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我的家庭农场叫巢扬家庭农场。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我老家在安徽巢湖,但我在扬中包地种田20多年了,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近日,正在进行秋种工作的种粮大户陈玉扣高兴地说,脚下的土地是他的依靠,也是他这么多年来的奋斗成果,他的心已在此方。
在扬中市经济开发区,陈玉扣种植了800多亩地,加上三茅街道的400多亩,妥妥是一个种植面积超1000亩的大户。说起刚来扬中时的经历,陈玉扣笑着缓缓道来。
1996年,30出头的陈玉扣来到扬中打工,其间正值当地开展土地改革,他和老婆一合计,在当地流转了30亩地,开始尝试种地的新生活。“一开始是真苦,什么机械都没有,完全是两个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忙。”陈玉扣说,手破皮了起茧子,脸上手上下田晒得黢黑,冬天冻得开裂,都是常态,就这样,夫妻俩也熬过了最初的两年,把这份事业坚持了下来。“最开心的时候就是那年卖粮,手里拿着钞票,心里算着纯利润的账目,想到一亩地可以赚近300元,30亩地,加上上一季的麦子,一年能赚1万多元,心里乐开了花。”
种粮有了稳定收益,陈玉扣就有了继续干下去的勇气。1999年,陈玉扣贷款买了一台收割机,除了给自家收割,还给别家帮忙。2003年,尝到甜头的陈玉扣将种植面积扩大至100亩,通过租用农机,他和妻子完全能将这100亩种了下来。到年底一卖粮,夫妻俩看着存折上新增加的近4万元,笑得合不拢嘴。
收益是最好的动力源泉。2013年,陈玉扣的种植面积达到了800多亩,此时,他不但自己购买了拖拉机,还买了小型植保机。忙的时候,靠着雇来的7-8个人,他一步步将自己的种粮事业干得更好。“我当时种植的是武运粳9522,亩产在500公斤左右,还算不错。最关键的是,那几年一直风调雨顺,粮价也逐年走高,国家的保护价就很不错,种粮收益那是没得说。”
正当陈玉扣踌躇满志,准备继续扩大面积时,一场连续的麦、稻病害让他在2015-2016年损失不小。“那一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1000多亩麦子,收上来只能卖到每公斤0.6元。”陈玉扣说,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两年粮价也失去了“保护”,开始逐年下滑,加上水稻遭遇病害,没卖出好价钱,最终亏损了超20万元。
不过,这次打击并未摧垮陈玉扣。2016年,他注册成立了巢扬家庭农场,干农业的心越发坚定起来。“就是在最难的2016-2018年,我和妻子也靠着机械化的帮助,把每年的收益稳定在十几万元,在逆境下守着心里的希望,坚持、再坚持。”
如今,已渡过难关的陈玉扣越发从容,2台拖拉机、2台收割机、3台植保机、2台插秧机,全程机械化已在他的农田中实现。不过,连年稻米销售的“不稳定”性,也让他明白,要想将种田收益把握在自己手中,就不能只作稻的生意,得把未来放在米上。“我准备上马精米加工线,注册自己的品牌,用卖大米来实现更大的收益。”
农民在土地上挖掘人生财富,是应有之义,更是可为之举。陈玉扣不光这样做了,还准备做得更好,他依旧行走在这条路上。(全媒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钟志仁)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