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36)

2021-12-29 11:01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36)

王景曙

【续昨日《第八章 走向胜利》之《48.出院!出院!》(今日7200字)】

49.下一站:肺科医院!

病床大量空出,致整体医护力量产生充足富余的喜人态势下,曾经战鼓声声中纷纷挺进武汉、挺进湖北的全国各地医疗队,从3月17日起,开始有序撤离。武汉方面启动“撤军”计划三天后,3月20日,江苏对口援派的“黄石兵团”也部分先期归来。

与去时凄风冷雨的悲壮笼罩形成强烈反差,班师回朝的凯旋氛围令人如沐春风。3月21日那天,被安排去武汉花博园游园的“江苏三队”队员王玉,当时之所以“感到特别开心”,并不仅仅在于局促那么久之后终于可以放足远行,投身大自然怀抱,她心中还隐含着一份特别的盼头:一切就要结束了,很快可以回家了!

与疫情暴发之初“一天一个样”的内涵完全不同,进入3月中旬时段,以“严防反弹风险”为重要前提,“复工复产”已经成为最强语境,整个抗疫大局正在抒写另类“一天一个样”——始于3月13日,湖北有关方面之所以着手不断安排援鄂医疗队员出游,本身就是“一天一个样”的写照。

中法新城院区C8西病区“清零”这一天,3月25日,《湖北省市县疫情风险等级评估报告》最新出笼,其中武汉:截至3月24日24时,13个城区中,5个为低风险地区,8个为中风险地区,没有高风险地区。

3月24日,经中央批准,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就解除离鄂通道管控和武汉市复工复产安排等事项发布通告,称:从3月25日零时起,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更令公众广为瞩目的是,《通告》并且就“武汉市也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亦即“武汉解封”)已提前给出了明确时间表:4月8日零时起。

朱玮晔在3月24日这天的日记中写道:“还记得第一次乘车去医院的时候,路上空空荡荡……如今她(武汉)苏醒了,露出了往日灿烂的笑颜。这些天,援鄂医疗队分批撤离了,我们可能很快也将离开这座英雄的城市……”朱玮晔的日记大多当天刊发于其所属扬中市人民医院的官微公号,所以,“有据可查”。

王玉与朱玮晔这对闺蜜合情合理的共同趋势预判,却很快被C8西“清零”之际又传来的一道“军令”改写!

3月25日上午,上级通知正式下达:休整数日,“江苏三队”定于3月30日全体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这一刻终于确证的“转战”之说,其实事先几天已“有所耳闻”,无怪乎朱玮晔当时在日记中使用了留有余地的措辞“可能很快”。

3月24日,朱玮晔以为“可能很快就回家”。

如同3月8日这天方舱队员们纷纷打卡“休舱”,3月25日,打卡C8西53天“清零”,也成为“江苏三队”队员们当天朋友圈普遍的重要功课,其中,相似的图片内容是以全体队员的红色姓名,拼成醒目的“零”“苏大强”等字词。冷惠阳的九宫格里比大多数镇江队员更多出“湖北省”与“江苏省”两幅地图——也是由全体队员的姓名拼成,“我是从他们那边下载的。”冷惠阳回忆。

方舱队员当时打卡“休舱”主题以外的附加是“待命再战”,而“江苏三队”队员打卡主题以外,也都附加了已经明确的再战方向。冷惠阳说:“接下来迎接新战场——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不破楼兰终不还!”

“镇江蓉妹妹”说:“53天清零啦,下个礼拜转战武汉肺科医院,继续和江苏三队的小伙伴们一起战斗。”3月25日是周三,凌蓉所称“下个礼拜”,即是下周一的3月30日。

小伙子伏竟松不怎么讲究“文艺”,像做报告一样写了句大实话:“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工作告一段落,下面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所配两张图,一张是“零”,一张是自己的便装照,戚文洁很快大姐般跟帖心疼“瘦了好多”。伏竟松回忆,从中法新城院区到肺科医院,武汉71天战斗下来,他当时的确瘦了5斤,但后来在酒店休养隔离14天期间,“又胖回去了”。

戚文洁自己当天则是两次打卡。中午11点的打卡,她说“我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并没有具体言明下一个战场是哪里。下午3点半,配图数量更多的二次打卡中,“下一站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由“我们可能很快也将离开这座英雄的城市”,时隔一天,就骤变为“已经无法判断究竟何时能离开这座城市”的“小猪猪”,于当天下午3点17分的打卡措辞,高度凸现“96后”年轻人的典型风格:“中法新城通关完毕,即将去新的地图啦——武汉市肺科医院。冲鸭,新的征程等着我们,我们都是那1/3000。”

朱玮晔讲述,分母上的3000意指全体江苏援鄂医疗队员,为使表达“更有意味”而四舍五入取了整数——实际上此项的准确数字是2813名,“近3000”。打卡所用两张图片之一,为当天上午9点至下午1点朱玮晔在C8西“站完最后一班岗”所拍,画面上她手持一张专门制作的“清零日”字牌。

