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17)

2021-12-10 09:30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17)

王景曙

(续昨日《第四章 烽火岁月》之第26节)(今日5200字)            

27.所历所感

身处战地最前沿,他们始终张开天使之翼,以力所能及的最大温暖呵护病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始终以“整夜之光”,照亮病人心中“害怕的黑”。而在此期间,无论亲力亲为还是耳濡目染,他们自我也经受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深刻心灵洗礼。            

张建国说,与病魔战斗的同时“也是与自己战斗”;包华成说,战“疫”前线的每一滴汗水,都是自己的人生历练;冯丽萍在2月27日写下“生物钟已经严重打乱”的日记中,还这样感慨:“战友们相信,即使自己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星火,只要聚在一起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战友们都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英雄,而是千千万万个本来的我。”            

医院与驻地相距不远,而且恰好正对着王笠所在酒店房间的窗户。王笠说,休息的时候他会经常“独自对着医院大楼发呆”:虽然自己此刻不在阵地上,但那儿,每时每刻都有战友们通宵达旦地守护,随时准备扑向“爆点”。            

在这场“用生命抢救生命”的激烈战斗中,早期有一批湖北当地的白衣战士不幸倒下,他们与同为白衣战士的援鄂医疗队员之间产生了“另类”交集。            

王玉讲述,在中法新城院区她负责的病人中,有一对中年夫妻住在同一间病房里,每次他俩都是相互给对方打针——原来,妻子是个护士、丈夫是医生,双双感染,“他们知道我们戴着手套和护目镜穿刺血管困难,就尽可能减少我们的工作量”。            

刚到武汉不久的一天夜班上,冯丽萍听队友说15床住的是位本院的胸外科护士长——这让冯丽萍感到特别亲切,因为她自己在镇江一人医也是胸外科护士长。深夜巡视病房的时候,见15床房间里的灯还亮着,冯丽萍就轻轻推门而入,上前打了招呼,“我问她怎么还不休息”,她说自己是夜猫子。经冯丽萍“自我介绍”后,对方立刻精神抖擞起来,打开话匣子,从交流专科护理技术到谈她这次的生病过程,“最后我们还加了微信”。            

倒下的医护人员中,更有人不幸献出了生命。2月7日凌晨,在工作岗位上感染新冠肺炎的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英年早逝,同为医生的孙立果闻讯后“骤然一阵阵心痛”,当天他在朋友圈发出这样一段话:“……悲伤的情绪居然不能控制。一路走好!”这个时候的孙立果还没上前线,两天之后,他随部队也抵达武汉参战。  

         

巫章娟说,每次进仓前她都“默默自我鼓励要坚强、要坚强”,但还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感动经常流泪;而张艳红在前线无数次掉泪中的一次,是那天一位患者出院合影时,突然竖起大拇指对她说了一句:“以后我不追明星了,就追你们!”陶华奎说,当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坐上返程大巴,他不只是享受此刻的放松和宁静,“脑海中总是浮现躺在病床上被新冠折磨着的病人”。            

那时“江苏三队”还没整体接管C8西病区,凌蓉在中法新城院区另一个病区里上第二个班,病房里这天收进来一位49岁的男病人,“当时,各项指标都并不算太重”,但病人显得很烦躁,不停地呼叫护士,每当凌蓉端着药盘进入病房,他就会冲上来紧紧抓住凌蓉的手追问:“你这是给我送的救命药吗?”            

很不幸,仅仅隔了一天,当凌蓉再次上班,得知这位病人已于凌晨时分去世。如此短的时间内便生死两重天,深深触动了刚刚投入实战的凌蓉:之前对新冠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报道中、书面上,而自己眼皮底下一个意识清醒、尚能下床走动的病人,竟然说没就没了,“让我真正领教到这种疾病的凶险和可怕”。            

那天查房时,一位老太太病人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抽泣的场景,让张美玲“心酸得不行”。原来,老太太的老伴刚刚在另一家医院因新冠肺炎去世。张美玲上前安慰老人家一定要“帮爷爷看到他没来得及看到的胜利”。      

病房里不少同住一室的病人是一家人,有耄耋之年的老夫妻、也有年轻的小两口,他们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王玉所在小组负责的一间病房里,3张床没有分开摆放,而是紧紧拼靠在一起——这是一家三口,夫妻俩各睡一边,把年近九旬的老母亲保护在中间。            

