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籍院士贾伟平说糖尿病:《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曾经报道过的新闻

2021-11-18 19:39

编者按:

在2021年11月18日公布的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中,镇江籍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教授、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好消息在镇江老乡的朋友顺圈刷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相关介绍资料截图

事实上,作为家乡的媒体,《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多年前曾几次报道过贾伟平的研究成果和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对于医疗事业的关心。

2012年12月14日《京江晚报》B8版

治糖病,功夫在“糖外”

诊室之外,重视自我监测

“三分治,七分养,再好的糖尿病专家,再好的降糖药都不如患者的自我管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教授说。

自我管理除了饮食、运动、服药的依从性,还包括很重要的一环——对血糖的自我监测。贾伟平教授建议,当血糖很高时,首先要监测空腹血糖,当空腹血糖控制得不错,但糖化血红蛋白仍然不达标,那就应关心自己从第一口饭算起的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此外,血糖监测还要考虑自己的降糖治疗方案。

降糖方案不同,血糖监测方案也应有所不同。如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的空腹或餐后血糖;注射胰岛素的糖友,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中长效胰岛素的病友,应在睡前(晚上10点左右)监测血糖。

“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来说,还要留个心眼。”贾伟平教授说,那就是血糖监测还要根据胰岛素类型来选择。使用基础胰岛素的糖友应监测自己的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要监测空腹和晚餐前的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5-7次,建议涵盖空腹、三餐前后、睡前。

贾伟平教授说,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9-7.2 m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以下,但应高度个体化。

2009年12月11日  《镇江日报》

中国人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人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最近(2009年,小编)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历时多年探索,锁定了导致Ⅱ型糖尿病的一个新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1转接蛋白(NOS1AP)基因。

这一成果是由我国著名糖尿病诊疗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贾伟平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完成的,近日在线发布于国际糖尿病界权威杂志——欧洲糖尿病学会官方月刊《Diabetologia(糖尿病学)》。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据估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7000万,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Ⅱ型糖尿病。由于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而延误治疗。事实上,由于遗传背景不同,人群中存在对Ⅱ型糖尿病相对易感的人群,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更容易得Ⅱ型糖尿病。如果能够找到影响Ⅱ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基因,特别是中国人群的易感基因,对及早检出易感人群、推动Ⅱ型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将有莫大的帮助。

早在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项坤三院士就带领课题组,率先开展了中国人Ⅱ型糖尿病的全基因组家系连锁分析,发现在1号染色体长臂上存在着Ⅱ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相关结果于2004年发表在权威期刊《Diabetes(糖尿病)》上。他们随后与国际上在同一区域发现连锁信号的研究者共同组建了合作组,通过对来自8个不同种族的4000多人的研究,将易感基因进一步定位在1号染色体上的两个小区域中。

从2007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贾伟平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这两个区域开展了中国人Ⅱ型糖尿病易感位点的扫描工作。他们对近7000个Ⅱ型糖尿病者和正常血糖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终于近日发现了这一区域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基因,并证实为一氧化氮合成酶1转接蛋白(NOS1AP)基因。研究表明,这个基因位点的遗传缺陷可使得中国人Ⅱ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上升17%。目前,课题组正在进一步研究这一基因导致Ⅱ型糖尿病发病的机理。

2007年4月6日 《镇江日报*周末特刊》3版

糖尿病,会遗传吗?

很多糖尿病病人的子女都担心,自己将来会不会得糖尿病?目前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疾病,他的发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即营养过多、缺少运动、饮酒、吸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糖尿病既是遗传病,但又不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就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人而言,糖尿病病人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遗传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糖尿病易感性。也就是说这些人天生比别人容易得糖尿病,如果再加上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就会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即致病基因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在糖尿病中占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较1型糖尿病遗传的可能性更大。英国有研究观察200对单卵双胞胎20余年后发现,其糖尿病的一致性(即双胞胎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2型糖尿病为90.6%.1型糖尿病为54.4%。同时,2型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的基因遗传,而是一个受多个基因影响,但每个基因影响强度不大的多基因遗传病。根据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10年来对1100多个2型糖尿病家庭(6000多家庭成员)的调查显示,其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病人亲属中高3~4倍。如果父母都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并非100%都患糖尿病,但发生率比较高;若父母中只有一个有糖尿病,则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相对较低。

容易遗传的糖尿病除了2型糖尿病,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单基因突变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由一个特定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家族里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这个基因的变异,而且家里几代人都会出现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和2型糖尿病基本相似,而发病年龄都比较小。