转战前的短暂休整期间,“江苏三队”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送战友”。这段过程简要记录在朱玮晔3月28日以“故人西辞黄鹤楼”诗句开篇的日记中:

故人西辞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今天,又有一批战友要离开武汉回到自己久违的家,五十多天的携手奋战,我们和山西队早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大早我们江苏队就换上统一服装,为山西队送行。当看到一个一个熟悉的身影上了大巴,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大家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真心英雄”: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每一句都唱出了我们内心的真切感情。

上班时的班车里、病房里三三两两忙碌的背影、下班时放松的笑脸……在中法新城战斗的一幕幕顿时在脑海中闪过,这里留下了我们刚来时的忐忑、熟悉后的坦然,也记录了我们的战友情。

我们“江苏三队”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我们队友里拥有ECMO专业者、有CRRT高手。如果说中法新城是我们遇到的“新手关”,那么我们这支经历了挑战、更加成熟默契的团队,即将去下一个“高难度副本”——肺科医院,继续以“零感染”为目标,早日通关,让每个人都能尝到早日回家的胜利果实!

日记发布中还配了一段36秒的视频:警车开道下,一辆接一辆的大巴缓缓驶出酒店……被整建制送别的是山西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山西二队”),而唯一参与送别的援鄂医疗队,是整建制“江苏三队”。因为,只有这两支同是支援中法新城院区的省队,同住在武汉晴川假日酒店。

共设置23个病区(含两个ICU单元)、开放床位千余张的中法新城院区,是武汉抗疫进程中一家举足轻重、功不可没的重症和危重症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先后有来自国家和北京、江苏、山西、吉林、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等省市的18支援鄂医疗队,共2400余名医护人员在此并肩战斗,除了当地医护力量,每支援鄂医疗队都整建体独立接管一个病区。

“看到一个一个熟悉的身影……”朱玮晔所写可谓实实在在。烽火岁月里,“江苏三队”与“山西二队”的多重特定缘分令人为之感怀:队员数量几乎相等的两支队伍,于2月2日同一天火速抵达武汉;他们不仅是住在同一家酒店的“上下铺兄弟”,更是中法新城院区里的“左邻右舍”——“C8西”之“C”,是楼栋编号,之“8”则是楼层,同一楼层被切分为各50张床位的东、西两个病区,“江苏三队”与“山西二队”分别执掌“C8西”和“C8东”。因此,当时很多媒体报道“山西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中法新城院区C8病区”,其实是存在歧义的。

武汉苦战56天、相识相处56天,当把亲密的山西战友们送上回家征程,视频末尾最后数秒,是“江苏三队”的一个转战小仪式:

领队:“同志们!”

全体:“到!”

领队:“肺科医院!”

全体:“冲啊!”

值得提及,在武汉,一地“清零”后奉命转战另一地,“江苏三队”并非唯一的江苏队伍。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组建的一支200余人医疗队,于2月13日驰援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月19日在该院ICU实现“清零”后,又于3月23日转战有着“重症之巅”之称的武汉金银潭医院。

前述杜萌所在的“江苏公共卫生三队”,原本定点守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范围内的相关疾控工作,后经临时调度,跨区域进入金银潭医院作业,也正是因为有了江苏的临床队伍转战至此。

作为武汉市“向10家高水平定点医院集中”之一的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武汉最早两家重症定点医院之一,也是这座城市在“重症高地”上进行抗疫大决战的最后战场之一。时至3月底“江苏三队”进驻之际,这家医院的ICU里,尚集中了15名危重症患者,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基础疾病错综复杂。

面对如此难啃的“硬骨头”,自有强者迎难而上。“江苏三队”的118名医护人员中,18名医生全部来自9家省属省管医院ICU的骨干;100名护士半数来自ICU,其中还有10名护士拥有ECMO专科证书。

有关“江苏三队”再被委以转战重任的“内幕”,4月5日晚上江苏卫视《新闻眼》的播出中有所披露。“江苏三队”副领队、省卫健委医政处一级主任科员李速在节目中介绍:“支援中法新城院区的18支队伍中,我们是唯一一支患者‘零病亡’的队伍。肺科医院了解到江苏医疗队的情况后,向国家卫健委书面申请,请求让我们转战(过去)。”

队伍正式转战前一天,3月29日,戚文洁和战友们先行去肺科医院ICU“探营”,所见:CRRT或ECMO“几乎是每个患者的标配”。次日,作为第一批上岗队员之一,戚文洁在此正式投入战斗。

肺科医院ICU分为A区和B区,A区由“江苏三队”整体接管,B区则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整体接管——这支劲旅也是二次转战,他们于3月27日也在中法新城院区的“B10东”病区实现“清零”。

A区共有7名患者,4名上着标志“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ECMO、3名上着CRRT,“是15名患者中病情最重的”,所有患者均为“双人护理”。这第一个班次,戚文洁与另一名队友负责正使用ECMO治疗的1号床患者徐师傅——其时,他的病情在7名患者中又更重一层,“身上插了8根管子”。

