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近日,京口区四牌楼街道江滨新村第一社区获评“全省城乡基层援法议事范例”。记者采访获悉,江一社区“援法议事”4年来,500余件“民情问题”被解决,探索出了一条老小区依托法治实现自治共治的新路径。
江一社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为开放式无物业的老旧小区。社区党委书记陈琪告诉记者:“江一社区进一步立足实际,探索出贴合小区现状、满足需求的自治模式:党建引领,聚焦网格‘微民生’;‘三官一律’,助力‘三单’服务;群策群力,汇集‘滨江议事堂’;‘援法议事’,自治模式显成效,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党建引领,聚焦网格“微民生”。2017年底,江一社区居民自治理事会正式成立,5名成员分别是已退休的二级支部书记。理事会依托社区“大党委制”开展服务,着力解决“微民生”问题。
今年7月,江滨新村78栋居民的阳台老旧脱落,不仅没有晾晒衣服的地方,而且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许多居民只能临时在楼栋前方空地自行搭建晾晒装置,既影响环境也不方便生活。居民们纷纷反映,这没有阳台以后怎么生活呢?社区党委第一时间介入,由自治理事会出面组织78栋居民协商座谈,共同商议阳台修建问题,最终决定由每户居民均摊费用,理事会联系施工方并全程监工,最终顺利为78栋住户重建阳台。
“三官一律”,助力“三单”服务。记者了解到,自治理事会每天有一位成员在社区轮值,登记民情民意,开展“三单”式服务:群众提出服务需求“点单”、社区党委整理“派单”、自治理事会“接单”,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由于社区邻里间充满着“熟人社会”的人情味,绝大部分矛盾以更为缓和的方式调解,“三官一律”人员处于“幕后”,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群策群力,汇集“滨江议事堂”。自治理事会下设“滨江议事堂”,其职能主要就是针对居民反映的较难解决的问题,群策群力,共商解决方案。议事堂每月10日召开,社区党委书记、社区网格员代表、街道城管、执法中队、“三官一律”成员等多方代表济济一堂。“民议民事,民决民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处理下水道排污问题
“援法议事”,自治模式显成效。记者采访获悉,在自治理事会运作的4年里,理事会的“民情问题处理单”记录了近年来处理的500余件“民情问题”。民情问题分类占比中,排前三的是:“下水道和落水管”、“绿化修剪问题”、“道路和设施破损”引起的矛盾纠纷,分别占比17.16%、11.67%、10.53%,大约占问题总量的40%。自治理事会还依法依规牵头落实“红色引擎党建共建园”、“红色引擎法治文化园”、“松盛园危墙改造”等民生项目,切实为群众服务。(史绪远 梅永生 林兰)图片由江一社区提供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