那么,应当如何正确预防该病的发生呢?由于糖尿病在家族中的直系亲属(兄弟姐妹,父母亲和子女)间遗传危险性最大,所以一旦家中有人查出糖尿病,就需要对其直系亲属定期(最好每半年一次)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在5.6毫摩尔/升以上,就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进一步早期确诊糖尿病。因为,他们是一群容易得糖尿病的“危险人群”.虽然他们可能还未发病或还处在糖尿病发病早期而自己毫无意识,定期检查能帮助他们早发现、早治疗。 (马晓梅 贾伟平)


新闻链接:

2013年3月16日,《京江晚报》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

慢性病高峰期将至医改力度要加强

“我国正在迎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高峰期,患者和医保支出负担日益沉重,大医院拥挤和医患矛盾进一步加剧。”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说,应加大医改力度,切实加强慢性疾病的预防和筛查,加强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联动协作,建立高效的慢性疾病预防治疗体系。

贾伟平说,慢性病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对医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由于预防和筛查乏力,大量本可以早发现、早治愈的患者被“拖”到了晚期,患者身心痛苦、经济负担沉重。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为应对慢性病高发打下了一定基础。”贾伟平说,应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使广大公立医院不再埋头追逐经济效益,切实改变重医轻防的现象,促进慢性疾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同时,进一步加大慢性疾病预防、诊疗的保障力度。建议政府逐步将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试纸纳入医保范围。特别是对于基层偏远地区,要实现血糖自我检测的重点覆盖。

此外,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建立有效机制激励大中型医院更好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动,让大量的慢性病诊疗下沉社区,让大医院集中精力,致力于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慢性病科研工作。



2010年3月11日  《镇江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糖尿病专家贾伟平:

公立医院的改革基础,最终要靠加大投入

“公立医院的改革基础,最终要靠加大投入,使农村和社区医疗水平真正提高,否则肯定会出现大医院越办越大、越来越拥挤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糖尿病专家贾伟平说,“同时,社区卫生院与大医院的联动,不能只是大医院派专家坐堂,收取高额挂号费,各家按比例分成,而要真正体现公益性,把基层卫生院的水平切实带起来,这样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慢性病才会分流到农村、社区医疗机构。”

编辑:缪小兵

202

编者按:

在2021年11月18日公布的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中,镇江籍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教授、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好消息在镇江老乡的朋友顺圈刷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相关介绍资料截图

事实上,作为家乡的媒体,《镇江日报》和《京江晚报》,多年前曾几次报道过贾伟平的研究成果和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对于医疗事业的关心。

2012年12月14日《京江晚报》B8版

治糖病,功夫在“糖外”

诊室之外,重视自我监测

“三分治,七分养,再好的糖尿病专家,再好的降糖药都不如患者的自我管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教授说。

自我管理除了饮食、运动、服药的依从性,还包括很重要的一环——对血糖的自我监测。贾伟平教授建议,当血糖很高时,首先要监测空腹血糖,当空腹血糖控制得不错,但糖化血红蛋白仍然不达标,那就应关心自己从第一口饭算起的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此外,血糖监测还要考虑自己的降糖治疗方案。

降糖方案不同,血糖监测方案也应有所不同。如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的空腹或餐后血糖;注射胰岛素的糖友,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中长效胰岛素的病友,应在睡前(晚上10点左右)监测血糖。

“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友来说,还要留个心眼。”贾伟平教授说,那就是血糖监测还要根据胰岛素类型来选择。使用基础胰岛素的糖友应监测自己的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要监测空腹和晚餐前的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5-7次,建议涵盖空腹、三餐前后、睡前。

贾伟平教授说,一般情况下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9-7.2 mmol/L,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以下,但应高度个体化。

2009年12月11日  《镇江日报》

中国人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人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最近(2009年,小编)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历时多年探索,锁定了导致Ⅱ型糖尿病的一个新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1转接蛋白(NOS1AP)基因。

这一成果是由我国著名糖尿病诊疗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贾伟平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完成的,近日在线发布于国际糖尿病界权威杂志——欧洲糖尿病学会官方月刊《Diabetologia(糖尿病学)》。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之一。据估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7000万,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Ⅱ型糖尿病。由于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而延误治疗。事实上,由于遗传背景不同,人群中存在对Ⅱ型糖尿病相对易感的人群,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更容易得Ⅱ型糖尿病。如果能够找到影响Ⅱ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基因,特别是中国人群的易感基因,对及早检出易感人群、推动Ⅱ型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将有莫大的帮助。