已经适应的中法新城院区工作环境和模式再一次被打破之后,冯丽萍在肺科医院ICU上第一个班的感受,“这里真是ICU中的ICU!”凌蓉讲述,“仪器繁多,治疗和护理也多”;赵甜甜说,很多仪器虽然此前都没见过,但原理相同,“我们很快又适应了新的工作节奏”。

朱玮晔则在日记中这样讲述自己“4小时都不知道去哪了”的第一个班:“虽然我年资较小,但我有重症监护室的经验,组长就让我负责一位气管切开的病人,从上班到下班,脱机试验、上CRRT,一切有条不紊,一点都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等我回过神,才发现快下班了。”

在中法新城院区是“护理A组”组长的梅琼,转战肺科医院后仍任编号为A组的组长。这位此前53天里可谓经历了“大场面”的“梅老大”,刚踏入新岗位,“起初也被这场景震撼到了”——每名患者身上都插满了管子,周围放满了仪器。梅琼讲述,作为组长,除了率先冲锋她别无选择:“尽快了解每一位患者病情进展,仔细查看每根管道的标识及刻度,观察俯卧位通气患者的全身皮肤情况,同时尽早掌握每位患者的护理重点,合理安排组员双人护理。”

3月31日早上5点至9点,“大脸小王”也在肺科医院ICU度过首战,面对陌生的环境、更危重的病人,“预想这里的工作会很艰辛,进来后才发现比我想的还要难”,4小时里“没有一分钟消停”。

始于3月17日,名地医疗队从武汉撤离的频次日益密集。31日这天上午10点左右,从肺科医院下班的王玉坐在回酒店班车上,看到马路两边站着一排排的交警,“应该是又有医疗队回家了”,透过车窗,王玉“不由自主地朝他们(交警)竖起大拇指”,他们也以竖起大拇指朝王玉回礼,双方之间稍纵即逝的一两秒对视,王玉认为“包含了很深意义”。

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连线湖北”专栏,一共为77名援鄂医疗队员做了91篇日记,第90篇——也是连线个人的最后一篇,主人公尹江涛,是加盟“江苏三队”的17名镇江队员中唯一医生。时为4月6日,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第8天。

拥有11年临床经历的尹江涛在连线中讲述,经过团队全力奋战,至4月6日,A区7名病人中已有1名转至普通病房,另有2名病人去掉了ECMO,其余病人状况都很稳定,“不可能像其他病人一样立竿见影,我们只能陪着患者慢慢来,打持久战。”尹江涛说。

尹江涛等“江苏三队”的18名医生另建有一个医生群,早在标志着“打持久战”的转战通知下达之时,一张来自此群的聊天截图,足以彰显无坚不摧的“苏大强精神”。包括尹江涛在内,容纳其中9名群员排队回复的截图空间里,6人复制“收到,服从统一安排”,2人回复“疫情不退,我们不退”,1人回复“收到,期待抗疫的全面胜利!”。

不问归期却心有所系。作为镇江队队长,冯丽萍回忆,从接到转战令起,省队就要求各城市队伍要特别留意队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状,每天都须就此向上“做专题汇报”。“有些队员的孩子实在太小,真的有些想家了。”这是人之常情,但令冯丽萍欣慰的是,大家迅速都调整好了状态,个个斗志饱满。

同一批有孩子的镇江队员里,戚文洁的儿子年龄最小,2月2日出征时,儿子只有26个月出头,“刚开始,他还哭着要妈妈,后来就自己在家玩得很开心了,根本不知道想我。”儿子不想她,她却深深念着儿子,但戚文洁说,再怎么想儿子也丝毫不会影响斗志。

转战即是决战,是攻坚战、极限之战,是“疫”战到底。早在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要慎终如始,越是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

4月2日,伏竟松在朋友圈发出自己的一番小感慨:“战疫的最后阶段,治愈数字上每增加‘1’的背后,都是国家、医院和大家付出了巨大努力换来的。”

治愈数字上每增加‘1’的背后。

以下相关数据可供解读武汉这一阶段临床救治的攻坚特征(数据来源:武汉市卫健委):

由数据轨迹可见,各种资源力量始终充足应对的情况下,3月份最后几天里,整个武汉市日增治愈出院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尚能保持百位以上,但从3月31日这天已降至61位,此后一降再降,直至4月9日降为个数位。一支逾百号人的整建制医疗队24小时轮岗,只为全力对付个位数的病人,此时的救治难度不难体会。

被国家抽调任用的江苏专家、同在武汉前线战“疫”达数月之久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这样描述:“ICU里几乎所有的重症病人,都是在床边一个一个‘盯’出来的。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在邱海波教授的协调下,“江苏三队”有两名医生莫敏和晁亚丽,更早于3月初就从中法新城院区转战至武汉肺科医院ICU支援。