王玉讲述,其实后来老人的儿子“早已转阴”,是可以办理出院的,但他坚决要求继续留下来等待三人同时出院,因为,合并轻度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不怎么听话”,他怕妻子一个人对付不了。            

方舱队员的上下班途中,都会经过杨泗港长江大桥,这是2019年10月才建成通车的武汉市第十座长江大桥。这座常常让袁晨琳“疲惫消失殆尽”的漂亮新桥,“特别在夜里打上灯之后更加好看”,袁晨琳专门隔着车子的前挡风玻璃拍下不少大桥视频,做成抖音。然而,其时所见桥上总是空空荡荡,令人感觉“很不是个滋味”。与大桥景况形成强烈对照的是,方舱医院里却“充满希望和热情”。袁晨琳看在眼里:病人中有位即将考研的“小哥哥”,一直在僻静的角落里独自坚持复习。

“希望和热情”也是战胜疾病的另一种力量,是通向未来之“桥”。黄石那边丁咏霞,一天接到走出实验室的临时任务:当地一个老小区里出现了确诊病例,需要对整幢楼的相关环境做采样。丁咏霞回忆,走进人去室空的确诊户家门时,映入眼帘的是紧凑而温馨的居家氛围,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当摆放整齐,厨房灶台上还放着刚买的鸡蛋和切开的包菜,“看得出,主人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最引起丁咏霞留意,是桌子上堆满的学习资料,一看便知是一名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不知这次疫情会对他的高考和人生产怎样的影响”。当丁咏霞转头看到客厅白板上的一段文字时,“眼泪差点夺眶而出”,她用手机拍下了这份平生第一次看到的“课程安排”,连同标点符号,这样写着:“今日课程安排:当你看到这句话时,相信一切都好起来了!!!”白板左上角,画着一张充满稚气的笑脸。

也在黄石,矿务局职工医院里的包泉磊讲述了身边战友中一位“矿花”的故事。这是职工医院本单位的一名护士,最早黄石疫情还不那么严重的时候,她先是被派往武汉支援了一段时间,奉命返回黄石后未做休息,就直接进入隔离病区继续投入本土战斗。“小姑娘特别开朗”,她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上“矿花”二字,顿时把患者们都逗乐了。包泉磊由衷感慨,其实每一位女性医护人员,都是战“疫”阵地上顽强绽放的一朵“战地之花”、一朵“铿锵玫瑰”。            

身为江大附院血液科护士长的陈良莹,既是护理战线上的“领头羊”,也是护士们心中的“知心大姐”。此次战“疫”阵地上,90后护士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陈良莹不难把握到大家普遍的心理状况,“多多少少会有些恐惧”。当地一位1998年出生的小妹妹,那天在大姐面前倾吐了一番心声,她说“我还没有谈恋爱,如果感染了怎么办?”陈良莹既为这些“关键时刻挺身而上”的孩子们心生怜爱,亦尽己所能对她们进行宽慰与鼓劲。            

张古方那天给C区22床测血压时,发现她两眼通红,脸颊上的泪水还没干,便问到:“阿姨,您怎么哭了?哪里不舒服吗?”阿姨直言道:“姑娘,我好想回家,你能不能告诉我,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张古方回忆,瞬间自己真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才好,仓促之中她组织出这么一番话:“阿姨您别哭了,虽然我不知道您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但是您一定会比我早回家,要有信心,咱们一定会胜利!”            

沉默片刻后,阿姨情绪稍缓,又话锋突转对张古方问道:“孩子,你来这里,家人一定很担心吧?”张古方讲述,相比之下,这个问题如何回答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为自己刚才那一番话能让病人淡化了忧伤,“心里感到很开心”。            

28.“亲情信使”

位于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大楼4层的重症病房里,前述,赵燕燕让他把自己当女儿看的那位13床田爷爷,是从位于27层的轻症病区转过来的——也就是“先遣6勇士”抵汉分工后,孙志伟、季冬梅和张艳红所在的病区。            

