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唐代王昌龄的京口诗—兼从王诗说招隐寺的始建时间

2021-11-11 21:25 CmsTop媒体云  

王昌龄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说;“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说:“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贬谪岭南的王昌龄改授江宁(今南京)县丞(县令辅佐),赴任途中经东京(洛阳)时,与綦毋潜、李颀等有所交游,作《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等诗。王昌龄在江宁任县丞约有三年时间。当时,江宁县是润州丹阳郡(治地京口)的属县,王昌龄有可能不止一次来到京口,他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万岁楼》《诸官游招隐寺》《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等诗,都是他至京口时所作。这些诗的写作时间,有的是作于他为江宁县丞时,但有的则是作于他为江宁县丞之前。

芙蓉楼 徐丹霞 摄

王昌龄在京口所作诗中,最著名的当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诗题“芙蓉楼”以及下文将述及的万岁楼,都是东晋南徐州(治地京口)刺史王恭“改创”东吴京城(故址在今北固山南峰一带)时所“改创”的两座城楼,芙蓉楼在城的西北,面对大江;万岁楼在城的西南。两楼多有唐代诗人登临时所作诗篇,而王昌龄的“芙蓉楼”诗可谓唐人芙蓉楼诗的压卷之作。诗中写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第一首尤为有名。它们表明王诗所说之“芙蓉楼”是在京口,而不是在“龙标”(今湖南黔阳)。在内容方面,两诗各有侧重。第一首侧重于送别寄远,首二句通过“雨”“寒”“山”“孤”,渲染烘托送别友人的凄苦孤寂之情,后两句则表达对“洛阳亲友”的怀念和告慰,表明自己的襟怀。诗人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借喻手法,抒写情怀,论者评为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第二首则侧重惜别抒愁。前两句渲染“丹阳”(指丹阳郡治地京口)城南北“海阴”“云深”景象,点明送别地点在“丹阳”,送别时间在秋天,渲染烘托送别愁情。后两句写高楼送客的悲凉愁苦心情,叩点题意。这一首虽不及第一首知名,但它对第一首所写内容有补充、铺垫和强化作用,因而也应当受到重视。

王昌龄的七律《万岁楼》虽然不如“芙蓉楼”诗有名,但也是唐诗名篇。全诗是: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见水独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诗人紧扣题意,铺陈赋写,首二句写万岁楼的高崇悠久,叩点题意。三四句写万岁楼阅尽人间悲喜。前人称赞这两句“于题有情,而不伤巧”。五六句以“猿狖依山而永棲,鸬鹚托水而飘泊”表现诗人对人生“遭遇之幸不幸”(《唐诗解》)的感慨。最后两句抒写“向晚”“登望”的“旅愁”,点明了登楼的时间,突出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并揭示了产生感慨的原因。对于此诗,人们的评论有称赞,也有批评。但总的说来,仍不失为唐诗佳作。此诗具体写作时间,有待探讨。

芙蓉楼 徐丹霞 摄

五言古诗《诸官游招隐寺》是王昌龄为江宁县丞时随同润州“诸官”游招隐寺时所作。诗云: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余,能救诸有苦。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从唐人所作诗看,唐代润州官员的集体出游,往往是游南郊的招隐寺或鹤林寺。例如初唐骆宾王有《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盛唐和中唐间的皇甫冉有《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就显示了这一情况。王昌龄的这首诗共十六句。首六句写自从戴颙去世以后,他所隐居的“山馆”,历经岁月的“风雨”,自从“永明”(483-493)年间,“月向龙宫吐”(以比喻手法说明“山馆”变成佛寺)以来,经过“凿井长幽泉”等的建设,生长“青萝”的山馆历经岁月的风雨,已发生很大变化,只有“白云”所代表的隐士的精神今天仍然如同当初一样。这六句在慨叹戴颙隐居之处今昔变化的同时,又肯定了招隐寺的隐士精神仍然存在,表达了作者的慨叹和赞美。“应真(佛教罗汉的别称,借指寺中僧人)坐松柏”六句写在寺中闻听老僧讲说佛法的情况。最后四句写作者对“应真”说法的领悟。全诗在平和的叙写之中,以“青萝换风雨”“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回指岩树花”等环境和细节描写,“月向龙宫吐”“如闻道场鼓”“清光遣谁取”等比喻和反问句式,表现时光流逝但招隐寺的精神不变,突出作者和“僚友”的感悟,显得淳和而有情致,在唐人的游南山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南山招隐寺

