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扬中市三茅街道坚持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融合推进,发挥“头雁领航”效应,聚焦“一人一重点,领办解难题”和“学亚夫、做亚夫”先锋行动,确定党政领导领办难题21个,已办结13个,9个正在推进中,帮扶项目199个,已完成194个,实打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真诚付出”换来群众“真诚点赞”。
以“旧貌”焕“新颜” 改出百姓新生活
“自从我们小区墙面全部重新粉刷之后,整个小区看起来新了不少。社区把绿化带重新布置,也让我们小区的整体环境提升了很多,每天带孙子下楼玩,心情都好了很多。”中桥社区的居民王笃成开心地说道。
据了解,今年以来,中桥社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落实创文创卫要求,广泛收集社区居民的“微心愿”,列出居民需求清单,细化了失管老旧小区改造计划,进行了外墙粉刷、公共区域地锁清除、小区绿化的提升等一系列“动作”,赢得了广大居民的支持和好评。
截至目前,三茅街道已对春柳花苑、聚福园、田园小区等6个老旧小区的停车位改造、绿化管护、公共设施维修更换、健身广场增设等方面进行提档升级,共计投入180万元;对工会路、英雄路等4条示范路及沿线小区进行出新整治,共计投入100万元;对157栋老旧小区零散住宅楼的公共窗户、楼道、落水管进行出新改造,共计投入28万元。
接下来,三茅街道将坚持“微改造”、普惠性改造原则,以“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为新“颜值”标准,结合业主改造需求,制定合理的改造计划,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易后难的顺序,分批对老旧小区进行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的改造,为居民创造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小区环境。
化“心动”为“行动” 跑出服务零距离
“这么热的天你们还赶来了,真是辛苦了!”三茅街道友好村村民苏文荣握着街道残联专职委员殷香芳的手,感谢他们前来为他提供家政清扫服务。
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三茅街道在全市率先开展“122上门服务”残疾家庭关爱项目,为辖区内22户失独高龄、子女重残等后继无力的贫困重残家庭提供各项上门服务,推动实现助残服务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
“前期,我们对辖区内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人进行了入户调查,摸清其自理能力、居住状况、服务需求等,最终确定22名困难残疾人作为此次服务对象。”据三茅街道残联理事长高燕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街道残联与村(社区)、项目承接方签署了三方协议,以政府购买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项目落地,服务落实。
下一阶段,三茅街道将进一步树立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定期对上门服务对象进行回访,了解残疾家庭对服务的满意度以及需求,不断完善残疾家庭关爱项目的服务标准、细化服务流程,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扩大受益残疾人的范围,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事的实际行动。
变“优势”为“特色” 绘就农产新画卷
“营房村紧紧围绕‘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建成长寿健康文化园、芡实采摘园、亲子游乐园、稻鸭共作等旅游观光带,努力把营房村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生态宜居、和谐稳定的特色田园乡村。”营房村党委书记冯义永在向记者介绍营房村的特色田园乡村工作中说道。
据了解,该村通过稻鸭共作基地全年销售优质大米约65000斤,产值达90余万元,农民每亩年增收750元,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芡实基地年产芡实1.5万斤,带动村民就业30人,人均增收4000元,吸引游客约一千余人次,为农民致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直以来,三茅街道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互促共进,通过“党建+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规模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同时,三茅街道还借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根据试点村资源禀赋和特色,形成了友好村宽新圩、营房村长寿文化园、兴阳村渔文化生态园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发展的新平台,持续擦亮锦绣三茅“农业+旅游”新名片。 (三茅轩)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