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镇海”到“镇江”——略说镇江的得名兼说“徐陵”

2021-12-23 22:43

北宋政和三年(1113)八月,宋徽宗下诏“升润州为镇江府”(《嘉定镇江志》卷一)。这是镇江行政建置得名“镇江”的开始。对此,今人的有关著述有明确的说法。这里毋庸赘言。这篇小文所要探讨的则是今人不大论及的关于“镇江”得名的来龙去脉,并结合说点个人浅见,希望有助于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读。

历史上的镇江,在唐代,就行政建置而言,它长期以来称润州(一度称丹阳郡),是润州刺史的治地;就行政和军事建置而言,它从建中二年(781)到贞元三年(787),在为润州刺史治地的同时,又是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及镇海军节度使的治地。对于“镇海军”,《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镇海军”解释说:“唐方镇名。建中二年(781)合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置,治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后废。永贞元年(805)复以浙江西道为镇海军,治苏州(今属江苏)。久领润、常、苏、杭、湖、睦六州,约当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新安江、富春江以北,浙江、安徽交界以东地区。后为钱鏐所据。”由此可见,所谓镇海军,是属于军事建置的“方镇名”。而所谓“方镇”,《辞海》解释为:“指镇守一方的军事区域和军事长官。”由此又可见,“镇海军”的“镇”,是“镇守”之义。自然,北宋改称“镇江军”的“镇”,也是“镇守”之义。今天看来,“镇海”“镇江”的名号显示,镇江在古代是守卫东海和长江下游东南地区的形胜之地。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唐代,镇海军节度使驻地移到苏州以后,到唐代末年,润州也还曾是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在唐五代时期,还形成了吴越国的镇海军驻地在杭州,南唐国的镇海军驻地在润州的情况。对于这一情况,《嘉定镇江志》卷一记载说:“按《吴越备史》,是岁(指景福二年)钱鏐初除镇海节度使,犹领润州刺史。至光化元年(898)始移镇海军于杭州。”“南唐仍领镇海。……故杭、润二州皆有镇海额。”但该书“郡县表”又说贞明四年(918)“移镇海军治所于升州”。尽管如此,在唐五代,镇海军仍是一个与润州有着密切联系的“方镇”的名号。

润州在唐代之所以被称为镇海军,当是由于润州传统上被认为是长江入海的海口或门户。它所统辖的杭州、苏州等又临近大海。正如晚唐李商隐在《为荥阳公上浙西郑尚书启》所说,当时镇海军所镇守的浙西地区,是“地雄东海,境控南徐。当皇心妙简之难,是国用取资之地”(“当皇心”两句意为:当朝廷困难时期,浙西是国家财政支出所依赖的地区)。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在唐昭宗光化元年移镇海军驻地于杭州(见上),后唐“同光二年(924)升苏州为中吴军”(《吴郡志》卷一)之后,南唐在润州所设置的镇海军与“海”的联系就变少了。不过,作为浙西的“门户”,润州作为镇海军的驻地仍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上所说,是镇江历史上所以称为“镇江”的不可不知的前奏。正是由于唐五代驻守润州的节度使被称为“镇海军”,所以北宋初年才由“镇海军”演变为“镇江军”。进而“镇江”由“方镇”的名号演变为行政建置的名称,沿用到今天。