细致入微地“盯”、点射般以“1”拼进度,尹江涛对自己所在肺科医院ICU-A区7位病人姓名对应的床号,很快全部能够脱口而出,“病人总数量虽然屈指可数了,但个体的情况异常复杂。”

战至此时,除了仍一刻不能松懈的院感防控,队员们拼的已主要是意志与体能。而体能方面,“大脸小王”似乎是个例外。

回想2月初刚进中法新城C8西时,王玉说,全身重负的她当时走路都不敢速度太快,因为一走快就会喘不过气来,但到了肺科医院后,她在ICU里已经“足下生风”。小姑娘由此自我倜侃:当然不是因为“口罩透气性更好了”,“适者生存而已”。

在ICU里“足下生风”的王玉

王玉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再战十余天期间,无意中被拍摄进一部后来在多家主流视频平台陆续上线的纪录片《蓝盒子》。总时长39分半钟的这部片子,是澎湃新闻记者始于3月、前后用45天时间在肺科医院ICU蹲点拍摄,后从2万多分钟的素材中剪辑而成。

抗疫百日,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病房共收治了81名危重症患者,从而留下了81个蓝色的病例盒——作品由此得名。王玉出现在片中第23分钟处。面罩加护目镜的多重严密包裹之下,画面上完全看不清“真人”面孔,但战袍上写着“王玉”的名字清晰可见。


纪录片《蓝盒子》里的王玉

对话内容(字幕)表明,这是4月9日,其时,王玉和江苏队友正在自己所负责的10号床边上,给患者老张鼓劲打气:“再坚持坚持,武汉解封了,现在路上好多人,车子全都上路了。”刚刚迈过生死之坎的老张,这个时候尚不能开口说话,只能通过点头或手势与护士进行交流。

镜头随后切换至同病房里另一位“与10床老张床尾对床尾”、名叫胡定江的病人身上:“胡定江,你自己有感觉吗?”“老胡,喝点牛奶。”“摇高点。摇起来一点。”“慢点慢点,咽掉再喝。”……

40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胡定江,曾多次被央视实名报道。九死一生的他,前后住院100多天,一度丧失90%以上的肺功能,并伴有多器官衰竭,生命垂危,仅使用ECMO支持就达40天。

奇迹般复苏后的胡定江,在2020年6月7日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自己本人亲口向全国人民报喜讯“我能够站起来了”。10天之后的6月17日,胡定江作为武汉市肺科医院ICU治愈的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一个盒子,就是一条命。”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在片中如是说。媒体密集聚焦下,胡明时为武汉战“疫”前线的一名“网红医生”,早在2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就曾以《胡明:ICU内的坚守》为题,对其进行了专访报道。转战之后,与这位ICU掌门人有所交集的冯丽萍,对胡明的突出印像是“做事很利索、果断”。

“经历自我,或见证战友”。当武汉前线的戚文洁思念远在镇江家中的儿子,武汉市肺科医院ICU里的胡明,也在挂念自己同城不能相见的10岁儿子——相关报道显示:除夕夜那天的视频连线里,胡明曾连声对儿子说“对不起。对不起”。其时,这对父子已经20多天没见面。

胡明的妻子王洁是同院发热门诊的护士长,长期出入“红区”的夫妻二人,只能把儿子豆豆送到爷爷家暂住。无数镜头以秒长组合的纪录片《蓝盒子》,特意拿出近2分钟时间,专门安排了一段父子视频对话的长镜头,观之令人五味杂陈。

胡明父子视频

子:“老爸,你看,这是我今天画的画。”

父:“画的啥画。”

子:“看到了吗?”

父:“看到了看到了。”

子:“画有个意思:我打算等武汉疫情结束之后,你们两个带我去踏青。然后,还准备去黄鹤楼那里玩。”

父:“疫情结束了,你肯定不会去踏青了。疫情结束都到夏天了。”

子:“你那边身体好不好?”

父:“好。你天天就是这句话。不好还能和你打电话?”

子:“这次我慎(郑)重地问你一下,你、你们还有几载才能回来?”

父:“还几载呢(笑声)”

子:“什么时候回。”

父:“我估计还要两个月吧。”

子:“还要两个月?”

父:“差不多。爸爸这边可能不需要两个月。”

子:“你这,你这这这,是有点,有点,怎么说呢,有点骗的感觉。我2月份问你,你说到3月份;3月份问你,你就说到4月份;现在问你,你又说还有两个月,那岂不是要到——”

父:“六一儿童节了。”

子:“那岂不是我的暑假都已经快到了嘛。”

父:“你们今年没有暑假了。休息这么长时间,你还要暑假啊。你暑假就老老实实上课了,是不是?”

子:“嗯嗯。这个新型冠状病毒到底还是打乱了我们的作息时间。”

【明日请看《第八章 走向胜利》之《50.见证“武汉解封”!》】

编辑:缪小兵


73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36)

王景曙

【续昨日《第八章 走向胜利》之《48.出院!出院!》(今日7200字)】

49.下一站:肺科医院!

