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大屏幕显示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双11”期间湖北武汉的交易数据(2020年11月11日摄)。
今年的“双11”,与往年有些不一般。节前,那些曾经疯狂造势的各式广告没有了,节后,那些铺天盖地的贺喜文章不见了。狂欢不再,平静,是今年的“双11”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感受。
有媒体评论,“国家监管力度加强、活动过多导致疲倦感、所谓优惠套路太多”等三大原因造成了这一次的“没有喜报,没有颁奖,也没有热度”。亦有媒体点评,技术变革曾经让“双11能便宜”,新生完善的线上零售体系对古老不变的线下零售造成降维打击;但更进一步的技术变革,又让线下零售也能不断完善,然后降低零售价格,而失去了价格优势的“双11”,恰又逐渐成了资本的造钱机器,自然也就意味着离衰落不远了。还有更专业的分析,“双11购物狂欢节”这种时点脉冲式的销售模式,可追溯为古老的农村集市。但其一,消费市场正由主要强调性价比,向追求个性化服务的消费剩余转变,而传统的基于标准化商品的脉冲式销售模式,难以有效满足不断个性化的消费者诉求;其二,“双11”脉冲式销售模式,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冲击。“双11”模式的核心是规模取胜,而目前最终消费市场正面临规模边际效应递减效应;其三,“双11”是外循环为主时代下的一种历史产物,在如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当下,变得愈发缺乏市场的敏感性适应能力。于是,始于2009年的“双11”,在历经十余载的野蛮成长和高速发展后已然颓势,由曾经的多赢,逐渐陷入多输的泥潭。
其实,说这么多,莫过于一句话,即“从野性消费回归理性的表现”。而这句话,本是媒体近日评论新闻“鸿星尔克再上热搜”时的用语。今年7月,因鸿星尔克在河南暴雨中捐款5000万,引发了全民疯抢的购买热潮,直播间成交额破亿,销售业绩一度猛涨52倍。但经历短暂的高光时刻后,鸿星尔克仿佛失去了大家的追捧。爆红100天后,该品牌旗舰店抖音数据显示,30天的粉丝增量为-29万,几乎每天掉粉一万。同时,曾经喧闹的门店早已回归平静;直播间疯狂的人气也已消散,各大社区论坛也鲜有品牌讨论之音……两相比较,鸿星尔克仿佛是将“双11”十多年的故事浓缩在100天的时间内重演了一遍。
但真正的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平静之下亦有涌流。就像鸿星尔克回归正轨,推出多款IP联名款、找来明星合作、追赶国潮风,力图靠科学经营、创新和抓住消费者需求来持续吸引和留住用户一样,“双11”也在悄然发生“最重要的变化”。
《天下网商》报道,数据显示,在29万家参与“双11”的商家中,有65%是中小商家、产业带商家和新品牌,其中更有7万个中小商家、产业带商家、新品牌是首次报名参与。商家结构的变化,带动起消费和供给的多样化。尤其是产业带商家的加入,强大的中国制造融入电商零售的血脉,让货品的源头供给变得更丰富。日益细分的市场需要为新品、新品牌、新品类的爆发带来新机会。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天猫副总裁吹雪表示,大量的制造型企业在天猫双11加速向新型零售企业转变。就在10月20日,天猫双11预售开启当天,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奥文发布内部信,称天猫超市和进出口事业群升级为“B2C 零售事业群”。
另一方面,销售模式亦开始了人性化变革。比如曾经是零点开抢模式,在今年,各大主流零售平台纷纷开启“晚8点”模式。央广网报道,为了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双11购物节”也开始回归初心,以求从购物时间和产品上都能更人性化的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个“晚8点”为今后的“双11”烙印下了“新时点”,也标志着“双11购物节”迈向了新阶段。
而这两个变化,也恰恰代表了两个方向。一是在产品上着力。以数字化经营的优势,快捷精准地为商家与消费者搭建起供需桥梁,让消费者买到真正所需的产品,让商家真正能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配置供给侧资源以满足消费者所需,提高整个市场供需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在服务上使劲。走出以激发人性贪欲等冲动消费,不断诱惑和教唆消费者过度消费的内卷化竞争,为消费者营造便捷、精准和美好的购物体验,逐渐走出商品贩卖的单一思路,在挖掘和创造新消费力上挖潜,逐步打造集需求挖掘、需求解决方案提供、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以及生产等完整生态链于一身的新型综合交易平台。
当然,变化只是萌芽。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今年这个平静的“双11”,我们不能简单视之。(镇江日报评论员 华 翔)
编辑: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