早在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项坤三院士就带领课题组,率先开展了中国人Ⅱ型糖尿病的全基因组家系连锁分析,发现在1号染色体长臂上存在着Ⅱ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相关结果于2004年发表在权威期刊《Diabetes(糖尿病)》上。他们随后与国际上在同一区域发现连锁信号的研究者共同组建了合作组,通过对来自8个不同种族的4000多人的研究,将易感基因进一步定位在1号染色体上的两个小区域中。

从2007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贾伟平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这两个区域开展了中国人Ⅱ型糖尿病易感位点的扫描工作。他们对近7000个Ⅱ型糖尿病者和正常血糖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终于近日发现了这一区域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基因,并证实为一氧化氮合成酶1转接蛋白(NOS1AP)基因。研究表明,这个基因位点的遗传缺陷可使得中国人Ⅱ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上升17%。目前,课题组正在进一步研究这一基因导致Ⅱ型糖尿病发病的机理。

2007年4月6日 《镇江日报*周末特刊》3版

糖尿病,会遗传吗?

很多糖尿病病人的子女都担心,自己将来会不会得糖尿病?目前研究表明,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疾病,他的发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即营养过多、缺少运动、饮酒、吸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糖尿病既是遗传病,但又不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就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人而言,糖尿病病人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遗传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糖尿病易感性。也就是说这些人天生比别人容易得糖尿病,如果再加上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就会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即致病基因较为复杂。总的来说,在糖尿病中占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较1型糖尿病遗传的可能性更大。英国有研究观察200对单卵双胞胎20余年后发现,其糖尿病的一致性(即双胞胎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2型糖尿病为90.6%.1型糖尿病为54.4%。同时,2型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的基因遗传,而是一个受多个基因影响,但每个基因影响强度不大的多基因遗传病。根据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10年来对1100多个2型糖尿病家庭(6000多家庭成员)的调查显示,其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病人亲属中高3~4倍。如果父母都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并非100%都患糖尿病,但发生率比较高;若父母中只有一个有糖尿病,则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相对较低。

容易遗传的糖尿病除了2型糖尿病,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单基因突变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由一个特定基因的突变引起的,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家族里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有这个基因的变异,而且家里几代人都会出现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和2型糖尿病基本相似,而发病年龄都比较小。

那么,应当如何正确预防该病的发生呢?由于糖尿病在家族中的直系亲属(兄弟姐妹,父母亲和子女)间遗传危险性最大,所以一旦家中有人查出糖尿病,就需要对其直系亲属定期(最好每半年一次)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如果空腹血糖在5.6毫摩尔/升以上,就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进一步早期确诊糖尿病。因为,他们是一群容易得糖尿病的“危险人群”.虽然他们可能还未发病或还处在糖尿病发病早期而自己毫无意识,定期检查能帮助他们早发现、早治疗。 (马晓梅 贾伟平)


新闻链接:

2013年3月16日,《京江晚报》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

慢性病高峰期将至医改力度要加强

“我国正在迎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高峰期,患者和医保支出负担日益沉重,大医院拥挤和医患矛盾进一步加剧。”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说,应加大医改力度,切实加强慢性疾病的预防和筛查,加强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的联动协作,建立高效的慢性疾病预防治疗体系。

贾伟平说,慢性病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对医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由于预防和筛查乏力,大量本可以早发现、早治愈的患者被“拖”到了晚期,患者身心痛苦、经济负担沉重。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为应对慢性病高发打下了一定基础。”贾伟平说,应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使广大公立医院不再埋头追逐经济效益,切实改变重医轻防的现象,促进慢性疾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同时,进一步加大慢性疾病预防、诊疗的保障力度。建议政府逐步将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试纸纳入医保范围。特别是对于基层偏远地区,要实现血糖自我检测的重点覆盖。

此外,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建立有效机制激励大中型医院更好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动,让大量的慢性病诊疗下沉社区,让大医院集中精力,致力于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慢性病科研工作。



2010年3月11日  《镇江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糖尿病专家贾伟平:

公立医院的改革基础,最终要靠加大投入

“公立医院的改革基础,最终要靠加大投入,使农村和社区医疗水平真正提高,否则肯定会出现大医院越办越大、越来越拥挤的现象。”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糖尿病专家贾伟平说,“同时,社区卫生院与大医院的联动,不能只是大医院派专家坐堂,收取高额挂号费,各家按比例分成,而要真正体现公益性,把基层卫生院的水平切实带起来,这样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慢性病才会分流到农村、社区医疗机构。”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