病床大量空出,致整体医护力量产生充足富余的喜人态势下,曾经战鼓声声中纷纷挺进武汉、挺进湖北的全国各地医疗队,从3月17日起,开始有序撤离。武汉方面启动“撤军”计划三天后,3月20日,江苏对口援派的“黄石兵团”也部分先期归来。

与去时凄风冷雨的悲壮笼罩形成强烈反差,班师回朝的凯旋氛围令人如沐春风。3月21日那天,被安排去武汉花博园游园的“江苏三队”队员王玉,当时之所以“感到特别开心”,并不仅仅在于局促那么久之后终于可以放足远行,投身大自然怀抱,她心中还隐含着一份特别的盼头:一切就要结束了,很快可以回家了!

与疫情暴发之初“一天一个样”的内涵完全不同,进入3月中旬时段,以“严防反弹风险”为重要前提,“复工复产”已经成为最强语境,整个抗疫大局正在抒写另类“一天一个样”——始于3月13日,湖北有关方面之所以着手不断安排援鄂医疗队员出游,本身就是“一天一个样”的写照。

中法新城院区C8西病区“清零”这一天,3月25日,《湖北省市县疫情风险等级评估报告》最新出笼,其中武汉:截至3月24日24时,13个城区中,5个为低风险地区,8个为中风险地区,没有高风险地区。

3月24日,经中央批准,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就解除离鄂通道管控和武汉市复工复产安排等事项发布通告,称:从3月25日零时起,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更令公众广为瞩目的是,《通告》并且就“武汉市也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亦即“武汉解封”)已提前给出了明确时间表:4月8日零时起。

朱玮晔在3月24日这天的日记中写道:“还记得第一次乘车去医院的时候,路上空空荡荡……如今她(武汉)苏醒了,露出了往日灿烂的笑颜。这些天,援鄂医疗队分批撤离了,我们可能很快也将离开这座英雄的城市……”朱玮晔的日记大多当天刊发于其所属扬中市人民医院的官微公号,所以,“有据可查”。

王玉与朱玮晔这对闺蜜合情合理的共同趋势预判,却很快被C8西“清零”之际又传来的一道“军令”改写!

3月25日上午,上级通知正式下达:休整数日,“江苏三队”定于3月30日全体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这一刻终于确证的“转战”之说,其实事先几天已“有所耳闻”,无怪乎朱玮晔当时在日记中使用了留有余地的措辞“可能很快”。

3月24日,朱玮晔以为“可能很快就回家”。

如同3月8日这天方舱队员们纷纷打卡“休舱”,3月25日,打卡C8西53天“清零”,也成为“江苏三队”队员们当天朋友圈普遍的重要功课,其中,相似的图片内容是以全体队员的红色姓名,拼成醒目的“零”“苏大强”等字词。冷惠阳的九宫格里比大多数镇江队员更多出“湖北省”与“江苏省”两幅地图——也是由全体队员的姓名拼成,“我是从他们那边下载的。”冷惠阳回忆。

方舱队员当时打卡“休舱”主题以外的附加是“待命再战”,而“江苏三队”队员打卡主题以外,也都附加了已经明确的再战方向。冷惠阳说:“接下来迎接新战场——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不破楼兰终不还!”

“镇江蓉妹妹”说:“53天清零啦,下个礼拜转战武汉肺科医院,继续和江苏三队的小伙伴们一起战斗。”3月25日是周三,凌蓉所称“下个礼拜”,即是下周一的3月30日。

小伙子伏竟松不怎么讲究“文艺”,像做报告一样写了句大实话:“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工作告一段落,下面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所配两张图,一张是“零”,一张是自己的便装照,戚文洁很快大姐般跟帖心疼“瘦了好多”。伏竟松回忆,从中法新城院区到肺科医院,武汉71天战斗下来,他当时的确瘦了5斤,但后来在酒店休养隔离14天期间,“又胖回去了”。

戚文洁自己当天则是两次打卡。中午11点的打卡,她说“我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并没有具体言明下一个战场是哪里。下午3点半,配图数量更多的二次打卡中,“下一站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由“我们可能很快也将离开这座英雄的城市”,时隔一天,就骤变为“已经无法判断究竟何时能离开这座城市”的“小猪猪”,于当天下午3点17分的打卡措辞,高度凸现“96后”年轻人的典型风格:“中法新城通关完毕,即将去新的地图啦——武汉市肺科医院。冲鸭,新的征程等着我们,我们都是那1/3000。”

朱玮晔讲述,分母上的3000意指全体江苏援鄂医疗队员,为使表达“更有意味”而四舍五入取了整数——实际上此项的准确数字是2813名,“近3000”。打卡所用两张图片之一,为当天上午9点至下午1点朱玮晔在C8西“站完最后一班岗”所拍,画面上她手持一张专门制作的“清零日”字牌。

