的路越修越好,日子也越过越好。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从家到学校只有400米,天气好的时候,周龙强下了课回家喝一碗粥,再回到教室上课,都不会迟到,为此得意了很多年。“但如果遇到下雨甚至下雪,这条路就很长了。”土路泥泞,没有雨鞋,只能弯着腰,注意力全在脚上,尽管如此还是经常被藤蔓或树枝绊倒,或是陷进水坑里,到家就变成了一个“泥人”。
2000年左右,村里开始修建水泥路,从此,出门再也不受天气限制,“下雨天大家也可以放心走路了。” 看着如今越来越宽、越来越美的农路,周龙强无限感慨。
村里的乡村旅游驶入“快车道”
“要致富,先修路”的意义,马义萍可能比其他人理解得更为透彻。作为江心洲第一批农家乐,马义萍决定做“依水人家”农家乐,正是看准了修路后的发展前景。
记者来到马义萍家时,她正在和丈夫在鱼塘里清塘,“我们家的鱼品质好,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全部打捞上来,自己留点,其他送给邻居、亲戚过年吃。”
今年64岁的马义萍,从扬州嫁到江心洲。最初就是种田,后来到厂里打工,每个月全家只有三四百元的收入。家门口的泥泞土路、饭桌上的素菜清汤,让从老家来看望女儿的老父亲心疼不已。
2010年,政府鼓励开设农家乐,在单位食堂烧饭的马义萍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农家乐就是要吸引人来,家门口的水泥路越修越宽,旁边的空地正好可以当停车场,自己又有烧饭的手艺,不信做不起来。”
说干就干。马义萍借来1万多元,将自家的一间屋子装修一新,农家乐正式对外营业。农家乐最火的季节就是秋季,借助柑橘节,“家里曾放了32桌,连院子里都坐满了游客。”忙不过来马义萍就请人帮忙,最多的时候一天请了8个人,“我算是带动周边就业了。”
这个季节相对冷清,马义萍正好在家忙年,准备过两天回扬州老家过年。家里的两个厨房里,大灶小灶有4个,一旁叠放着30几个锅。如今,加上苗圃种植,马义萍家每年的年收入有20万左右,“以前一件衣服穿几年,现在儿子媳妇总是买,新衣服都穿不过来。”马义萍掸了掸身上因为清塘沾上的泥点,乐呵呵地说。
路畅人和后,让人向往着更好美好的生活。从柑橘节开始,江心洲凭借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衍生出湿地、滩八样、裕隆河、银杏大道等一批颇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五套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也随之驶入“快车道”,其中,国家3A级景区橘江里景区,就在五套村。
“目前我们村有13家农家乐示范户,10余家特色民宿,20余家农产品零售点。”五套村党总支副书记王鹏告诉记者,2020年,五套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直至2021年,五套村共有200余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2万元,村级集体年收入超过90万元。
小岛多了归乡创业的年轻人
橘江里景区里,坐落着一家陶艺馆。店主唐文,今年33岁。她告诉记者,当初从老家走出去时,并没有想过会回来。一边忙着烧制刚刚做好的一件作品,唐文一边讲着回来创业的故事。
大学在南京学习国际贸易专业,因为选修了一门陶艺课,从此爱上了陶艺。毕业后做了一阵外贸工作,她就辞职到景德镇专业学习陶艺。这一学,就是3年。“本来想留在景德镇开店,但父母让我回家看看。”
这一看,唐文发现,家门口的变化真大。以柑橘为地域品牌,2016年,江心洲又推出了国内首个乡镇一级生态IP——橘宝,在橘江里入口建设橘宝广场。随后又完成橘江里内部黑色化路面改造、御隆河清淤木桩护坡、千米临河游步道等建设。
一条从水利站至北江堤的拓宽柏油马路,一直通到了唐文家门口。也让她下定决心,回家创业!因为柑橘节的带动和地域品牌效应,小店第一年就挣到了满满的人气和效益。
如今,唐文又扩大经营,在吾悦广场开设了第二家工作室,“两个工作室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江心洲的更注重深度体验,因为很多仿生陶艺,是可以直接到旁边的田间地头现场感受的。”
从百之味到水利站的江益线,去年年底被评为“丹徒美丽农村路”。这条长2.3千米,宽6米的沥青路面,是五套村农路升级改造的代表,是江心洲打造新型特色乡村的缩影,更是所有村民一路向着幸福未来的见证。(全媒体记者 曾海蓉)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