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38)

2021-12-31 08:27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38

王景曙

【续昨日《第八章 走向胜利》之《50.见证“武汉解封”!》(今日2900字)】

51.援鄂“收官”!

“全副武汉”的戚文洁、冷惠阳以及另一名队友,这天深夜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A区里快要结束班次时,合拍了一段小视频,制作成抖音。画面上:三人站成一排,步调一致地以手抚胸、弯腰鞠躬、挥手作别、转身离去、闭门而出。一系列动作,串成一个特定仪式。抖音中的英文配音是:“Bye”“Good Bye”。

说是4月10日的班次,此时实已为11日凌晨,悬挂在门框上方的一盏钟,时针指在“零点35分”位置。这是戚文洁等人在肺科医院上的最后一班。这是他们在武汉、在湖北前线上的最后一班。正是在4月10日至4月11日之际,大部分“江苏三队”队员都完成了自己的援鄂“收官”。

历史性节点上,收获是多重的,“我们和邱海波老师合影啦”成为王玉广而告之的重大收获之一。

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重症男神”的邱海波,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全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1月19日就踏上武汉前线的他,是某种意义真正的“江苏援鄂医疗第一人”。身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每天都辗转出入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比较集中的定点医院,最多的一天跑了7家医院。他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三版至第七版的修订。

王玉讲述,转战肺科医院的十余天里,“邱老师会定期来查房”,并且与她常有交流。对“我心中的偶像”,王玉印像是“跟之前在照片里看到的那种神采奕奕不太一样”,他显得有些憔悴。但是,“邱老师人很和蔼”,专业水平更是“太厉害了”,每次查房,都能“给医生和护士带来指导性意见”。

当时梅琼也在岗,4月10日是“护理A组”的她俩“最后一战”,值此关键之时,邱海波教授又进来了ICU。王玉回忆,邱海波当时与她还简短地拉了一番家常,“问我多大岁数了,从哪里来的”,王玉回答“我来自扬中市人民医院,小地方”,邱海波立马赞道“扬中可是个好地方”。

于此补叙,就在相隔近一个月前的3月15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邱海波同志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而当天的发布会,人在武汉前线的邱海波本人无法到场,由其妻子赵健代为领奖。3月17日,《新华日报》除在三版刊发长篇通讯《沧海横流,“白衣铠甲”里的家国情怀——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上)》,还在头版版心位置以一篇消息及一篇评论员文章《用担当和智慧诠释时代英雄》,强势报道邱海波获此殊荣——版面安排比右侧省委书记娄勤俭和省长吴政隆的两条“会见”报道更突出。通讯《病人至上,“悬崖刀尖”上的生命之光——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下)》,则于次日在《新华日报》继续刊发。此后,邱海波又相继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并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胜利在望的轻松之时,大家“机不可失”地请求与邱海波合影,不仅得到欣然应允,令王玉喜出望外的是,她竟“很荣幸地被邱老师主动邀请站到他身旁”。因为当时都是穿戴着防护服和面罩,不识面容,王玉后来在“这对我来说真是一张非常有意义的照片”上,用文字特意分别标出了邱海波和她本人所处位置。

纪录片《蓝盒子》里的“10床老张”,是“双人护理”的王玉与另一名队友像“贴身保镖”一样,在肺科医院ICU期间自始至终负责“盯”着的病人,后来在4月10日的日记中,王玉写下一段自己最后一班岗上的“最后一刻”。临下班前,她特意来到“10床老张”床前,与他这样相约:“……等你出院了,就让家人帮你拍个视频发在抖音,远在江苏的我一定有缘能看到这个视频,我想听你亲口对我讲:我康复啦,我又跟以前一样啦。你一定要坚持下去,50几天都坚持下来了,再努力一点点你就可以出去啦,加油加油!”

