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篇连载 | 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1)

2021-11-24 09:06

编者按:

镇江报业传媒集团精心运作的重点文化拓展项目、长篇纪实文学《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日前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江苏省第一本以地级市援鄂医疗队为题材创作而成并正式出版的图书,全书共11章、30万字。中国两位当代著名作家,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倾情联袂,为本书推荐阅读。

2020年初抗击新冠疫情的全国战局中,经上级调遣,镇江参与向湖北武汉、黄石两地共派赴了9个批次、77名援鄂医疗队员,涉及临床救治(含感控)、公共卫生(检测、流调、消杀)和社区防控等多个作战单元。自2020年1月26日至2020年4月12日,队员们在当地接续奋战了78天时间,不辱使命,实现全员安全凯旋。

本书作者王景曙为镇江日报高级记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镇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作为抢救性“口述历史”,作者历时大半年,以面对面、材料往来、微信及电话等多种方式,对“样本群体”的77名镇江援鄂医疗队员进行了全覆盖遍访,仅形成采访录音就近2000分钟,在丰厚素材支撑和生动故事讲述中,作品穿透泛泛的事件具象,抵达心灵深处、还原血肉之躯,全景式再现这段特定历史的惊心、震撼、力量与意义。

“感召当下、留史于世”。对镇江而言,援鄂是这座城市“大爱精神”一脉相承的生动体现。本书被列为镇江市重大文艺创作生产项目、镇江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项目、镇江市文联重点文艺作品项目、镇江新区党工委宣传统战部协作项目、镇江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协作项目。即日起,“今日镇江”客户端予以连载,敬请关注。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1)

王景曙


第一章  突如其来

1.春运渐“沸”

为期40天的2020年春运,始于1月10日。1月19日晚7点25分,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春运进入第十天,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1亿人次,19日当天,预计发送旅客1200万人次,连续9天日发送旅客超千万人次。

19日的“1200万人次”里,就包括江苏中坚汇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梦立和她的老公。距春节还有6天时间,当天,这对夫妇拎着大包小包,欢欢喜喜地从镇江出发,去往湖北。

嫁到镇江的黄梦立,娘家远在湖北荆州。这是小两口组成家庭后过的第二个春节。去年,他们先在男方家过完最代表“年味”的除夕夜,于初一去的荆州。今年小两口决定给千里之外难得相见的那边亲人更多一些陪伴,于是计划着早早动身。

庚子年春节,是近8年来阳历时间最早。春运伊始,1月11日《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称“今年客流高峰将呈现来得早、时间长、峰值高的特点”。这让起初还“漫不经心”的一对年轻人,到了登陆12306之时有些措手不及,“一票难求”囧境下,黄梦立夫妇被迫辗转多个站点:先从镇江赶到南京南,乘坐当晚10点40分的G4225抵武汉,在火车站附近投宿了一晚,次日上午8点15分转乘D5814到达荆州。

与央视发布“突破1亿人次”春运消息的同一天,《湖北日报》4版头条也刊发报道《春运首周 湖北交通总体平稳顺畅》:“截至17日零时,全省铁、水、公、空发送旅客1050.7万人次,同比略微下降。”报道同时称“今年春运,全省预计发送旅客6450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

差不多在黄梦立回娘家的这个时间段,反方向上,来自湖北恩施农村的滕先生举家四口,自驾东进江苏,奔赴一场相约已久、甚为期待的亲情团聚:滕先生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分别均在江苏的镇江、南通成家,两省三地、兄妹三人(三个家庭)约定今年在南通过一个不同往年的温馨春节。

于国人而言,一元复始的“春节”,早已超越纯粹时间概念。文化对心灵的占有,力量是难以抗拒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样的执著之下,春运作为每年一度“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其个体方向貌似交错杂乱,却如同黄梦立夫妇和滕先生一家,根本上有着共同的内涵引领:亲情。

