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20)
王景曙
(续昨日《第四章 烽火岁月》之第30节)(今日3900字)
31.那一刻,他们发出这条“朋友圈”
无论寥寥数语,还是“长篇累牍”;无论纪事,还是抒感,亦或“夹叙夹议”;无论表达亲情,还是侧记战友;无论开心一刻,还是不避所忧,援鄂队员们在前线战斗间隙不定期发出的微信朋友圈,足以成为他们心路历程最真实、也最生动的轨迹呈现。
对战“疫”这一特定历史事件而言,浸润着时光流淌的微信记录,已经不仅仅是队员们“个人记忆”的点滴留存,也是广角视野里可供撷取的珍贵史料之一。
★2月20日9点54分。冷惠阳:感觉女儿“一下就长大了”
这是一条视频微信。“老公告诉我,姑娘昨天晚上背对着他偷偷抹眼泪,问她,说是想妈妈了……”配发文字中,冷惠阳讲述女儿“长大了”的种种表现:“晚上睡觉不穿尿布了,都是一个人上厕所,也会写1234了,写得还不错,吃饭穿衣都不要人帮忙。”
2月2日出征那天早上7点多钟,已经起床的女儿正在画画。“我当时要去抱抱她”,冷惠阳回忆,可能她带着些“起床气”,很不情愿与妈妈互动,“后来是我硬抱着亲了亲”。
冷惠阳的女儿琳朗今年5岁,幼儿园小班。“姑娘从出生到我去武汉前,晚上都一直跟着我睡。”2月20日发这条朋友圈时,母女分别的这“一下”,严格计数是18天。
此前2月8日这天,已在前线投入战斗的冷惠阳发出第一条“女儿主题”的视频微信,视频中被搂抱着的女儿,一句一句,用咬音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重复爸爸的口令:“妈妈你在武汉还好吗,你要保护好‘己己’,今天是元宵节,祝你元宵节快乐!”冷惠阳在文案中既广而告之自己的元宵节“酒店很温馨,供应了汤圆和饺子”,也专复女儿:“琳朗,妈妈很好,妈妈也很想你,等妈妈打赢这场战斗就回家咯。”
冷惠阳说,她手机中存储了很多记录女儿成长的视频,前线期间,一有时间就会打开来看。2月20日发的那个视频,其实是取自“素材库存”:画面中,女儿声情并茂地唱着大人听不太懂的一首歌,“好像是从抖音上学来的”。拍这段视频的时候,母女俩正在家里一起悠闲地泡着脚。这个时候,人们安宁祥和的生活中还没有“新冠肺炎疫情”这回事。
不过,自2月20日发出这条朋友圈,直至从武汉凯旋,冷惠阳后来再没在朋友圈晒过任何有关女儿的内容,虽然基本每天都和女儿有视频联系,但“因为太想她了,越是想越不敢发(朋友圈)”。
★2月25日2点37分。袁晨琳:“十几小时未进食水”
这个时候,“四进舱,顺利完成”归来的袁晨琳,终于在酒店房间里得闲,发出了这条朋友圈。十几小时没吃饭的她,庆幸自己“留了一份早上的银耳汤”,并晒出这份桂圆银耳汤的图,表示“开心”。
袁晨琳讲述,当天情况是这样的:午饭之后睡过一觉,下午近4点她就与队友一起提前两个多小时乘车出发,去方舱医院接6点钟的班次。此时,离晚饭时间尚早。
下班时间是凌晨1点,但那时还没实行“双进双出”,所以需要排队不少时间才能出仓。途中又是一小时。等回到酒店,再完成一系列虽然繁琐、却始终不可掉以轻心的消杀程序,时已至朋友圈所发之时。一份当日早餐,原封不动地变为夜宵,甚至差不多已变为第二天的早饭。好在酒店的楼梯口配备了微波炉。
前线期间,像这种不能定时定点吃上饭的情况,是队员们的普遍经历。袁晨琳介绍,无论上哪个班次,班车时间总会与一日三餐中的某一顿饭点发生冲突。
★2月26日17点57分。姜燕萍:打卡“包一针”
陈慧丹在黄石一针打开患者心结的时候,武汉这边包华成却是一针在队友中打出了响当当的知名度——他为队友们打针,队友们为他打卡。
姜燕萍这天发朋友圈称:“今天集体表白句容人民医院的包华成老师,打针技术杠杠滴,全程无痛感,难怪号称‘包一针’,以后打胸腺肽就找他。”
既是“集体表白”,那就不只姜燕萍一人了,当天,同批很多镇江的方舱队员都在朋友圈共同打卡“包一针”。陈雁翎的打卡是:“小包总的‘包一针’(名号)真不是吹的,跪了。”
姜燕萍发出这条微信后,袁晨琳很快在后面跟帖留言“我也想找小包打”,姜燕萍就势回复“那你去敲他的门啊”。
“完全没曾想到大家会送我这个外号。”对能在高手如林、不少队友资历远超自己的同仁中获得这一“荣誉外号”,包华成始料不及,又颇感欣慰:“我们一个星期要注射两次胸腺肽以增强免疫力,有人请我打了之后说不疼,就传开了,以后每次都点名叫我打。”包华成讲述,大家经常排成长队,由他一个接一个打针。袁晨琳后来也进入排队之中。
“包一针”只是得名于友情兼职,而真正战斗岗位上的包华成,与所有队员一样却是经历着劳动强度远超打针的艰苦卓绝。比姜燕萍这条微信早两天,包华成2月24日自己发了一条朋友圈:“12点40至19点30,从进舱到出舱!呼吸全靠嘴、鼻子压着几乎不通气,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我不累,继续干!”所用三张配图中的一张,是他当晚下班后刚刚走出方舱,踏着灯光投射在地面上的自己倒影走向通勤车,队友在其身后拍下一个疲惫的身躯。