休战前的最后几天里,肺科医院ICU里的病人已寥寥无几,而且已全部撤下了ECMO,压力极大减轻,所以同一个护理组的人力可以“自我调配”,不必全员到岗。与王玉同组的“文豪”李鑫,4月10日下午受领了一项任务:因为眼看就要结束援鄂战斗了,医疗队尚余一些口罩,决定发放给大家,“护理A组”就由他负责发放。除了灌满身上口袋,还有两大袋子的口罩李鑫图省力,用一根绳子绑在一起往肩上一搭,这一幕在肺科医院门口恰好被人拍下,“有点像个乡村老头”,发到朋友圈后引得大家好一阵开心。

按照基本固定的交接班顺序,王玉所在“A组”的下一个班是由朱玮晔所在“G组”接替。同是10日援鄂“收官”的朱玮晔,于当夜11点发朋友圈纪念这一刻:“不论是在中法新城收尾,还是肺科医院收尾,G组一直都在。”三张图片中,两张图片为G组全体队员分别在病区里身穿防护服和在肺科医院门口身着便装的合影照,另一张“图片”则不是照片,而是朱玮晔所写一段感言的文档截图。

这张图“说”感言中,“猪猪”写道:“从空荡的机场大厅、寂寞的街道,再次等到热热闹闹的城市烟火气、等到饿了么上面又是一行行商家,也算是真真切切见证历史了……很多朋友以为我在这里每天都是激情打怪兽,经常问我感想,其实很普通。在家时上班,我是普普通通的人民医院护士;在这里上班,我就是普普通通的江苏护士;在家时下班,葛优躺;在这里下班,散步Or看电视解乏。生活总会趋于平淡。不论在家时,还是在这里,职业素养、对己要求不会因地区或者时间而有所改变。未来对医护人员继续好一点~武汉再见,小岛回见。”

继5年前大二时“穷游武汉”那一回,这是朱玮晔迄今第二次与武汉说“再见”。有些“再见”定会再见,而有些“再见”,除了告别,人们并不期望回头。

当“最后”成为这段时间里诸多事项的关键词,镇江报业传媒集团也迎来告别《连线湖北 “战地”日记》的最后一篇,第91篇,客户端发布于4月11日,题为《他们的“最后一个班”》——这是该栏目开设以来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以“集体”为采访对象。其时,指令已然明确:第二天就是包括17名镇江队员在内,“江苏三队”回家的日子。

最后一篇战地日记

事实上,作为“综记”,这篇日记更多还是记录部分队员们前一天的工作内容。队长冯丽萍的最后一个班,是10日凌晨5点到上午9点,“病人都还在安静地睡觉,负责感控的我,把每张床、每架治疗车、每个仪器都认真消毒了一遍。”10天前,冯丽萍在此上的第一个班也是“5点至9点”——不过,那是相差12小时的晚上。从“5-9”开始,又在“5-9”结束,让冯丽萍本人对这一巧合留下深刻而独特的印像。

虽说是最后一个班,梅琼讲述,工作量依旧很大,给患者迁床、做俯卧位通气,“都是十分耗体力的活”,梅琼说,越是“最后一个班”,大家越想着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尹江涛是“江苏三队”医生组最后撤出病区的几位队员之一。原本10日晚上他要负责最后的交接班,临时接到通知说班次取消了,“当时心里还挺遗憾的。”但11日一大早,尹江涛忽又接到紧急补班通知,这才“补”上了本人最后一刻的“纪念之战”。

最后一篇“战地”日记,记者连线的时间是4月11日中午,这一刻,冷惠阳正在吃着爱心企业送来的加餐,“知道我们要撤离了,中午每个医护人员都收到了一份肯德基!”

然而,再好的加餐也不抵当天传来的一个好消息更加“美味”:4月11日,最后3名危重症患者的核酸检测均转阴,标志着“战疫百日”的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终于实现来之不易的“清零”——这成为送给“江苏三队”第二天踏上归程的“最后的最好礼物”!