转战前的短暂休整期间,“江苏三队”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送战友”。这段过程简要记录在朱玮晔3月28日以“故人西辞黄鹤楼”诗句开篇的日记中:

故人西辞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今天,又有一批战友要离开武汉回到自己久违的家,五十多天的携手奋战,我们和山西队早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大早我们江苏队就换上统一服装,为山西队送行。当看到一个一个熟悉的身影上了大巴,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大家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真心英雄”: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里流动……每一句都唱出了我们内心的真切感情。

上班时的班车里、病房里三三两两忙碌的背影、下班时放松的笑脸……在中法新城战斗的一幕幕顿时在脑海中闪过,这里留下了我们刚来时的忐忑、熟悉后的坦然,也记录了我们的战友情。

我们“江苏三队”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我们队友里拥有ECMO专业者、有CRRT高手。如果说中法新城是我们遇到的“新手关”,那么我们这支经历了挑战、更加成熟默契的团队,即将去下一个“高难度副本”——肺科医院,继续以“零感染”为目标,早日通关,让每个人都能尝到早日回家的胜利果实!

日记发布中还配了一段36秒的视频:警车开道下,一辆接一辆的大巴缓缓驶出酒店……被整建制送别的是山西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山西二队”),而唯一参与送别的援鄂医疗队,是整建制“江苏三队”。因为,只有这两支同是支援中法新城院区的省队,同住在武汉晴川假日酒店。

共设置23个病区(含两个ICU单元)、开放床位千余张的中法新城院区,是武汉抗疫进程中一家举足轻重、功不可没的重症和危重症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先后有来自国家和北京、江苏、山西、吉林、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等省市的18支援鄂医疗队,共2400余名医护人员在此并肩战斗,除了当地医护力量,每支援鄂医疗队都整建体独立接管一个病区。

“看到一个一个熟悉的身影……”朱玮晔所写可谓实实在在。烽火岁月里,“江苏三队”与“山西二队”的多重特定缘分令人为之感怀:队员数量几乎相等的两支队伍,于2月2日同一天火速抵达武汉;他们不仅是住在同一家酒店的“上下铺兄弟”,更是中法新城院区里的“左邻右舍”——“C8西”之“C”,是楼栋编号,之“8”则是楼层,同一楼层被切分为各50张床位的东、西两个病区,“江苏三队”与“山西二队”分别执掌“C8西”和“C8东”。因此,当时很多媒体报道“山西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中法新城院区C8病区”,其实是存在歧义的。

武汉苦战56天、相识相处56天,当把亲密的山西战友们送上回家征程,视频末尾最后数秒,是“江苏三队”的一个转战小仪式:

领队:“同志们!”

全体:“到!”

领队:“肺科医院!”

全体:“冲啊!”

值得提及,在武汉,一地“清零”后奉命转战另一地,“江苏三队”并非唯一的江苏队伍。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组建的一支200余人医疗队,于2月13日驰援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3月19日在该院ICU实现“清零”后,又于3月23日转战有着“重症之巅”之称的武汉金银潭医院。

前述杜萌所在的“江苏公共卫生三队”,原本定点守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范围内的相关疾控工作,后经临时调度,跨区域进入金银潭医院作业,也正是因为有了江苏的临床队伍转战至此。

作为武汉市“向10家高水平定点医院集中”之一的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武汉最早两家重症定点医院之一,也是这座城市在“重症高地”上进行抗疫大决战的最后战场之一。时至3月底“江苏三队”进驻之际,这家医院的ICU里,尚集中了15名危重症患者,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基础疾病错综复杂。

面对如此难啃的“硬骨头”,自有强者迎难而上。“江苏三队”的118名医护人员中,18名医生全部来自9家省属省管医院ICU的骨干;100名护士半数来自ICU,其中还有10名护士拥有ECMO专科证书。

有关“江苏三队”再被委以转战重任的“内幕”,4月5日晚上江苏卫视《新闻眼》的播出中有所披露。“江苏三队”副领队、省卫健委医政处一级主任科员李速在节目中介绍:“支援中法新城院区的18支队伍中,我们是唯一一支患者‘零病亡’的队伍。肺科医院了解到江苏医疗队的情况后,向国家卫健委书面申请,请求让我们转战(过去)。”

队伍正式转战前一天,3月29日,戚文洁和战友们先行去肺科医院ICU“探营”,所见:CRRT或ECMO“几乎是每个患者的标配”。次日,作为第一批上岗队员之一,戚文洁在此正式投入战斗。

肺科医院ICU分为A区和B区,A区由“江苏三队”整体接管,B区则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整体接管——这支劲旅也是二次转战,他们于3月27日也在中法新城院区的“B10东”病区实现“清零”。

A区共有7名患者,4名上着标志“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ECMO、3名上着CRRT,“是15名患者中病情最重的”,所有患者均为“双人护理”。这第一个班次,戚文洁与另一名队友负责正使用ECMO治疗的1号床患者徐师傅——其时,他的病情在7名患者中又更重一层,“身上插了8根管子”。