王昌龄的游招隐寺诗,不但对于了解王昌龄的行踪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招隐寺始建时间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招隐寺的由隐居之地而成为佛寺的时间,流行的说法是说在戴颙死后,其女舍宅与昙度为寺,时间是在景平元年(423)。但是,据史书记载,戴颙是卒于元嘉十八年(441)。由此可见,景平元年戴颙尚在世,因此景平元年说不能成立。现在从王昌龄诗看,诗说“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含有永明年间戴颙隐居之地成为寺庙之意。永明年间戴颙确已去世,与戴颙死后,其女舍宅为寺时间吻合。由此诗看来,王诗所说当有所据,应当受到重视。

此外,五律《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也是王昌龄在京口时所作。诗云: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发不能寝,徒盈江上尊。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前人未见有什么说法。个人以为,从王昌龄《客广陵》说“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夜帆归楚客,昨日渡江书”看,王昌龄由润州往扬州(“广陵”)当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开元年间为江宁丞之前,另一种是天宝年间罢江宁丞以后,总之都不是任江宁丞之时。因此,这首“宿京江口”诗当不是作于王昌龄为江宁丞之时。至于具体时间,则有待深入探讨。在这首诗中,开始两句叩题写“望友”,但“不说出望友来,妙在言外”(《唐诗归》卷一谭元春评)。“风静”两句写环境,烘托寂寞悲凉心情,进一步写“望友”。“故人”两句想象刘昚虚的寂寞失意,以及自己与刘昚虚的久别和思念,更进一层地突出对刘昚虚的期待心情。最后两句以夜不能寝和期待不至的惆怅心情,表达对刘昚虚的思念。明人谭元春评此诗:“王昌龄期刘昚虚有此诗,自是至情,自是妙事。”(《唐诗归》卷一)

王昌龄在京口所作的五题诗及其所吟咏的芙蓉楼、万岁楼、招隐寺等,都是镇江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的重视。记得上世纪末,王昌龄贬谪的某个地区,由于有清朝人所建的芙蓉楼,因而宣称王昌龄的芙蓉楼诗作于该地。此事后来未见有多少争论,但却显示王昌龄这些诗的文化价值。今天看来,王昌龄诗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文化遗产,争论它的归属于何处也无必要。但作为王昌龄京口诗“原产地”的人们,如何做好积极继承,让它们在新时代能发光发热这篇文章,却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乔长富)

编辑:陈路

155

王昌龄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说;“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说:“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贬谪岭南的王昌龄改授江宁(今南京)县丞(县令辅佐),赴任途中经东京(洛阳)时,与綦毋潜、李颀等有所交游,作《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等诗。王昌龄在江宁任县丞约有三年时间。当时,江宁县是润州丹阳郡(治地京口)的属县,王昌龄有可能不止一次来到京口,他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万岁楼》《诸官游招隐寺》《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等诗,都是他至京口时所作。这些诗的写作时间,有的是作于他为江宁县丞时,但有的则是作于他为江宁县丞之前。

芙蓉楼 徐丹霞 摄

王昌龄在京口所作诗中,最著名的当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诗题“芙蓉楼”以及下文将述及的万岁楼,都是东晋南徐州(治地京口)刺史王恭“改创”东吴京城(故址在今北固山南峰一带)时所“改创”的两座城楼,芙蓉楼在城的西北,面对大江;万岁楼在城的西南。两楼多有唐代诗人登临时所作诗篇,而王昌龄的“芙蓉楼”诗可谓唐人芙蓉楼诗的压卷之作。诗中写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第一首尤为有名。它们表明王诗所说之“芙蓉楼”是在京口,而不是在“龙标”(今湖南黔阳)。在内容方面,两诗各有侧重。第一首侧重于送别寄远,首二句通过“雨”“寒”“山”“孤”,渲染烘托送别友人的凄苦孤寂之情,后两句则表达对“洛阳亲友”的怀念和告慰,表明自己的襟怀。诗人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借喻手法,抒写情怀,论者评为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第二首则侧重惜别抒愁。前两句渲染“丹阳”(指丹阳郡治地京口)城南北“海阴”“云深”景象,点明送别地点在“丹阳”,送别时间在秋天,渲染烘托送别愁情。后两句写高楼送客的悲凉愁苦心情,叩点题意。这一首虽不及第一首知名,但它对第一首所写内容有补充、铺垫和强化作用,因而也应当受到重视。