陈慧丹一家三口,2020年春节“小家回大家”的方向则是北上。老家均为东北沈阳的夫妇俩,已经3年没回去过年。身为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管护师的陈慧丹,此前连续3个除夕夜主动要求加班,就为换来某一年自己“也能回家过个自由自在的大年”。

黄梦立夫妇从镇江坐火车出发回娘家的第二天,20日,陈慧丹夫妇带着女儿也从镇江自驾出发——只不过他俩是既回娘家、也回婆家,团聚的意义更重一层。长途奔袭,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对接下来长达两周、与春节相拥的休假时光,陈慧丹满怀憧憬。

领过证的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师张晶晶,已经是军嫂身份了,婚礼还没办,但吉日已定:春暖花开时节的2020年4月18日。婚礼地点是在邻省安徽定远县老家。

距离穿婚纱不到3个月时间的这个春节,张晶晶计划着一方面好好陪父母,一方面张罗婚礼相关事宜。1月22号,也就是腊月廿八,晚上一下班,张晶晶独自一人坐上了回家的火车,成为春运茫茫人海中的一员。而此时的准新郎小柏,远在亚丁湾索马里真正的茫茫大海上。威武凛然的中国海军第三十三批护航编队正迎风劈浪。

与张晶晶回家同一天,镇江嫁至武汉的肖女士,尽管事先被这边亲人劝导“现在闹疫情,今年就不要回来了”,一家三口仍然从武汉出发,长途驱车5小时,于22日傍晚6点多钟赶到位于丹徒区高资街道的父母家。平常几乎没时间回来看老人,春节回娘家团圆已经成为肖女士坚持多年的传统节目,“当时(疫情)情况看上去还好。”肖女士说。

黄梦立夫妇归途多歧,只是历年春运潮涌的冰山一角。早在春运尚未启动之时,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权威消息称:预计2020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约30亿人次,比上年略增。同在早些时候,一份出处同样不乏权威、由百度地图等机构联合出品的《2020春运全国人口迁徙趋势预测》中这样写到:大年初六将出现春运人口迁徙最高峰。

然而,所有的“权威”均不敌巨大变故,上述预测后来均没能兑现。湖北一省,官方的事先发布“全省预计发送旅客6450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就更加不能实现了。

事实上,春运在湖北境内仅仅以大致正常的秩序运作了13天时间,还没跨过农历新年,以“1月23日”这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武汉封城”日子为节点,率先遭到日甚一日的重创,直至完全失去“春运”本义上的人口流动。

后来,黄梦立夫妇节后未能如期返回镇江;滕先生一家亦未能如期归去;陈慧丹“四年等一回”的春节长假,中途戞然而止;准新娘张晶晶不得不主动停下手上的个人大事,因为遇上了比她个人婚礼还“大”的国家大事;而肖女士一家,只在高资娘家住了一晚,次日一大早,也就是武汉封城的当天,就被坚持原则、已主动向派出所报备的父亲“狠心赶回”了武汉,随后,父亲携家人按管理要求自主“居家隔离”。

2.“寒风”乍起

“突如其来”,已经成为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关联度极高的热词之一、也是被使用频次极高的定语之一。就宏观层面的事态发展而言,应的确如此。否则,黄梦立夫肯定会修改自己的春节安排——更不会贸然在武汉逗留一晚;更多的人都会修改自己的春节安排。

从最初公布“不明原因肺炎”,到1月9日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从“病例”,到“疫情”;从“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到“肯定有人传人”,公众虽广为热议,但大多人对这件事的认知尚停留在“局地”概念、停留在如同对太多热点话题的无差别参与之中,不太以为它有朝一日会走得太远,更不会料到它竟是以怎样的速度来到自己身边,。