【明日请看《第九章 去时数九寒,归来春意浓》】

编辑:陈路

165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38

王景曙

【续昨日《第八章 走向胜利》之《50.见证“武汉解封”!》(今日2900字)】

51.援鄂“收官”!

“全副武汉”的戚文洁、冷惠阳以及另一名队友,这天深夜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A区里快要结束班次时,合拍了一段小视频,制作成抖音。画面上:三人站成一排,步调一致地以手抚胸、弯腰鞠躬、挥手作别、转身离去、闭门而出。一系列动作,串成一个特定仪式。抖音中的英文配音是:“Bye”“Good Bye”。

说是4月10日的班次,此时实已为11日凌晨,悬挂在门框上方的一盏钟,时针指在“零点35分”位置。这是戚文洁等人在肺科医院上的最后一班。这是他们在武汉、在湖北前线上的最后一班。正是在4月10日至4月11日之际,大部分“江苏三队”队员都完成了自己的援鄂“收官”。

历史性节点上,收获是多重的,“我们和邱海波老师合影啦”成为王玉广而告之的重大收获之一。

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重症男神”的邱海波,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全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1月19日就踏上武汉前线的他,是某种意义真正的“江苏援鄂医疗第一人”。身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每天都辗转出入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比较集中的定点医院,最多的一天跑了7家医院。他参与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三版至第七版的修订。

王玉讲述,转战肺科医院的十余天里,“邱老师会定期来查房”,并且与她常有交流。对“我心中的偶像”,王玉印像是“跟之前在照片里看到的那种神采奕奕不太一样”,他显得有些憔悴。但是,“邱老师人很和蔼”,专业水平更是“太厉害了”,每次查房,都能“给医生和护士带来指导性意见”。

当时梅琼也在岗,4月10日是“护理A组”的她俩“最后一战”,值此关键之时,邱海波教授又进来了ICU。王玉回忆,邱海波当时与她还简短地拉了一番家常,“问我多大岁数了,从哪里来的”,王玉回答“我来自扬中市人民医院,小地方”,邱海波立马赞道“扬中可是个好地方”。

于此补叙,就在相隔近一个月前的3月15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邱海波同志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而当天的发布会,人在武汉前线的邱海波本人无法到场,由其妻子赵健代为领奖。3月17日,《新华日报》除在三版刊发长篇通讯《沧海横流,“白衣铠甲”里的家国情怀——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上)》,还在头版版心位置以一篇消息及一篇评论员文章《用担当和智慧诠释时代英雄》,强势报道邱海波获此殊荣——版面安排比右侧省委书记娄勤俭和省长吴政隆的两条“会见”报道更突出。通讯《病人至上,“悬崖刀尖”上的生命之光——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下)》,则于次日在《新华日报》继续刊发。此后,邱海波又相继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并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胜利在望的轻松之时,大家“机不可失”地请求与邱海波合影,不仅得到欣然应允,令王玉喜出望外的是,她竟“很荣幸地被邱老师主动邀请站到他身旁”。因为当时都是穿戴着防护服和面罩,不识面容,王玉后来在“这对我来说真是一张非常有意义的照片”上,用文字特意分别标出了邱海波和她本人所处位置。

纪录片《蓝盒子》里的“10床老张”,是“双人护理”的王玉与另一名队友像“贴身保镖”一样,在肺科医院ICU期间自始至终负责“盯”着的病人,后来在4月10日的日记中,王玉写下一段自己最后一班岗上的“最后一刻”。临下班前,她特意来到“10床老张”床前,与他这样相约:“……等你出院了,就让家人帮你拍个视频发在抖音,远在江苏的我一定有缘能看到这个视频,我想听你亲口对我讲:我康复啦,我又跟以前一样啦。你一定要坚持下去,50几天都坚持下来了,再努力一点点你就可以出去啦,加油加油!”

