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无锡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不可或缺。高端创新资源的多少,决定着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11月11日,该市举行重点央企、外企、民企、金融机构、高校洽谈签约工作会议,架起各类创新主体进一步对接的桥梁,奋力争抢高端资源的意图迫切又清晰。高校作为高端创新资源的重要一环,会后即有了和无锡的快速“牵手”:11月15日,该市与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深化全面合作签约仪式,拉开了新一轮校地合作的新篇章。加之此前与未来技术学院等的牵手,更令人期待,这座城与高校院所之间,会有多少新的故事。
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将太湖湾科创带打造成为长三角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特”产业重要承载区,未来无疑需要更多高端资源的支撑。目前,各地都在争抢创新资源,城市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让优质的创新平台、大科学基础设施、人才、项目等高端创新资源在太湖湾“聚变融合,裂变创新”?对无锡来说,答好这道题,既要看到历史基础,更要看到新的势能方向,才能催生出“城与校”之间的新故事。
合作新重点:弥补源头创新偏弱短板
一个个高校院所在无锡的落子,已成为助推无锡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2005年前后,无锡就以“7+1”高校、院所为重点,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等开展市校合作,开启了在当时较为超前的市校合作无锡模式。当前,彼时签下的战略合作协议不少都已到期。无锡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但源头创新能力偏弱也是必须正视的短板,需要引进更多大学、大院大所资源,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来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当前,无锡正按照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和各科创功能区、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更加需要科教资源的有力支撑。这一次,无锡将橄榄枝伸得更高更远。目前,新一轮的市校合作正在陆续推进,且合作的范围更深更广。本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与无锡几大板块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新一轮市校合作的新篇章。除此以外,无锡还在大力推进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新一轮合作相关事项的接洽,同时还在积极争取和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力争明年达成“7+1”为主体的新一轮全面合作。年内,无锡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也已排上日程。各大板块也不甘落后,锡山、滨湖等这一个多月来相继举行大院大所相关合作大会,一批校地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借力最强大脑加快培植创新种子、集聚创新人才。
从市级到板块,不仅合作的高校、院所在增加,合作的层次也在进一步升级。根据此次和上海交大的合作协议,无锡瞄准的都是优势产业、未来产业,如无锡碳中和动力技术研究院、江苏零碳科技(宜兴)产业园等,都是一批为未来产业发展储能的标杆项目。不仅要提升产业能级,无锡还将未来产业长远发展下去的目标瞄向了“未来人才”。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版图中的佼佼者,无锡近年来一直努力补上高端人才不足这一短板。前段时间,无锡刚刚在全国地级市中首开先河,与全国11所高校的未来技术学院全面合作,共同培育人才。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加上未来一段时间内拥有稳定输入的人才,无锡的这一次“风投”,应该会收获颇丰。
资源新集聚:构建起原始创新策源地
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正向无锡加速集聚。特别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扬子江城市群、苏锡常都市圈等协同战略的深入推进,制约要素流通的思想束缚、空间阻隔、市场障碍加快打破,为无锡融入区域发展、更加有效集聚优质资源创造了条件。
据悉,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新型研发机构51家,布局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标志性的重大创新平台,先后与公安部交科所、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等驻锡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力争取深海领域国家实验室布局无锡……这些都成为无锡科技创新的富矿资源。但与此同时,无锡与区域位置相邻、主导产业相似、城市能级相近的兄弟城市,在同类赛道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近年来无锡的科技创新虽然成效不菲,GDP也跻身万亿俱乐部,但科技资源还面临“有高原缺高峰”的短板。
眼下,各地政府争抢科技资源、创新产业与人才,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和弯道超车的最佳选择。那么,无锡该如何打赢高端创新资源争夺战,在哪些方面可抢得先机?无锡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太湖湾科创带,未来将是高端资源集聚浓度最高的一个区域。“规划一个区域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定位不能仅仅是一个产业集聚区和承载区,更应通过各类高端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形成科技创新、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无锡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认为,目前无锡围绕太湖湾科创带正在规划一个个科创功能区,要和传统的科技城有所区别。科技城更多突出成果转化、产业化,而科学城在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集聚与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与要素,强调这些资源和要素的集聚“浓度”,增强区域创新溢出效应;提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多元主体和平台的“高度”,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高质量推动创新成果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弥补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应用科学的前端基础研究等短板,打造有策源功能的科创集聚区。
借鉴新模式:看“它山之石”如何发力
无锡要谋求高端创新资源争夺战的竞争优势,有一些“它山之石”可参考。
无锡市科技局相关人士以北京怀柔科学城举例,目前其已有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20多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未来还要建多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它把高校、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集结成群,将为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原创性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平台,不断强化怀柔科学中心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功能。张江科学城拥有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有张江实验室、复旦张江校区等顶尖的资源集聚。“这两个科学城都是将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于一个小区域内,在市级层面进行整体规划,更利于创新资源的布局与协调。”该人士称。
当然,无锡与北京、上海在城市能级上有差距。该负责人认为,更近的追赶目标是与无锡城市体量相当、产业趋同的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从2001年建立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到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再到2020年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并与光明科学城携手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近年来,东莞在科技创新上的旗帜和方向都是鲜明指向松山湖科学城,重大科技投入也都是投在松山湖。松山湖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正是因科技而生、因改革而兴、因创新而强的东莞改革创新的生动缩影。目光高远的顶层规划设计、舍得持续投入的开阔胸襟以及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的坚守耐心等等,东莞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方面的开放理念为包括无锡等其他城市发展科学城提供了创新思路。
支撑一个有影响力的科学城建设的“四梁八柱”又有哪些具化要素?该人士认为,一是要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值得一提的是,东莞一些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是在国家发改委还未立项时的自发投入,这种自己主动做布局的气魄,决定了城市未来的走向。二是要不遗余力引进高水平大学,科学城必须要有大学支撑,因为大多数原始创新都在高校。三是大的创新平台的搭建。该人士表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至去年为止已经真金白银投入20亿元,整个“十三五”期间东莞在新型研发机构上的投入超过45亿元。
九层之塔起于累土。通过高屋建瓴的规划、高强度的投入、高集聚度的资源整合,期待越来越多的高端创新资源扎根太湖湾,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如江海澎湃。
来源:无锡新传媒(朱洁)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