无论出门远行还是原地居家,迎春的步伐基本如常,生活的节奏与情趣未受太大冲击。镇江丹阳市妇幼保健院内科护师张菲菲1月19日、20日,连续两天在朋友圈晒吃的:前一天是“我第一次包馒头”,第二天就是“今天包饺子”;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主管护师姜燕萍1月20日这天,则发了一条内容差不多可供每年这个时候重复发的朋友圈:“年味将至,你的年货和礼物都准备好了吗?”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拉一段,站在阳历新年的起点上,丹阳市云阳人民医院内科护师虞海燕1月1日这天在朋友圈抒发的“迎新心愿”,也可以理解为与姜燕萍性质一样的“应时套话”——“祝2020:有趣,有盼;无灾,无难。大家新年快乐!”不过,随后的事发表明,对2020这个年度而言,“无灾,无难”已成一闪而过的美好心愿。相隔20天,与姜燕萍同在1月20日,虞海燕发出当年度第二条朋友圈,内容已与年味有所“违和”:“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

1月14日的官方发布里,新冠肺炎首次由“病例”概念升级为“疫情”措辞。第二天,1月15日,央视13频道《新闻1+1》栏目——当天总时长超过22分钟的报道,醒目标题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进行时!》。事发半个月来,这是新冠肺炎疫情首次以大体量的专题形式出现在国家级媒体上。

系统性复盘疫情发生、发展的轨迹,到了1月中旬这个节点上,尽管武汉本地人对华南海鲜市场并不“退避三舍”(央视《新闻1+1》报道)、尽管大多数公众的感受更处在远距事发地的安全之中,但于有心人、尤其对2003年“非典”有着深刻记忆的群体而言,汇总各种渠道信息,还是能多多少少能发觉某些令人难以释怀的异常信号。

一幅“1月18日傍晚,84岁的钟南山院士从广州赶往武汉,在高铁上疲累小憩”的照片在网上盛传。老骥伏枥,特定时候被赋予了双重解读:一方面,人们无不对钟院士表达“令人泪目”的崇高敬意;另一方面,此时此刻“钟南山这位顶级专家亲自去武汉”,足以说明“那边事情看来不会小了”。这何尝不是某种信号。实际上,当天从多个方向赶往武汉的“医学大人物”并不止钟南山一人,还包括李兰娟院士等其他5人,一共6位。

一天一个样,局势以与“突如其来”愈发贴切的节奏日趋复杂。时值隆冬,一方面,武汉那边的数字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疫情开始出现了跨省传播,犹“寒风”阵阵,寒意逼人。越来越多的百姓不再坦然,懵懂之中纵然不至过于惊恐、纵然不能做出太深层次的考量与太长远的规划,人们在本能驱使下还是纷纷行动了起来,当务之急是赶紧存备最普通不过、却也最不可或缺的防护用品——口罩。

镇江这边,进入离春节已没几天的1月下旬、乃至更早从中旬的最后几天开始,各家药店就普遍排起了长龙,市面上的口罩越来越紧张,直至很快家家告罄。京口区江滨新村附近一家老牌药店新到货一批口罩之后,对其APP会员限购2袋(12只),对非会员则限购1袋。自2003年以来,早已淡出人们日常生活长达17年之久的轻薄口罩,一时间分量“比钱还重”。

因为频频被朋友们误以为“近水楼台”,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护师纪寸草不得不在微信上发了一条“广而告之”:“大家不要向我要口罩了,虽然我是手术室的,但是我也是自己买的口罩,一上午跑了几家,才买到。”那段时间,在讨口罩问题上像纪寸草一样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境况、甚至近乎“伤了感情”的医务工作者,其实很多。

这种“山雨欲来”般的逼人寒气,张峰因故要比旁人感受得更早、也更深入些。张峰是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呼吸科的主治医师,2005年毕业于位于湖北医药学院,大学同学密布包括武汉在内湖北全省各地医院。张峰说:“我在同学群里早就看到他们在紧张奋战。”

“一天一个样”的局势,也笼罩在春运旅途上。1月19日晚黄梦立夫妇几次转车去往湖北荆州的时候,还“基本没人戴口罩”,而相隔短短3天之后的1月22日,张晶晶登上开往安徽的列车时,所见“车厢里几乎都戴着口罩”。

(明日请看《第一章  突如其来》之第3、4节)