季冬梅讲述,最初田爷爷与老伴曹奶奶是同住在27层,后来田爷爷因病情加重,上了呼吸机之后转至重症病区,老两口就分开了。一段时间里,曹奶奶虽自己病情稳定,却流露出对田爷爷的深深挂念。鉴于此情形,季冬梅便联系赵燕燕,两人隔空对接中,每天都把田爷爷的病情及时向曹奶奶进行报告,与之同时,也不断向田爷爷捎来老伴对他“想说的话”。            

经过18天悉心照护,曹奶奶终于康复出院。临走前她告诉季冬梅,她要回家安心等着老爷子,“老头子有你们照顾,我一百个放心!”季冬梅也向老人承诺:“您放心,我会继续当您和爷爷之间的‘信使’,有什么事随时联系我!”            

中法新城院区,一位女性患者,收治进来没几天就坚决要求回家,总是大哭大闹,“差点和我们打起来。”伏竟松讲述。原来,这位病人离异后一直与老父亲相依为命,而父亲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她说,自己如果再不回去,怕父亲撑不住了。”            

思父之情,牵动着伏竟松等医护人员的心。经向“江苏三队”负责人汇报,组织上出面,辗转与当地社区取得了联系。好消息传来:患者的父亲不仅健健康康,而且生活上得到了妥善安置。“那一刻,她又哭了,我们不少人也跟着掉下眼泪。”不过,伏竟松的印像里,这是这位患者在病房里最后一次哭。            

孙玉洁所负责的床位里有位70多岁的重症患者,刚收进来时情绪低落,不肯配合治疗,三番五次拔掉输液针头,“弄得满床都是血”。“怎么劝说都没用,老爷子有时还会大发脾气。”大家转念一想,如果让其子女来做思想工作,会不会效果好些?            

于是,孙玉洁用隔离病区的工作手机加了患者儿子的微信,然后让他和家人进行视频连线,“先是儿子、儿媳轮番开导,然后是孙子出面。”老爷子非常疼爱孙子,也“特别听孙子的话”。经过长达半小时的亲情劝慰,病人心情释然,见护士们还守在床边,他开始主动“赶人”:“放心吧,我保证不再给你们添麻烦了,房间里全是病毒,你们还是赶紧出去吧。”            

隔离的病区,隔不断心灵。甚于“见字如面”的“亲情视频”,特定时势下安抚了太多患者的孤独与不安。黄汉鹏所在黄石矿务局职工医院里,一位女患者,其子也因确诊,正住在黄石市中心医院的ICU里,上着呼吸机,母子不能通电话。            

体会到这位情绪“动辄激动”的母亲十分挂念病重的儿子,黄汉鹏便与中心医院那边联系上,请他们拍摄儿子的视频发过来,每天向母亲报平安。不久,在使用了康复患者捐献的血浆后,儿子病情明显好转,已经摘掉了呼吸机。得知喜讯的母亲,以一句“你们挽救了我的家庭”深以致谢。            

陈慧丹在战地当“亲情信使”期间,不仅不辱使命,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患者与家人之间的联络任务,医患之间、黄石与镇江两地之间,也留下从此结缘的一段独特佳话。            

一位被女儿呼唤为“陈董”的患者,一度生命垂危,气管切开,没有意识,各项指标都不稳定,“身上插满了管子”。自称“陈总”的女儿专门录制了一个向父亲倾诉心声的音频文件,文件被起名为“老爸加油”,然后传到病区医护人员手中,用于在父亲床边播放:            

“陈董,陈董,我是陈总啊。我的老爸,你要加油呵。老爸,我好想你啊,好想跟你聊天,好想跟你汇报工作。老爸,今天礼拜几啊,今天几号了呀。老爸你要好好加油啊听到没有,你好棒的,胜利就在前方,我每天都在为你祈祷,每天都在跟你说话,我相信你都听得到的,对吧老爸。老爸,上天会听我们的祷告的,上天会保护你,保护医生护士们,我们都要一起加油!老爸,我等你陪我去北京上课呢,我还等着你下班陪我一起散步。老爸,你还要帮我把关男朋友呢。老爸,你很忙的,你要快起来好不好,你要快好起来带我和妈妈一起去旅游,老爸。你有好多任务呢,老爸,想你!好好的老爸,加油!我一直陪着你一起,老爸,我每天都陪着跟你在一起的。老爸,加油!” 