历史进入北宋,开宝八年(975)十月,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在平定吴越之后,下诏改润州“旧号”“镇海军”为“镇江军”。《嘉定镇江志》卷一记载说:“宋改镇海军为镇江军。《长编》:‘开宝八年九月戊寅,唐(引者按:指南唐)将刘澄守润,请降。’《会要》:十月二十日诏曰:‘镇海之号,丹徒旧军。自浙西之未平,命余杭(引者按:指杭州)而移置。爰兹克复,方被化条,宜别赐于军名,用光于戍阃。其润州旧号‘镇海军’,宜改为‘镇江军’。”从此,古代镇江的驻军有了“镇江”这一名号。今天看来,宋太祖之所以改“镇海军”名号为“镇江军”,从诏书所说看,当是由于“润州旧号‘镇海’”,在润州被北宋“克复”后,不宜再用“旧号”,所以改称“镇江军”。另一方面,从地理形势说,由于唐末五代时期,杭州也设置了镇海军,苏州又设置了中吴军,它们不再隶属于润州所镇守范围,因而润州远离大海,不宜再称“镇海军”,所以改称“镇江军”。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小插曲”。那就是:早在北宋初年改称润州驻军别号为“镇江军”之前,据《五代史》“吴世家”记载,乾贞二年(928)正月,吴王曾封金山下元水府的神灵为“镇江王”。此事要早于宋太祖下诏改称“镇海军”为“镇江军”。二者所指虽不同,但同样有“镇江”的名号。它们是巧合,还是有所联系,今天已难以臆断。但这种情况却显示历史上的镇江在地理形势方面所具有的“望海临江,缘江为境”(《南齐书》卷十四)“以长江为天堑,诸山环列,阻其三方。自古形胜之地,虽不设备,险过金汤”(《至顺镇江志》卷一)的优势,因而成为东南地区的“门户”。由此看来,“镇江”这一名称确实切合当时润州所具有的重要地理特点,因而润州驻军被称为“镇江军”之后,“镇江”这一名称沿用至今,绝非偶然。

润州驻军在宋太祖时被赐号为“镇江军”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镇江”还是属于军事建置的“方镇”名号,在行政方面仍称润州。到了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即位之前曾被封为平江节度使(治苏州)和镇江节度使,而宋徽宗即位后,政和三年,“升苏州为平江府”(《吴郡志》卷一),因而润州知州林虚上表奏请依平江府例,升润州为镇江府。经宋徽宗批准后,润州升为镇江府,“镇江”从此改为行政建置的名称。对于此事,《嘉定镇江志》卷一“地理”记载说:“政和三年,知润州林虚奏:陛下以平江、镇江两节度出阁,望依平江府例,改为府额。”宋徽宗于是在政和三年八月下诏,“升润州为镇江府”。从此“镇江”作为行政建置的名称,沿用至今。

由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古代镇江的一些州郡级的地名往往与驻军有关。例如,在东吴时期,“京”和“徐陵”就是如此。对于这方面的情况,《嘉定镇江志》卷一“地理”记载说:“《寰宇记》按:《南徐州记》云:京口先为徐陵(引者按:京口与徐陵有区别)。……权都秣陵,置京都督以镇焉。《吴志》“京都所统,蕃卫尤要。天纪三年,陶濬为徐陵督(《孙皓传》)。孙楷以武卫大将军临城侯代弟孙越为京下督(《孙皓传》)。顾承领京下督。晋平吴,属毗陵郡。”而且,据《三国志》“吴书”之《孙皓传》记载,天玺元年(276)京下督孙楷投奔西晋,天纪三年(279)陶濬任徐陵督,天纪四年孙皓降于西晋,东吴灭亡;又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润州”说“京”“今地名徐陵”。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看到,东吴时期的“京下督”, 在天玺元年孙楷投奔西晋后,就改称“徐陵督”,则“京”改称“徐陵”当是在天玺元年后不久。从中又可以看到,“徐陵”作为都督的镇守之地时间很短,只有两年多,到东吴灭亡后就不再成为都督的驻地。但“徐陵”作为一般地名到中唐时仍然在使用。至于这一地名消失于何时,则未见前人有什么说法。

今天看来,“徐陵”作为古代镇江的驻军名号虽然使用时间并不长,但它毕竟承载着古代镇江的一段历史,不可不知。而且在论者往往把“京”与“京口”混为一谈之时,了解“徐陵”作“京”的“化名”,也有助于人们对“京”与“京口”的联系和区别的认识。从这两方面说,“徐陵”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古代镇江的一个古老地名和驻军名号,因而不应被忽视以至被“遗忘”。( 乔长富)