剪成短发的并不只是女性,男性队员也要普遍经历这一环节,包华成自不例外。剪成板刷、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包华成,一开始都不太敢与女儿视频,“怕把她吓着了”,女儿当时不到13个月大,还不怎么会喊“爸爸”。包华成讲述,视频中女儿有时也会无意识地冒几句谐音式“爸爸爸爸”,但真正让她喊,她“反而什么都不知道了”。
★2月29日21点26分。张菲菲:方舱里的第一个大夜班
“我想大夜班对于所有的护士来说应该都是最害怕也是最难熬的吧……”400多字发在朋友圈,算是个“长篇”了——张菲菲以此记录自己在方舱医院里上的第一个大夜班,当然不仅仅是她本人,还有自始至终一起搭班的“练剑王”赵娟。
这是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号舱开舱的第16天,镇江与泰州共31名护士参与排班中,张菲菲和赵娟终于首次轮上“凌晨1点至早晨7点”的大夜班,令张菲菲“有点激动,又有点担心”。
交接完班后,此时病人们已在熟睡中。“刚开始还觉得挺暖和的”,时间一长就开始冷了,越来越冷,虽然准备了羽绒服,还是难扛,“取暖基本只能靠抖”。那几天持续小雨中的武汉,气温又降了不少,最低温度只有6至7摄氏度。
“今天我和娟在各自的防护服上写上了两位特殊的人。”单身的张菲菲写的是“老张和花姐”,“老张”是她父亲,“花姐”是母亲。赵娟写的则是老公“老夏”和儿子“球球”。这样,“感觉不仅仅是我俩在上班,还有最亲的人陪在我们身边。”
凌晨巡视中,张菲菲看到2号舱的每个区都张贴着患者核酸检测的结果,“可以想像,刚贴出来那会儿肯定跟科举放榜一样,患者们都会怀着紧张的心情查看自己的检测结果。”张菲菲记录,“好在大部分都已是阴性的”。
进入2月下旬尤其是2月底,武汉乃至整个湖北,疫情向好势头初显。从2月19日起,湖北新增治愈出院数始超新增确诊病例数。这个时候,乘坐深夜11点10分班车前往方舱医院的张菲菲,也开始有心情“沿途顺道欣赏了武汉的夜景”。
张菲菲在发布内容的最后写道:“我们方舱到目前为止已经治愈出院了一百多个患者,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方舱,真替他们高兴,也预示着我们离胜利越来越近了。”
★3月1日20点31分。秦宜梅:具有关键意义的“第20天”
与上述张菲菲相似之处在于,秦宜梅这条朋友圈也是个“长篇”,甚至篇幅更长:近500字。
秦宜梅将自己微信号取名为“秦怼怼”,因为“觉得这两个字怪可爱的”。战场以外,这位28岁的单身狗透着“还没长大”的某种率性。自称拥有“大儿童的小爱好”,秦宜梅一直迷恋乐高,闲暇经常拼装汽车玩具,以至于被孙国付戏为“你能和我儿子玩到一块”。
2020年2月6日,镇江。当天,“秦大厨实在不知道晚上要吃啥了”,便发出当年度第一条“求帮厨”的朋友圈——此时她并不知道5天之后自己就“再也不用操心做饭了”。2月25日秦宜梅发年度第二条朋友圈时,已是一张黄石市中医院里的“ICU-4”合影。“4”指的是第四护理小组。这个时候,秦宜梅已抵前线半个月。
3月1日,秦宜梅像写文章一样,给自己的这条长篇微信还起了个标题《写在第20天》——这一天,既是秦宜梅和包括镇江队员胡振奎、孙国付、陈慧丹在内的一批江苏战友,在黄石市中医院战斗的最后一天,又是他们转院“一字之差”的黄石市中心医院战斗的第一天。
“在黄石中医院ICU的最后一天,从一大早的问好开始,一边开心于病人减少、病区合并,一边不舍战友分别,于是护士长说,我们拍张大合照吧。”秦宜梅写道,“我们要好好记住各自眼睛的样子,以后凭眼睛相认,因为虽共同奋战,却并未见过对方全貌。”于此“偷偷跑个题儿”的秦宜梅说:“我晓得你们都很美,嗯,我也美。别问我怎么晓得的,因为我就是个机智girl(女孩)。”
对于新环境——黄石市中心医院ICU,秦宜梅说“既期待又担忧”,期待的是“据说那里环境更好”,担忧的则是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因为当天,她和队友们需要带着这边ICU里仅剩的3名病人一起转过去。
清点所有物品,“带齐all用物”,穿着防护服、推着担架车、提着氧气筒、拎着监护仪的秦宜梅一行,坐着负压救护车3次来回,分别将3名患者全部安全护送到位,两家医院之间的路程让秦宜梅感觉“仿佛穿越了”。从ICU到ICU,涉足新战地的“大儿童”秦宜梅与队友们,依然守卫在最艰苦严峻的岗位上。也正是在黄石市中心医院里,秦宜梅首次“见到了传说中的ECMO”。
自这个“第20天”开始,秦宜梅的“援鄂后半程”就在黄石市中心医院里继续战斗下去,“爱你们喔!我的瑶、娜、卉、燕、琴、丽、丹、孙。”被秦宜梅逐一点名的这些“ICU-4”组员中:“丹”是指陈慧丹,“孙”是指孙国付,都是来自镇江的队员,“丽”是指来自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魏银丽,其余均为中医院的当地护士。
发布于晚上8点半的这条微信,秦宜梅最后写道:“好啦,我好困喔,要睡觉了。晚安,全世界。”
(明日请看《第五章 两边,几多牵挂》)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