178

编者按:

镇江报业传媒集团精心运作的重点文化拓展项目、长篇纪实文学《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日前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江苏省第一本以地级市援鄂医疗队为题材创作而成并正式出版的图书,全书共11章、30万字。中国两位当代著名作家,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倾情联袂,为本书推荐阅读。

2020年初抗击新冠疫情的全国战局中,经上级调遣,镇江参与向湖北武汉、黄石两地共派赴了9个批次、77名援鄂医疗队员,涉及临床救治(含感控)、公共卫生(检测、流调、消杀)和社区防控等多个作战单元。自2020年1月26日至2020年4月12日,队员们在当地接续奋战了78天时间,不辱使命,实现全员安全凯旋。

本书作者王景曙为镇江日报高级记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镇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作为抢救性“口述历史”,作者历时大半年,以面对面、材料往来、微信及电话等多种方式,对“样本群体”的77名镇江援鄂医疗队员进行了全覆盖遍访,仅形成采访录音就近2000分钟,在丰厚素材支撑和生动故事讲述中,作品穿透泛泛的事件具象,抵达心灵深处、还原血肉之躯,全景式再现这段特定历史的惊心、震撼、力量与意义。

“感召当下、留史于世”。对镇江而言,援鄂是这座城市“大爱精神”一脉相承的生动体现。本书被列为镇江市重大文艺创作生产项目、镇江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项目、镇江市文联重点文艺作品项目、镇江新区党工委宣传统战部协作项目、镇江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协作项目。即日起,“今日镇江”客户端予以连载,敬请关注。

长篇连载┃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1)

王景曙


第一章  突如其来

1.春运渐“沸”

为期40天的2020年春运,始于1月10日。1月19日晚7点25分,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春运进入第十天,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1亿人次,19日当天,预计发送旅客1200万人次,连续9天日发送旅客超千万人次。

19日的“1200万人次”里,就包括江苏中坚汇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梦立和她的老公。距春节还有6天时间,当天,这对夫妇拎着大包小包,欢欢喜喜地从镇江出发,去往湖北。

嫁到镇江的黄梦立,娘家远在湖北荆州。这是小两口组成家庭后过的第二个春节。去年,他们先在男方家过完最代表“年味”的除夕夜,于初一去的荆州。今年小两口决定给千里之外难得相见的那边亲人更多一些陪伴,于是计划着早早动身。

庚子年春节,是近8年来阳历时间最早。春运伊始,1月11日《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称“今年客流高峰将呈现来得早、时间长、峰值高的特点”。这让起初还“漫不经心”的一对年轻人,到了登陆12306之时有些措手不及,“一票难求”囧境下,黄梦立夫妇被迫辗转多个站点:先从镇江赶到南京南,乘坐当晚10点40分的G4225抵武汉,在火车站附近投宿了一晚,次日上午8点15分转乘D5814到达荆州。

与央视发布“突破1亿人次”春运消息的同一天,《湖北日报》4版头条也刊发报道《春运首周 湖北交通总体平稳顺畅》:“截至17日零时,全省铁、水、公、空发送旅客1050.7万人次,同比略微下降。”报道同时称“今年春运,全省预计发送旅客6450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

差不多在黄梦立回娘家的这个时间段,反方向上,来自湖北恩施农村的滕先生举家四口,自驾东进江苏,奔赴一场相约已久、甚为期待的亲情团聚:滕先生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分别均在江苏的镇江、南通成家,两省三地、兄妹三人(三个家庭)约定今年在南通过一个不同往年的温馨春节。

于国人而言,一元复始的“春节”,早已超越纯粹时间概念。文化对心灵的占有,力量是难以抗拒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样的执著之下,春运作为每年一度“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其个体方向貌似交错杂乱,却如同黄梦立夫妇和滕先生一家,根本上有着共同的内涵引领:亲情。