编辑:解列

174

北宋政和三年(1113)八月,宋徽宗下诏“升润州为镇江府”(《嘉定镇江志》卷一)。这是镇江行政建置得名“镇江”的开始。对此,今人的有关著述有明确的说法。这里毋庸赘言。这篇小文所要探讨的则是今人不大论及的关于“镇江”得名的来龙去脉,并结合说点个人浅见,希望有助于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读。

历史上的镇江,在唐代,就行政建置而言,它长期以来称润州(一度称丹阳郡),是润州刺史的治地;就行政和军事建置而言,它从建中二年(781)到贞元三年(787),在为润州刺史治地的同时,又是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及镇海军节度使的治地。对于“镇海军”,《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镇海军”解释说:“唐方镇名。建中二年(781)合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置,治润州(治今江苏镇江),后废。永贞元年(805)复以浙江西道为镇海军,治苏州(今属江苏)。久领润、常、苏、杭、湖、睦六州,约当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新安江、富春江以北,浙江、安徽交界以东地区。后为钱鏐所据。”由此可见,所谓镇海军,是属于军事建置的“方镇名”。而所谓“方镇”,《辞海》解释为:“指镇守一方的军事区域和军事长官。”由此又可见,“镇海军”的“镇”,是“镇守”之义。自然,北宋改称“镇江军”的“镇”,也是“镇守”之义。今天看来,“镇海”“镇江”的名号显示,镇江在古代是守卫东海和长江下游东南地区的形胜之地。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唐代,镇海军节度使驻地移到苏州以后,到唐代末年,润州也还曾是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在唐五代时期,还形成了吴越国的镇海军驻地在杭州,南唐国的镇海军驻地在润州的情况。对于这一情况,《嘉定镇江志》卷一记载说:“按《吴越备史》,是岁(指景福二年)钱鏐初除镇海节度使,犹领润州刺史。至光化元年(898)始移镇海军于杭州。”“南唐仍领镇海。……故杭、润二州皆有镇海额。”但该书“郡县表”又说贞明四年(918)“移镇海军治所于升州”。尽管如此,在唐五代,镇海军仍是一个与润州有着密切联系的“方镇”的名号。

润州在唐代之所以被称为镇海军,当是由于润州传统上被认为是长江入海的海口或门户。它所统辖的杭州、苏州等又临近大海。正如晚唐李商隐在《为荥阳公上浙西郑尚书启》所说,当时镇海军所镇守的浙西地区,是“地雄东海,境控南徐。当皇心妙简之难,是国用取资之地”(“当皇心”两句意为:当朝廷困难时期,浙西是国家财政支出所依赖的地区)。由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在唐昭宗光化元年移镇海军驻地于杭州(见上),后唐“同光二年(924)升苏州为中吴军”(《吴郡志》卷一)之后,南唐在润州所设置的镇海军与“海”的联系就变少了。不过,作为浙西的“门户”,润州作为镇海军的驻地仍具有重要的地位。

以上所说,是镇江历史上所以称为“镇江”的不可不知的前奏。正是由于唐五代驻守润州的节度使被称为“镇海军”,所以北宋初年才由“镇海军”演变为“镇江军”。进而“镇江”由“方镇”的名号演变为行政建置的名称,沿用到今天。

