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上,我市与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共同发起,设立“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创新联盟”,将在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镇江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之一,正积极推动“六个一体化”,加强与长三角城市互动合作。
市发改委主任谈沁磊解释,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镇江实施方案》,我市正力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市内全域“六个一体化”,“随着一系列合作的开展,‘朋友圈’的深度融合,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也将越来越清晰。”
科技创新强链补链
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在合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征程中,我市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四群八链”产业培育方向,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人才外溢,推进产业强链补链。
今年3月底,疫情发生以来的首场市外双招双引活动,便以上海为“主阵地”。现场签约26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达223亿元。这其中,21个项目属于我市重点打造的八条产业链项目,占比超过80%。目前,日丰集团华东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已经在新区落户,多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不仅如此,我市同时以宁镇扬一体化为突破口,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建设,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加速全市域一体化发展。
前不久闭幕的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我市重磅推出“九大重点片区”,将进一步增强区域联动创新能力。以处在西翼的创新协同发展区为例,我市正积极谋划推进句容枢纽经济区建设,片区内南沿江城际、宁句城际、扬镇宁马城际、市域(郊)铁路句容至茅山线等4条轨道交通交会,主打高铁快运、商务会展、科技服务,更好地融入南京、接力镇江。
谈沁磊认为,九大重点片区是我市推进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也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按照‘融入南京、接力镇江’的要求,我市将全面对接南京紫东地区,推进句容与南京毗邻区域率先优化融合,打造句容成为连接南京与镇江主城区的‘桥梁纽带’。”
立体交通走廊通向未来
上月底,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项目正式开工。这条路是镇江拥抱长三角一体化、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捷径”,更对加速推动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
作为连接南京和镇江的交通大动脉,G312国道沿线分布着两市优质科创资源,生态环境优良、创新要素丰富。此前,我市已与南京签署《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框架协议》,将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南京仙林大学城、麒麟科创园与镇江高新区、大学城融合连接,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以交通一体化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先导,市发改委(长三角办)相关负责人陈浩介绍,我市正在统筹推进铁路和城际轨道,港口、通用机场和能源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支撑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比如,宁句城际轨道目前已经基本建成,正在进行试运行,年底前计划建成通车,将进一步密切镇江句容与南京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两市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发展。”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增进民生福祉是高质量推进“一体化”的优先考量,其成效已经在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显现。
上周,我市与南京、扬州、淮安、芜湖等长三角城市共同签署共建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创新联盟战略合作协议。各地将携手构建“1+2+N”体系,即适时组建一支文化产业母基金,同时打造一个文化产业线上共享平台和一个文化产业线下共享平台,并共建N个标杆文化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第二届长三角自驾游产业发展大会暨2021中国大运河“驰骋文旅”在我市启动。“满眼皆风光”“纵横皆通途”的镇江大放光彩,来自长三角、大运河沿线部分省市自驾游俱乐部,签署了游客互送协议。
“未来,我市将依托高铁网络和站点,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同时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陈浩透露,以现有“一卡通”为基础,我市将继续开发文旅消费产品,协同推出游客连续游览长三角不同城市惠民利民、品质保障、服务便捷的文化旅游联票产品。
共保联治守护生态绿色
长三角山水相连,河湖相通,做好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工作十分重要。
今年,我市与周边四市分别签署了宁镇扬和镇扬泰常《长江禁捕执法协作共管协议》,并同步启动了跨界水域禁捕联合执法检查行动。各地就如何加强长江跨界水域执法工作配合、联合执法、办案协作、信息互通、联合宣传等,加强协作,促进五市渔政部门禁捕管理职责和管理范围各自“向前延伸一步”,落实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协作共管机制。今年以来,我市开展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487人次,查办违法案件183起。
谈沁磊表示,未来,我市将继续优化长江岸线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协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在此过程中,用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协同推进毗邻地段水、气、土污染防治,深入开展低碳管理、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本报记者 朱婕)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