这段时长1分35秒的心灵独白里,除了一开始称“陈董”,女儿撒娇地一共喊了14声“老爸”,在说出“好想跟你聊天,好想跟你汇报工作”这两句时,声音瞬时哽咽。            

陈慧丹介绍,之所以用音频传递而非视频方式,是因为患者当时病情重到无法接受任何外部信息,即便是这段录音,大家也是几经斟酌后“还是决定放给他听”。父女情深的录音,也令陈慧丹及战友们无不为之动容,“听了之后,泪水顺着口罩边缘都流到了我的脖子里。”陈慧丹回忆。此后,每个班次上,大家都接力把女儿的录音反复放给“陈董”听。            

不久,得知老爸已病情稳定并趋好,女儿又传过来一段1分钟长的视频,画面上还不断有家中猫咪发出的温馨叫声。这段视频中,女儿语气明显高昂起来:“老爸,就快胜利啦!我一直每天都在跟你说悄悄话,这么多天都不理我!没问题的,这里的医生和护士都好棒,他们会好好照顾你的,你放心啊!”            

陈慧丹迄今珍藏着女儿“陈总”发给父亲“陈董”的这两份“亲情档案”,时过境迁,“现在听了还会哭”。陈慧丹表示,她也说不清这位病人后来在转危为安、直至最终战胜疫魔的进程中,来自女儿的亲情呼唤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但肯定是“作用巨大”。            

从前线归来后,陈慧丹一直惦记着的“陈董”,如今早已回到忙忙碌碌的工作岗位,“父女散步”的愿景化为生活寻常。而陈慧丹与“陈总”两位姐妹间也一直保持着联系,“陈总”后来在微信聊天中把陈慧丹等医护人员称为“都是派来照顾我爸爸的天使”,“感谢你们,带给爸爸这么专业的医治护理,还有爱”。“虽然经历了患难,也收获了生命奇迹”的女儿告诉陈慧丹,她已经“跟爸爸约好了去江苏进行一次深度游”,并“一定找你”。            

(明日请看《第四章 烽火岁月》之第29节)

编辑:陈路

81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17)

王景曙

(续昨日《第四章 烽火岁月》之第26节)(今日5200字)            

27.所历所感

身处战地最前沿,他们始终张开天使之翼,以力所能及的最大温暖呵护病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始终以“整夜之光”,照亮病人心中“害怕的黑”。而在此期间,无论亲力亲为还是耳濡目染,他们自我也经受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深刻心灵洗礼。            

张建国说,与病魔战斗的同时“也是与自己战斗”;包华成说,战“疫”前线的每一滴汗水,都是自己的人生历练;冯丽萍在2月27日写下“生物钟已经严重打乱”的日记中,还这样感慨:“战友们相信,即使自己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星火,只要聚在一起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战友们都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英雄,而是千千万万个本来的我。”            

医院与驻地相距不远,而且恰好正对着王笠所在酒店房间的窗户。王笠说,休息的时候他会经常“独自对着医院大楼发呆”:虽然自己此刻不在阵地上,但那儿,每时每刻都有战友们通宵达旦地守护,随时准备扑向“爆点”。            

在这场“用生命抢救生命”的激烈战斗中,早期有一批湖北当地的白衣战士不幸倒下,他们与同为白衣战士的援鄂医疗队员之间产生了“另类”交集。            

王玉讲述,在中法新城院区她负责的病人中,有一对中年夫妻住在同一间病房里,每次他俩都是相互给对方打针——原来,妻子是个护士、丈夫是医生,双双感染,“他们知道我们戴着手套和护目镜穿刺血管困难,就尽可能减少我们的工作量”。            

刚到武汉不久的一天夜班上,冯丽萍听队友说15床住的是位本院的胸外科护士长——这让冯丽萍感到特别亲切,因为她自己在镇江一人医也是胸外科护士长。深夜巡视病房的时候,见15床房间里的灯还亮着,冯丽萍就轻轻推门而入,上前打了招呼,“我问她怎么还不休息”,她说自己是夜猫子。经冯丽萍“自我介绍”后,对方立刻精神抖擞起来,打开话匣子,从交流专科护理技术到谈她这次的生病过程,“最后我们还加了微信”。            