历史进入北宋,开宝八年(975)十月,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在平定吴越之后,下诏改润州“旧号”“镇海军”为“镇江军”。《嘉定镇江志》卷一记载说:“宋改镇海军为镇江军。《长编》:‘开宝八年九月戊寅,唐(引者按:指南唐)将刘澄守润,请降。’《会要》:十月二十日诏曰:‘镇海之号,丹徒旧军。自浙西之未平,命余杭(引者按:指杭州)而移置。爰兹克复,方被化条,宜别赐于军名,用光于戍阃。其润州旧号‘镇海军’,宜改为‘镇江军’。”从此,古代镇江的驻军有了“镇江”这一名号。今天看来,宋太祖之所以改“镇海军”名号为“镇江军”,从诏书所说看,当是由于“润州旧号‘镇海’”,在润州被北宋“克复”后,不宜再用“旧号”,所以改称“镇江军”。另一方面,从地理形势说,由于唐末五代时期,杭州也设置了镇海军,苏州又设置了中吴军,它们不再隶属于润州所镇守范围,因而润州远离大海,不宜再称“镇海军”,所以改称“镇江军”。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小插曲”。那就是:早在北宋初年改称润州驻军别号为“镇江军”之前,据《五代史》“吴世家”记载,乾贞二年(928)正月,吴王曾封金山下元水府的神灵为“镇江王”。此事要早于宋太祖下诏改称“镇海军”为“镇江军”。二者所指虽不同,但同样有“镇江”的名号。它们是巧合,还是有所联系,今天已难以臆断。但这种情况却显示历史上的镇江在地理形势方面所具有的“望海临江,缘江为境”(《南齐书》卷十四)“以长江为天堑,诸山环列,阻其三方。自古形胜之地,虽不设备,险过金汤”(《至顺镇江志》卷一)的优势,因而成为东南地区的“门户”。由此看来,“镇江”这一名称确实切合当时润州所具有的重要地理特点,因而润州驻军被称为“镇江军”之后,“镇江”这一名称沿用至今,绝非偶然。

润州驻军在宋太祖时被赐号为“镇江军”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镇江”还是属于军事建置的“方镇”名号,在行政方面仍称润州。到了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即位之前曾被封为平江节度使(治苏州)和镇江节度使,而宋徽宗即位后,政和三年,“升苏州为平江府”(《吴郡志》卷一),因而润州知州林虚上表奏请依平江府例,升润州为镇江府。经宋徽宗批准后,润州升为镇江府,“镇江”从此改为行政建置的名称。对于此事,《嘉定镇江志》卷一“地理”记载说:“政和三年,知润州林虚奏:陛下以平江、镇江两节度出阁,望依平江府例,改为府额。”宋徽宗于是在政和三年八月下诏,“升润州为镇江府”。从此“镇江”作为行政建置的名称,沿用至今。

由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古代镇江的一些州郡级的地名往往与驻军有关。例如,在东吴时期,“京”和“徐陵”就是如此。对于这方面的情况,《嘉定镇江志》卷一“地理”记载说:“《寰宇记》按:《南徐州记》云:京口先为徐陵(引者按:京口与徐陵有区别)。……权都秣陵,置京都督以镇焉。《吴志》“京都所统,蕃卫尤要。天纪三年,陶濬为徐陵督(《孙皓传》)。孙楷以武卫大将军临城侯代弟孙越为京下督(《孙皓传》)。顾承领京下督。晋平吴,属毗陵郡。”而且,据《三国志》“吴书”之《孙皓传》记载,天玺元年(276)京下督孙楷投奔西晋,天纪三年(279)陶濬任徐陵督,天纪四年孙皓降于西晋,东吴灭亡;又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润州”说“京”“今地名徐陵”。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看到,东吴时期的“京下督”, 在天玺元年孙楷投奔西晋后,就改称“徐陵督”,则“京”改称“徐陵”当是在天玺元年后不久。从中又可以看到,“徐陵”作为都督的镇守之地时间很短,只有两年多,到东吴灭亡后就不再成为都督的驻地。但“徐陵”作为一般地名到中唐时仍然在使用。至于这一地名消失于何时,则未见前人有什么说法。

今天看来,“徐陵”作为古代镇江的驻军名号虽然使用时间并不长,但它毕竟承载着古代镇江的一段历史,不可不知。而且在论者往往把“京”与“京口”混为一谈之时,了解“徐陵”作“京”的“化名”,也有助于人们对“京”与“京口”的联系和区别的认识。从这两方面说,“徐陵”也是值得人们关注的古代镇江的一个古老地名和驻军名号,因而不应被忽视以至被“遗忘”。( 乔长富)

编辑:解列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