陈慧丹一家三口,2020年春节“小家回大家”的方向则是北上。老家均为东北沈阳的夫妇俩,已经3年没回去过年。身为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管护师的陈慧丹,此前连续3个除夕夜主动要求加班,就为换来某一年自己“也能回家过个自由自在的大年”。

黄梦立夫妇从镇江坐火车出发回娘家的第二天,20日,陈慧丹夫妇带着女儿也从镇江自驾出发——只不过他俩是既回娘家、也回婆家,团聚的意义更重一层。长途奔袭,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对接下来长达两周、与春节相拥的休假时光,陈慧丹满怀憧憬。

领过证的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护师张晶晶,已经是军嫂身份了,婚礼还没办,但吉日已定:春暖花开时节的2020年4月18日。婚礼地点是在邻省安徽定远县老家。

距离穿婚纱不到3个月时间的这个春节,张晶晶计划着一方面好好陪父母,一方面张罗婚礼相关事宜。1月22号,也就是腊月廿八,晚上一下班,张晶晶独自一人坐上了回家的火车,成为春运茫茫人海中的一员。而此时的准新郎小柏,远在亚丁湾索马里真正的茫茫大海上。威武凛然的中国海军第三十三批护航编队正迎风劈浪。

与张晶晶回家同一天,镇江嫁至武汉的肖女士,尽管事先被这边亲人劝导“现在闹疫情,今年就不要回来了”,一家三口仍然从武汉出发,长途驱车5小时,于22日傍晚6点多钟赶到位于丹徒区高资街道的父母家。平常几乎没时间回来看老人,春节回娘家团圆已经成为肖女士坚持多年的传统节目,“当时(疫情)情况看上去还好。”肖女士说。

黄梦立夫妇归途多歧,只是历年春运潮涌的冰山一角。早在春运尚未启动之时,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权威消息称:预计2020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约30亿人次,比上年略增。同在早些时候,一份出处同样不乏权威、由百度地图等机构联合出品的《2020春运全国人口迁徙趋势预测》中这样写到:大年初六将出现春运人口迁徙最高峰。

然而,所有的“权威”均不敌巨大变故,上述预测后来均没能兑现。湖北一省,官方的事先发布“全省预计发送旅客6450万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就更加不能实现了。

事实上,春运在湖北境内仅仅以大致正常的秩序运作了13天时间,还没跨过农历新年,以“1月23日”这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武汉封城”日子为节点,率先遭到日甚一日的重创,直至完全失去“春运”本义上的人口流动。

后来,黄梦立夫妇节后未能如期返回镇江;滕先生一家亦未能如期归去;陈慧丹“四年等一回”的春节长假,中途戞然而止;准新娘张晶晶不得不主动停下手上的个人大事,因为遇上了比她个人婚礼还“大”的国家大事;而肖女士一家,只在高资娘家住了一晚,次日一大早,也就是武汉封城的当天,就被坚持原则、已主动向派出所报备的父亲“狠心赶回”了武汉,随后,父亲携家人按管理要求自主“居家隔离”。

2.“寒风”乍起

“突如其来”,已经成为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关联度极高的热词之一、也是被使用频次极高的定语之一。就宏观层面的事态发展而言,应的确如此。否则,黄梦立夫肯定会修改自己的春节安排——更不会贸然在武汉逗留一晚;更多的人都会修改自己的春节安排。

从最初公布“不明原因肺炎”,到1月9日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从“病例”,到“疫情”;从“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到“肯定有人传人”,公众虽广为热议,但大多人对这件事的认知尚停留在“局地”概念、停留在如同对太多热点话题的无差别参与之中,不太以为它有朝一日会走得太远,更不会料到它竟是以怎样的速度来到自己身边,。

无论出门远行还是原地居家,迎春的步伐基本如常,生活的节奏与情趣未受太大冲击。镇江丹阳市妇幼保健院内科护师张菲菲1月19日、20日,连续两天在朋友圈晒吃的:前一天是“我第一次包馒头”,第二天就是“今天包饺子”;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主管护师姜燕萍1月20日这天,则发了一条内容差不多可供每年这个时候重复发的朋友圈:“年味将至,你的年货和礼物都准备好了吗?”