倒下的医护人员中,更有人不幸献出了生命。2月7日凌晨,在工作岗位上感染新冠肺炎的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英年早逝,同为医生的孙立果闻讯后“骤然一阵阵心痛”,当天他在朋友圈发出这样一段话:“……悲伤的情绪居然不能控制。一路走好!”这个时候的孙立果还没上前线,两天之后,他随部队也抵达武汉参战。  

         

巫章娟说,每次进仓前她都“默默自我鼓励要坚强、要坚强”,但还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感动经常流泪;而张艳红在前线无数次掉泪中的一次,是那天一位患者出院合影时,突然竖起大拇指对她说了一句:“以后我不追明星了,就追你们!”陶华奎说,当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坐上返程大巴,他不只是享受此刻的放松和宁静,“脑海中总是浮现躺在病床上被新冠折磨着的病人”。            

那时“江苏三队”还没整体接管C8西病区,凌蓉在中法新城院区另一个病区里上第二个班,病房里这天收进来一位49岁的男病人,“当时,各项指标都并不算太重”,但病人显得很烦躁,不停地呼叫护士,每当凌蓉端着药盘进入病房,他就会冲上来紧紧抓住凌蓉的手追问:“你这是给我送的救命药吗?”            

很不幸,仅仅隔了一天,当凌蓉再次上班,得知这位病人已于凌晨时分去世。如此短的时间内便生死两重天,深深触动了刚刚投入实战的凌蓉:之前对新冠的认知只是停留在报道中、书面上,而自己眼皮底下一个意识清醒、尚能下床走动的病人,竟然说没就没了,“让我真正领教到这种疾病的凶险和可怕”。            

那天查房时,一位老太太病人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抽泣的场景,让张美玲“心酸得不行”。原来,老太太的老伴刚刚在另一家医院因新冠肺炎去世。张美玲上前安慰老人家一定要“帮爷爷看到他没来得及看到的胜利”。      

病房里不少同住一室的病人是一家人,有耄耋之年的老夫妻、也有年轻的小两口,他们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王玉所在小组负责的一间病房里,3张床没有分开摆放,而是紧紧拼靠在一起——这是一家三口,夫妻俩各睡一边,把年近九旬的老母亲保护在中间。            

王玉讲述,其实后来老人的儿子“早已转阴”,是可以办理出院的,但他坚决要求继续留下来等待三人同时出院,因为,合并轻度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不怎么听话”,他怕妻子一个人对付不了。            

方舱队员的上下班途中,都会经过杨泗港长江大桥,这是2019年10月才建成通车的武汉市第十座长江大桥。这座常常让袁晨琳“疲惫消失殆尽”的漂亮新桥,“特别在夜里打上灯之后更加好看”,袁晨琳专门隔着车子的前挡风玻璃拍下不少大桥视频,做成抖音。然而,其时所见桥上总是空空荡荡,令人感觉“很不是个滋味”。与大桥景况形成强烈对照的是,方舱医院里却“充满希望和热情”。袁晨琳看在眼里:病人中有位即将考研的“小哥哥”,一直在僻静的角落里独自坚持复习。

“希望和热情”也是战胜疾病的另一种力量,是通向未来之“桥”。黄石那边丁咏霞,一天接到走出实验室的临时任务:当地一个老小区里出现了确诊病例,需要对整幢楼的相关环境做采样。丁咏霞回忆,走进人去室空的确诊户家门时,映入眼帘的是紧凑而温馨的居家氛围,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当摆放整齐,厨房灶台上还放着刚买的鸡蛋和切开的包菜,“看得出,主人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最引起丁咏霞留意,是桌子上堆满的学习资料,一看便知是一名正在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不知这次疫情会对他的高考和人生产怎样的影响”。当丁咏霞转头看到客厅白板上的一段文字时,“眼泪差点夺眶而出”,她用手机拍下了这份平生第一次看到的“课程安排”,连同标点符号,这样写着:“今日课程安排:当你看到这句话时,相信一切都好起来了!!!”白板左上角,画着一张充满稚气的笑脸。

