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拂去京口闸的神秘面纱,解读和还原历史上京口闸的兴废变迁。 元旦期间,市民又多了一个寻访历史古迹之处,京口闸遗址展示区室内展示馆自1日起正式对外开放。“了解到运河对镇江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对镇江更加热爱。”1日下午,特地前来参观游玩的江苏大学思政系研究生小范同学说。
近日,江苏省高质量考核个性指标项目——镇江市京口闸遗址展示工程顺利完工。京口闸遗址位于润州区中华路东侧、太保巷北侧,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开始,镇江博物馆着手实施京口闸遗址展示工程,全面改造提升,对街区景观拾遗补缺,还原运河历史风貌。目前已建成京口闸遗址展示区,分为室内展示馆和室外遗址区两大部分,成为一处集遗址保护、历史展示、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景点。
清晰展示京口闸历史脉络
2019年,京口闸遗址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镇江重要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展示镇江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2020起,市文物部门谋划实施了展示工程,分为室内、室外两部分。
记者在室外遗址区现场看到,室外遗址区占地约4000平方米,分为四个部分。供市民游乐休闲的广场,在广场东北部的碑亭展示的是京口闸出土的清康熙二十年(1681)的《丹徒县永禁苛累油麻铺行碑》;京口闸遗址的形象雕塑,材质为灰白色花岗岩,整体造型为一个闸的形态;遗址的东侧安放了一条景观平底船,展示的是客船北上入江即将过闸的情景;遗址区,正面的挡土墙用GRG的方式模拟展示了考古地层,挡土墙下面就是京口闸遗址的文物本体,包括明清的石路、清代的碑亭、明清的闸墩、明清的码头等。
遗址区的京口闸是京口闸清代的东闸的闸体部位,包括闸墩、清代的碑亭、南宋的道路,包括明代的石岸和明代的道路等重要遗迹,清晰展示了京口闸的历史脉络。镇江博物馆副馆长徐征介绍,“过去没有标志的情况下,很多人到这里来看分不清这是什么样的遗迹,我们现在通过GRG的方式模拟展示了考古地层。”
中国水利设施的重要见证
京口闸遗址的室内部为京口闸遗址展示馆,毗邻陆小波故居,场馆虽小,但品质精美。
展陈分为“寻文明坐标”和“赏古闸遗韵”两个单元,通过“寻根探秘”“京口澳闸”“运河寻踪”“回望千年”四个篇章,以图片、短视频、多媒体,以及部分出土文物的形式完整的介绍京口闸的历史、原理、考古过程和出土遗物,展示其文化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单元寻根探秘,讲述的是京口闸的建设发展历史。第二单元赏古闸遗韵,重点介绍的是京口闸的考古发掘历程、遗迹现象,以及出土的历代遗物。
“镇江是长江和运河交汇的黄金十字口,那么京口闸遗址的发现就以实物的形式,证明了我们镇江在运河长江史上一个重要的地位。”徐征介绍,尤其是京口闸,作为一个“引江济运”的复合闸,也是我们中国水利设施的一个重要的见证,“不仅对我们镇江城市历史,包括中国水利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京口澳闸系统的建立,较为全面、科学地解决了引潮、节水和通航等矛盾,使得水道更加安全、快捷,为古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带动了沿岸各地的经济发展。
民国时期,1929年在河道之上修筑马路,京口闸才正式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运河遗产还原运河历史风貌
大运河开通后,江河交汇的特殊位置,让镇江逐渐成为商贸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因而位于京口港上的京口闸,也就成为经长江、大运河南下北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被誉为“江南运河第一闸”。
2011 年,为了配合“中华路旧城改造工程”项目建设,镇江博物馆考古人员即在对该项目建设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时发现了该遗址,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揭示出了唐代至明清时期京口闸的东侧闸体,以及码头、石岸等附属设施,并出土了一批唐至民国时期的遗物。
2011年8月2日开始至12月底,完成了该区域的普探和局部试掘工作,试掘探沟5条,面积达220平方米。
2012 年 8 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镇江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京口闸遗址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 2000平方米。2013年1月,现场发掘工作结束,转入室内整理和研究。
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京口闸的闸体分唐、北宋、南宋、明、清 5个时期,从早期到晚期,由东向西逐渐萎缩。 在遗址区可以看到的京口闸遗迹,主要为明清时期。
据徐征透露,从2011年进行考古调查的,2013年结束考古过程,除了闸体,京口闸遗址还出土了遗物标本数百件,时代跨度从唐代至民国时期。出土的元代祭祀用品卵白釉瓷凤凰、麒麟、缠枝牡丹纹双耳扁瓶,孔雀蓝釉贴塑纹三足炉,青花海水龙纹、云龙纹三足香炉,其造型硕大、工艺精湛,尤为珍贵。这些珍贵文物为研究历代京口闸历史的变迁、南北物资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据悉,目前这些文物正在镇江博物馆6号楼陶瓷展厅和8号楼近代史展览第一单元里展出。(马彦如)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