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拉一段,站在阳历新年的起点上,丹阳市云阳人民医院内科护师虞海燕1月1日这天在朋友圈抒发的“迎新心愿”,也可以理解为与姜燕萍性质一样的“应时套话”——“祝2020:有趣,有盼;无灾,无难。大家新年快乐!”不过,随后的事发表明,对2020这个年度而言,“无灾,无难”已成一闪而过的美好心愿。相隔20天,与姜燕萍同在1月20日,虞海燕发出当年度第二条朋友圈,内容已与年味有所“违和”:“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

1月14日的官方发布里,新冠肺炎首次由“病例”概念升级为“疫情”措辞。第二天,1月15日,央视13频道《新闻1+1》栏目——当天总时长超过22分钟的报道,醒目标题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进行时!》。事发半个月来,这是新冠肺炎疫情首次以大体量的专题形式出现在国家级媒体上。

系统性复盘疫情发生、发展的轨迹,到了1月中旬这个节点上,尽管武汉本地人对华南海鲜市场并不“退避三舍”(央视《新闻1+1》报道)、尽管大多数公众的感受更处在远距事发地的安全之中,但于有心人、尤其对2003年“非典”有着深刻记忆的群体而言,汇总各种渠道信息,还是能多多少少能发觉某些令人难以释怀的异常信号。

一幅“1月18日傍晚,84岁的钟南山院士从广州赶往武汉,在高铁上疲累小憩”的照片在网上盛传。老骥伏枥,特定时候被赋予了双重解读:一方面,人们无不对钟院士表达“令人泪目”的崇高敬意;另一方面,此时此刻“钟南山这位顶级专家亲自去武汉”,足以说明“那边事情看来不会小了”。这何尝不是某种信号。实际上,当天从多个方向赶往武汉的“医学大人物”并不止钟南山一人,还包括李兰娟院士等其他5人,一共6位。

一天一个样,局势以与“突如其来”愈发贴切的节奏日趋复杂。时值隆冬,一方面,武汉那边的数字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疫情开始出现了跨省传播,犹“寒风”阵阵,寒意逼人。越来越多的百姓不再坦然,懵懂之中纵然不至过于惊恐、纵然不能做出太深层次的考量与太长远的规划,人们在本能驱使下还是纷纷行动了起来,当务之急是赶紧存备最普通不过、却也最不可或缺的防护用品——口罩。

镇江这边,进入离春节已没几天的1月下旬、乃至更早从中旬的最后几天开始,各家药店就普遍排起了长龙,市面上的口罩越来越紧张,直至很快家家告罄。京口区江滨新村附近一家老牌药店新到货一批口罩之后,对其APP会员限购2袋(12只),对非会员则限购1袋。自2003年以来,早已淡出人们日常生活长达17年之久的轻薄口罩,一时间分量“比钱还重”。

因为频频被朋友们误以为“近水楼台”,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护师纪寸草不得不在微信上发了一条“广而告之”:“大家不要向我要口罩了,虽然我是手术室的,但是我也是自己买的口罩,一上午跑了几家,才买到。”那段时间,在讨口罩问题上像纪寸草一样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境况、甚至近乎“伤了感情”的医务工作者,其实很多。

这种“山雨欲来”般的逼人寒气,张峰因故要比旁人感受得更早、也更深入些。张峰是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呼吸科的主治医师,2005年毕业于位于湖北医药学院,大学同学密布包括武汉在内湖北全省各地医院。张峰说:“我在同学群里早就看到他们在紧张奋战。”

“一天一个样”的局势,也笼罩在春运旅途上。1月19日晚黄梦立夫妇几次转车去往湖北荆州的时候,还“基本没人戴口罩”,而相隔短短3天之后的1月22日,张晶晶登上开往安徽的列车时,所见“车厢里几乎都戴着口罩”。

(明日请看《第一章  突如其来》之第3、4节)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