也在黄石,矿务局职工医院里的包泉磊讲述了身边战友中一位“矿花”的故事。这是职工医院本单位的一名护士,最早黄石疫情还不那么严重的时候,她先是被派往武汉支援了一段时间,奉命返回黄石后未做休息,就直接进入隔离病区继续投入本土战斗。“小姑娘特别开朗”,她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上“矿花”二字,顿时把患者们都逗乐了。包泉磊由衷感慨,其实每一位女性医护人员,都是战“疫”阵地上顽强绽放的一朵“战地之花”、一朵“铿锵玫瑰”。            

身为江大附院血液科护士长的陈良莹,既是护理战线上的“领头羊”,也是护士们心中的“知心大姐”。此次战“疫”阵地上,90后护士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陈良莹不难把握到大家普遍的心理状况,“多多少少会有些恐惧”。当地一位1998年出生的小妹妹,那天在大姐面前倾吐了一番心声,她说“我还没有谈恋爱,如果感染了怎么办?”陈良莹既为这些“关键时刻挺身而上”的孩子们心生怜爱,亦尽己所能对她们进行宽慰与鼓劲。            

张古方那天给C区22床测血压时,发现她两眼通红,脸颊上的泪水还没干,便问到:“阿姨,您怎么哭了?哪里不舒服吗?”阿姨直言道:“姑娘,我好想回家,你能不能告诉我,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张古方回忆,瞬间自己真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才好,仓促之中她组织出这么一番话:“阿姨您别哭了,虽然我不知道您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但是您一定会比我早回家,要有信心,咱们一定会胜利!”            

沉默片刻后,阿姨情绪稍缓,又话锋突转对张古方问道:“孩子,你来这里,家人一定很担心吧?”张古方讲述,相比之下,这个问题如何回答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为自己刚才那一番话能让病人淡化了忧伤,“心里感到很开心”。            

28.“亲情信使”

位于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大楼4层的重症病房里,前述,赵燕燕让他把自己当女儿看的那位13床田爷爷,是从位于27层的轻症病区转过来的——也就是“先遣6勇士”抵汉分工后,孙志伟、季冬梅和张艳红所在的病区。            

季冬梅讲述,最初田爷爷与老伴曹奶奶是同住在27层,后来田爷爷因病情加重,上了呼吸机之后转至重症病区,老两口就分开了。一段时间里,曹奶奶虽自己病情稳定,却流露出对田爷爷的深深挂念。鉴于此情形,季冬梅便联系赵燕燕,两人隔空对接中,每天都把田爷爷的病情及时向曹奶奶进行报告,与之同时,也不断向田爷爷捎来老伴对他“想说的话”。            

经过18天悉心照护,曹奶奶终于康复出院。临走前她告诉季冬梅,她要回家安心等着老爷子,“老头子有你们照顾,我一百个放心!”季冬梅也向老人承诺:“您放心,我会继续当您和爷爷之间的‘信使’,有什么事随时联系我!”            

中法新城院区,一位女性患者,收治进来没几天就坚决要求回家,总是大哭大闹,“差点和我们打起来。”伏竟松讲述。原来,这位病人离异后一直与老父亲相依为命,而父亲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她说,自己如果再不回去,怕父亲撑不住了。”            

思父之情,牵动着伏竟松等医护人员的心。经向“江苏三队”负责人汇报,组织上出面,辗转与当地社区取得了联系。好消息传来:患者的父亲不仅健健康康,而且生活上得到了妥善安置。“那一刻,她又哭了,我们不少人也跟着掉下眼泪。”不过,伏竟松的印像里,这是这位患者在病房里最后一次哭。            

孙玉洁所负责的床位里有位70多岁的重症患者,刚收进来时情绪低落,不肯配合治疗,三番五次拔掉输液针头,“弄得满床都是血”。“怎么劝说都没用,老爷子有时还会大发脾气。”大家转念一想,如果让其子女来做思想工作,会不会效果好些?            