已经适应的中法新城院区工作环境和模式再一次被打破之后,冯丽萍在肺科医院ICU上第一个班的感受,“这里真是ICU中的ICU!”凌蓉讲述,“仪器繁多,治疗和护理也多”;赵甜甜说,很多仪器虽然此前都没见过,但原理相同,“我们很快又适应了新的工作节奏”。

朱玮晔则在日记中这样讲述自己“4小时都不知道去哪了”的第一个班:“虽然我年资较小,但我有重症监护室的经验,组长就让我负责一位气管切开的病人,从上班到下班,脱机试验、上CRRT,一切有条不紊,一点都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等我回过神,才发现快下班了。”

在中法新城院区是“护理A组”组长的梅琼,转战肺科医院后仍任编号为A组的组长。这位此前53天里可谓经历了“大场面”的“梅老大”,刚踏入新岗位,“起初也被这场景震撼到了”——每名患者身上都插满了管子,周围放满了仪器。梅琼讲述,作为组长,除了率先冲锋她别无选择:“尽快了解每一位患者病情进展,仔细查看每根管道的标识及刻度,观察俯卧位通气患者的全身皮肤情况,同时尽早掌握每位患者的护理重点,合理安排组员双人护理。”

3月31日早上5点至9点,“大脸小王”也在肺科医院ICU度过首战,面对陌生的环境、更危重的病人,“预想这里的工作会很艰辛,进来后才发现比我想的还要难”,4小时里“没有一分钟消停”。

始于3月17日,名地医疗队从武汉撤离的频次日益密集。31日这天上午10点左右,从肺科医院下班的王玉坐在回酒店班车上,看到马路两边站着一排排的交警,“应该是又有医疗队回家了”,透过车窗,王玉“不由自主地朝他们(交警)竖起大拇指”,他们也以竖起大拇指朝王玉回礼,双方之间稍纵即逝的一两秒对视,王玉认为“包含了很深意义”。

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连线湖北”专栏,一共为77名援鄂医疗队员做了91篇日记,第90篇——也是连线个人的最后一篇,主人公尹江涛,是加盟“江苏三队”的17名镇江队员中唯一医生。时为4月6日,转战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第8天。

拥有11年临床经历的尹江涛在连线中讲述,经过团队全力奋战,至4月6日,A区7名病人中已有1名转至普通病房,另有2名病人去掉了ECMO,其余病人状况都很稳定,“不可能像其他病人一样立竿见影,我们只能陪着患者慢慢来,打持久战。”尹江涛说。

尹江涛等“江苏三队”的18名医生另建有一个医生群,早在标志着“打持久战”的转战通知下达之时,一张来自此群的聊天截图,足以彰显无坚不摧的“苏大强精神”。包括尹江涛在内,容纳其中9名群员排队回复的截图空间里,6人复制“收到,服从统一安排”,2人回复“疫情不退,我们不退”,1人回复“收到,期待抗疫的全面胜利!”。

不问归期却心有所系。作为镇江队队长,冯丽萍回忆,从接到转战令起,省队就要求各城市队伍要特别留意队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状,每天都须就此向上“做专题汇报”。“有些队员的孩子实在太小,真的有些想家了。”这是人之常情,但令冯丽萍欣慰的是,大家迅速都调整好了状态,个个斗志饱满。

同一批有孩子的镇江队员里,戚文洁的儿子年龄最小,2月2日出征时,儿子只有26个月出头,“刚开始,他还哭着要妈妈,后来就自己在家玩得很开心了,根本不知道想我。”儿子不想她,她却深深念着儿子,但戚文洁说,再怎么想儿子也丝毫不会影响斗志。

转战即是决战,是攻坚战、极限之战,是“疫”战到底。早在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要慎终如始,越是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

4月2日,伏竟松在朋友圈发出自己的一番小感慨:“战疫的最后阶段,治愈数字上每增加‘1’的背后,都是国家、医院和大家付出了巨大努力换来的。”

治愈数字上每增加‘1’的背后。

以下相关数据可供解读武汉这一阶段临床救治的攻坚特征(数据来源:武汉市卫健委):

由数据轨迹可见,各种资源力量始终充足应对的情况下,3月份最后几天里,整个武汉市日增治愈出院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尚能保持百位以上,但从3月31日这天已降至61位,此后一降再降,直至4月9日降为个数位。一支逾百号人的整建制医疗队24小时轮岗,只为全力对付个位数的病人,此时的救治难度不难体会。

被国家抽调任用的江苏专家、同在武汉前线战“疫”达数月之久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这样描述:“ICU里几乎所有的重症病人,都是在床边一个一个‘盯’出来的。细节决定成败。”正是在邱海波教授的协调下,“江苏三队”有两名医生莫敏和晁亚丽,更早于3月初就从中法新城院区转战至武汉肺科医院ICU支援。