休战前的最后几天里,肺科医院ICU里的病人已寥寥无几,而且已全部撤下了ECMO,压力极大减轻,所以同一个护理组的人力可以“自我调配”,不必全员到岗。与王玉同组的“文豪”李鑫,4月10日下午受领了一项任务:因为眼看就要结束援鄂战斗了,医疗队尚余一些口罩,决定发放给大家,“护理A组”就由他负责发放。除了灌满身上口袋,还有两大袋子的口罩李鑫图省力,用一根绳子绑在一起往肩上一搭,这一幕在肺科医院门口恰好被人拍下,“有点像个乡村老头”,发到朋友圈后引得大家好一阵开心。

按照基本固定的交接班顺序,王玉所在“A组”的下一个班是由朱玮晔所在“G组”接替。同是10日援鄂“收官”的朱玮晔,于当夜11点发朋友圈纪念这一刻:“不论是在中法新城收尾,还是肺科医院收尾,G组一直都在。”三张图片中,两张图片为G组全体队员分别在病区里身穿防护服和在肺科医院门口身着便装的合影照,另一张“图片”则不是照片,而是朱玮晔所写一段感言的文档截图。

这张图“说”感言中,“猪猪”写道:“从空荡的机场大厅、寂寞的街道,再次等到热热闹闹的城市烟火气、等到饿了么上面又是一行行商家,也算是真真切切见证历史了……很多朋友以为我在这里每天都是激情打怪兽,经常问我感想,其实很普通。在家时上班,我是普普通通的人民医院护士;在这里上班,我就是普普通通的江苏护士;在家时下班,葛优躺;在这里下班,散步Or看电视解乏。生活总会趋于平淡。不论在家时,还是在这里,职业素养、对己要求不会因地区或者时间而有所改变。未来对医护人员继续好一点~武汉再见,小岛回见。”

继5年前大二时“穷游武汉”那一回,这是朱玮晔迄今第二次与武汉说“再见”。有些“再见”定会再见,而有些“再见”,除了告别,人们并不期望回头。

当“最后”成为这段时间里诸多事项的关键词,镇江报业传媒集团也迎来告别《连线湖北 “战地”日记》的最后一篇,第91篇,客户端发布于4月11日,题为《他们的“最后一个班”》——这是该栏目开设以来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以“集体”为采访对象。其时,指令已然明确:第二天就是包括17名镇江队员在内,“江苏三队”回家的日子。

最后一篇战地日记

事实上,作为“综记”,这篇日记更多还是记录部分队员们前一天的工作内容。队长冯丽萍的最后一个班,是10日凌晨5点到上午9点,“病人都还在安静地睡觉,负责感控的我,把每张床、每架治疗车、每个仪器都认真消毒了一遍。”10天前,冯丽萍在此上的第一个班也是“5点至9点”——不过,那是相差12小时的晚上。从“5-9”开始,又在“5-9”结束,让冯丽萍本人对这一巧合留下深刻而独特的印像。

虽说是最后一个班,梅琼讲述,工作量依旧很大,给患者迁床、做俯卧位通气,“都是十分耗体力的活”,梅琼说,越是“最后一个班”,大家越想着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尹江涛是“江苏三队”医生组最后撤出病区的几位队员之一。原本10日晚上他要负责最后的交接班,临时接到通知说班次取消了,“当时心里还挺遗憾的。”但11日一大早,尹江涛忽又接到紧急补班通知,这才“补”上了本人最后一刻的“纪念之战”。

最后一篇“战地”日记,记者连线的时间是4月11日中午,这一刻,冷惠阳正在吃着爱心企业送来的加餐,“知道我们要撤离了,中午每个医护人员都收到了一份肯德基!”

然而,再好的加餐也不抵当天传来的一个好消息更加“美味”:4月11日,最后3名危重症患者的核酸检测均转阴,标志着“战疫百日”的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终于实现来之不易的“清零”——这成为送给“江苏三队”第二天踏上归程的“最后的最好礼物”!

【明日请看《第九章 去时数九寒,归来春意浓》】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