于是,孙玉洁用隔离病区的工作手机加了患者儿子的微信,然后让他和家人进行视频连线,“先是儿子、儿媳轮番开导,然后是孙子出面。”老爷子非常疼爱孙子,也“特别听孙子的话”。经过长达半小时的亲情劝慰,病人心情释然,见护士们还守在床边,他开始主动“赶人”:“放心吧,我保证不再给你们添麻烦了,房间里全是病毒,你们还是赶紧出去吧。”            

隔离的病区,隔不断心灵。甚于“见字如面”的“亲情视频”,特定时势下安抚了太多患者的孤独与不安。黄汉鹏所在黄石矿务局职工医院里,一位女患者,其子也因确诊,正住在黄石市中心医院的ICU里,上着呼吸机,母子不能通电话。            

体会到这位情绪“动辄激动”的母亲十分挂念病重的儿子,黄汉鹏便与中心医院那边联系上,请他们拍摄儿子的视频发过来,每天向母亲报平安。不久,在使用了康复患者捐献的血浆后,儿子病情明显好转,已经摘掉了呼吸机。得知喜讯的母亲,以一句“你们挽救了我的家庭”深以致谢。            

陈慧丹在战地当“亲情信使”期间,不仅不辱使命,卓有成效地完成了患者与家人之间的联络任务,医患之间、黄石与镇江两地之间,也留下从此结缘的一段独特佳话。            

一位被女儿呼唤为“陈董”的患者,一度生命垂危,气管切开,没有意识,各项指标都不稳定,“身上插满了管子”。自称“陈总”的女儿专门录制了一个向父亲倾诉心声的音频文件,文件被起名为“老爸加油”,然后传到病区医护人员手中,用于在父亲床边播放:            

“陈董,陈董,我是陈总啊。我的老爸,你要加油呵。老爸,我好想你啊,好想跟你聊天,好想跟你汇报工作。老爸,今天礼拜几啊,今天几号了呀。老爸你要好好加油啊听到没有,你好棒的,胜利就在前方,我每天都在为你祈祷,每天都在跟你说话,我相信你都听得到的,对吧老爸。老爸,上天会听我们的祷告的,上天会保护你,保护医生护士们,我们都要一起加油!老爸,我等你陪我去北京上课呢,我还等着你下班陪我一起散步。老爸,你还要帮我把关男朋友呢。老爸,你很忙的,你要快起来好不好,你要快好起来带我和妈妈一起去旅游,老爸。你有好多任务呢,老爸,想你!好好的老爸,加油!我一直陪着你一起,老爸,我每天都陪着跟你在一起的。老爸,加油!” 

这段时长1分35秒的心灵独白里,除了一开始称“陈董”,女儿撒娇地一共喊了14声“老爸”,在说出“好想跟你聊天,好想跟你汇报工作”这两句时,声音瞬时哽咽。            

陈慧丹介绍,之所以用音频传递而非视频方式,是因为患者当时病情重到无法接受任何外部信息,即便是这段录音,大家也是几经斟酌后“还是决定放给他听”。父女情深的录音,也令陈慧丹及战友们无不为之动容,“听了之后,泪水顺着口罩边缘都流到了我的脖子里。”陈慧丹回忆。此后,每个班次上,大家都接力把女儿的录音反复放给“陈董”听。            

不久,得知老爸已病情稳定并趋好,女儿又传过来一段1分钟长的视频,画面上还不断有家中猫咪发出的温馨叫声。这段视频中,女儿语气明显高昂起来:“老爸,就快胜利啦!我一直每天都在跟你说悄悄话,这么多天都不理我!没问题的,这里的医生和护士都好棒,他们会好好照顾你的,你放心啊!”            

陈慧丹迄今珍藏着女儿“陈总”发给父亲“陈董”的这两份“亲情档案”,时过境迁,“现在听了还会哭”。陈慧丹表示,她也说不清这位病人后来在转危为安、直至最终战胜疫魔的进程中,来自女儿的亲情呼唤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但肯定是“作用巨大”。            

从前线归来后,陈慧丹一直惦记着的“陈董”,如今早已回到忙忙碌碌的工作岗位,“父女散步”的愿景化为生活寻常。而陈慧丹与“陈总”两位姐妹间也一直保持着联系,“陈总”后来在微信聊天中把陈慧丹等医护人员称为“都是派来照顾我爸爸的天使”,“感谢你们,带给爸爸这么专业的医治护理,还有爱”。“虽然经历了患难,也收获了生命奇迹”的女儿告诉陈慧丹,她已经“跟爸爸约好了去江苏进行一次深度游”,并“一定找你”。            

(明日请看《第四章 烽火岁月》之第29节)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