细致入微地“盯”、点射般以“1”拼进度,尹江涛对自己所在肺科医院ICU-A区7位病人姓名对应的床号,很快全部能够脱口而出,“病人总数量虽然屈指可数了,但个体的情况异常复杂。”

战至此时,除了仍一刻不能松懈的院感防控,队员们拼的已主要是意志与体能。而体能方面,“大脸小王”似乎是个例外。

回想2月初刚进中法新城C8西时,王玉说,全身重负的她当时走路都不敢速度太快,因为一走快就会喘不过气来,但到了肺科医院后,她在ICU里已经“足下生风”。小姑娘由此自我倜侃:当然不是因为“口罩透气性更好了”,“适者生存而已”。

在ICU里“足下生风”的王玉

王玉在武汉市肺科医院ICU再战十余天期间,无意中被拍摄进一部后来在多家主流视频平台陆续上线的纪录片《蓝盒子》。总时长39分半钟的这部片子,是澎湃新闻记者始于3月、前后用45天时间在肺科医院ICU蹲点拍摄,后从2万多分钟的素材中剪辑而成。

抗疫百日,武汉市肺科医院ICU病房共收治了81名危重症患者,从而留下了81个蓝色的病例盒——作品由此得名。王玉出现在片中第23分钟处。面罩加护目镜的多重严密包裹之下,画面上完全看不清“真人”面孔,但战袍上写着“王玉”的名字清晰可见。


纪录片《蓝盒子》里的王玉

对话内容(字幕)表明,这是4月9日,其时,王玉和江苏队友正在自己所负责的10号床边上,给患者老张鼓劲打气:“再坚持坚持,武汉解封了,现在路上好多人,车子全都上路了。”刚刚迈过生死之坎的老张,这个时候尚不能开口说话,只能通过点头或手势与护士进行交流。

镜头随后切换至同病房里另一位“与10床老张床尾对床尾”、名叫胡定江的病人身上:“胡定江,你自己有感觉吗?”“老胡,喝点牛奶。”“摇高点。摇起来一点。”“慢点慢点,咽掉再喝。”……

40岁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胡定江,曾多次被央视实名报道。九死一生的他,前后住院100多天,一度丧失90%以上的肺功能,并伴有多器官衰竭,生命垂危,仅使用ECMO支持就达40天。

奇迹般复苏后的胡定江,在2020年6月7日的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自己本人亲口向全国人民报喜讯“我能够站起来了”。10天之后的6月17日,胡定江作为武汉市肺科医院ICU治愈的最后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一个盒子,就是一条命。”武汉市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在片中如是说。媒体密集聚焦下,胡明时为武汉战“疫”前线的一名“网红医生”,早在2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就曾以《胡明:ICU内的坚守》为题,对其进行了专访报道。转战之后,与这位ICU掌门人有所交集的冯丽萍,对胡明的突出印像是“做事很利索、果断”。

“经历自我,或见证战友”。当武汉前线的戚文洁思念远在镇江家中的儿子,武汉市肺科医院ICU里的胡明,也在挂念自己同城不能相见的10岁儿子——相关报道显示:除夕夜那天的视频连线里,胡明曾连声对儿子说“对不起。对不起”。其时,这对父子已经20多天没见面。

胡明的妻子王洁是同院发热门诊的护士长,长期出入“红区”的夫妻二人,只能把儿子豆豆送到爷爷家暂住。无数镜头以秒长组合的纪录片《蓝盒子》,特意拿出近2分钟时间,专门安排了一段父子视频对话的长镜头,观之令人五味杂陈。

胡明父子视频

子:“老爸,你看,这是我今天画的画。”

父:“画的啥画。”

子:“看到了吗?”

父:“看到了看到了。”

子:“画有个意思:我打算等武汉疫情结束之后,你们两个带我去踏青。然后,还准备去黄鹤楼那里玩。”

父:“疫情结束了,你肯定不会去踏青了。疫情结束都到夏天了。”

子:“你那边身体好不好?”

父:“好。你天天就是这句话。不好还能和你打电话?”

子:“这次我慎(郑)重地问你一下,你、你们还有几载才能回来?”

父:“还几载呢(笑声)”

子:“什么时候回。”

父:“我估计还要两个月吧。”

子:“还要两个月?”

父:“差不多。爸爸这边可能不需要两个月。”

子:“你这,你这这这,是有点,有点,怎么说呢,有点骗的感觉。我2月份问你,你说到3月份;3月份问你,你就说到4月份;现在问你,你又说还有两个月,那岂不是要到——”

父:“六一儿童节了。”

子:“那岂不是我的暑假都已经快到了嘛。”

父:“你们今年没有暑假了。休息这么长时间,你还要暑假啊。你暑假就老老实实上课了,是不是?”

子:“嗯嗯。这个新型冠状病毒到底还是打乱了我们的作息时间。”

【明日请看《第八章 走向胜利》之《50.见证“武汉解封”!》】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