王昌龄的七律《万岁楼》虽然不如“芙蓉楼”诗有名,但也是唐诗名篇。全诗是: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见水独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诗人紧扣题意,铺陈赋写,首二句写万岁楼的高崇悠久,叩点题意。三四句写万岁楼阅尽人间悲喜。前人称赞这两句“于题有情,而不伤巧”。五六句以“猿狖依山而永棲,鸬鹚托水而飘泊”表现诗人对人生“遭遇之幸不幸”(《唐诗解》)的感慨。最后两句抒写“向晚”“登望”的“旅愁”,点明了登楼的时间,突出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并揭示了产生感慨的原因。对于此诗,人们的评论有称赞,也有批评。但总的说来,仍不失为唐诗佳作。此诗具体写作时间,有待探讨。

芙蓉楼 徐丹霞 摄

五言古诗《诸官游招隐寺》是王昌龄为江宁县丞时随同润州“诸官”游招隐寺时所作。诗云: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余,能救诸有苦。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从唐人所作诗看,唐代润州官员的集体出游,往往是游南郊的招隐寺或鹤林寺。例如初唐骆宾王有《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盛唐和中唐间的皇甫冉有《奉陪韦中丞使君游鹤林寺》,就显示了这一情况。王昌龄的这首诗共十六句。首六句写自从戴颙去世以后,他所隐居的“山馆”,历经岁月的“风雨”,自从“永明”(483-493)年间,“月向龙宫吐”(以比喻手法说明“山馆”变成佛寺)以来,经过“凿井长幽泉”等的建设,生长“青萝”的山馆历经岁月的风雨,已发生很大变化,只有“白云”所代表的隐士的精神今天仍然如同当初一样。这六句在慨叹戴颙隐居之处今昔变化的同时,又肯定了招隐寺的隐士精神仍然存在,表达了作者的慨叹和赞美。“应真(佛教罗汉的别称,借指寺中僧人)坐松柏”六句写在寺中闻听老僧讲说佛法的情况。最后四句写作者对“应真”说法的领悟。全诗在平和的叙写之中,以“青萝换风雨”“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回指岩树花”等环境和细节描写,“月向龙宫吐”“如闻道场鼓”“清光遣谁取”等比喻和反问句式,表现时光流逝但招隐寺的精神不变,突出作者和“僚友”的感悟,显得淳和而有情致,在唐人的游南山诗中可谓别具一格。

南山招隐寺

王昌龄的游招隐寺诗,不但对于了解王昌龄的行踪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招隐寺始建时间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招隐寺的由隐居之地而成为佛寺的时间,流行的说法是说在戴颙死后,其女舍宅与昙度为寺,时间是在景平元年(423)。但是,据史书记载,戴颙是卒于元嘉十八年(441)。由此可见,景平元年戴颙尚在世,因此景平元年说不能成立。现在从王昌龄诗看,诗说“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含有永明年间戴颙隐居之地成为寺庙之意。永明年间戴颙确已去世,与戴颙死后,其女舍宅为寺时间吻合。由此诗看来,王诗所说当有所据,应当受到重视。

此外,五律《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也是王昌龄在京口时所作。诗云: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发不能寝,徒盈江上尊。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前人未见有什么说法。个人以为,从王昌龄《客广陵》说“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夜帆归楚客,昨日渡江书”看,王昌龄由润州往扬州(“广陵”)当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开元年间为江宁丞之前,另一种是天宝年间罢江宁丞以后,总之都不是任江宁丞之时。因此,这首“宿京江口”诗当不是作于王昌龄为江宁丞之时。至于具体时间,则有待深入探讨。在这首诗中,开始两句叩题写“望友”,但“不说出望友来,妙在言外”(《唐诗归》卷一谭元春评)。“风静”两句写环境,烘托寂寞悲凉心情,进一步写“望友”。“故人”两句想象刘昚虚的寂寞失意,以及自己与刘昚虚的久别和思念,更进一层地突出对刘昚虚的期待心情。最后两句以夜不能寝和期待不至的惆怅心情,表达对刘昚虚的思念。明人谭元春评此诗:“王昌龄期刘昚虚有此诗,自是至情,自是妙事。”(《唐诗归》卷一)

王昌龄在京口所作的五题诗及其所吟咏的芙蓉楼、万岁楼、招隐寺等,都是镇江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的重视。记得上世纪末,王昌龄贬谪的某个地区,由于有清朝人所建的芙蓉楼,因而宣称王昌龄的芙蓉楼诗作于该地。此事后来未见有多少争论,但却显示王昌龄这些诗的文化价值。今天看来,王昌龄诗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文化遗产,争论它的归属于何处也无必要。但作为王昌龄京口诗“原产地”的人们,如何做好积极继承,让它们在新时代能发光发热这篇文章,却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乔长富)

编辑:陈路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