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划重点!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 中国履约成绩如何?来听专家解读→

2021-10-10 19:05

10月11日到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将在云南昆明举行。大会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目前,大会场馆已经布置完成,新闻中心也于今天(9日)上午正式对中外媒体记者开放。

从《生物多样性公约》到“爱知目标”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什么时候签署的?中国又是什么时候加入的公约?

在昨天(8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爱知目标”执行的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那么,“爱知目标”又是如何确定的呢?来了解一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就逐步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的迫切性。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通过了环境宣言,着重提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1987年联合国规划署组织专家组探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制定国际公约的可能性。1992年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协议文本在肯尼亚内罗毕获得了通过。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生物多样性公约》向所有的国家开放签署。中国于6月11日签署了这份公约,成为最先签署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一共有196个缔约方,是全球签署国家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

生态环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公约的缔约方大会它是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它每两年召开一次。在2010年10月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0次会议上,就通过了“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这也是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分为5个战略目标和20个行动目标,呼吁各国要采取有效和紧急的行动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它为各个缔约方制定和更新本国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社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和交流,为中长期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设定了框架。

“爱知目标”履约 中国成绩最好

“爱知目标”是2010年至2020年间国际社会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在2020年9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了报告,其中提到,2010年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的20个行动目标,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因此全球正处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十字路口。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履约情况好于其他国家。

中国有高等植物3500种以上,哺乳动物接近700种,它们的特有率超过了20%,排在全球前列。可以说,中国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首先从顶层设计上,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规划,国家层面上的意志对全社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引领作用。

生态环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国家的“十四五”规划里面就提出了要继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面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任务。从保护体系上来讲,我们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们现在全国有1.18万个自然保护地,各类的自然保护地占到了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达到了“爱知目标”所提出的到2020年保护17%的陆地目标。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众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退耕还湿、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从2009年到2019年之间,全国造林面积超过了7000万公顷。在地球复绿的贡献中,中国的贡献排在全球首位。截至目前,中国已有3项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分别是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国实施“爱知目标”的总体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目标即将制定

全球总体来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国家也对即将到来的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充满希望。

2019年9月3日,中国生态环境部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联合发布,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主题,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世界意义。

生态环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确定这个主题就是要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心与决心。

2020年1月份,中国政府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联合发布了大会的会标,会标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和印章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生态环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会标以不同的元素构成了一滴水滴,它也是一粒种子,水滴意味着万物之源是生命之源,它包含着身穿民族服装的一个小女孩,还有大熊猫、孔雀、蝴蝶、梅花,还有浪花等元素,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表达出生物多样性公约2050(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种子代表着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各方的共同培育下,未来10年将要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次大会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各方要采取行动,响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号召,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会议中,还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规划。

生态环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正因为全球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国际社会期待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能够像气候变化领域的巴黎峰会一样,成为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节点。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雄心勃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何冰

92

10月11日到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将在云南昆明举行。大会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目前,大会场馆已经布置完成,新闻中心也于今天(9日)上午正式对中外媒体记者开放。

从《生物多样性公约》到“爱知目标”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什么时候签署的?中国又是什么时候加入的公约?

在昨天(8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爱知目标”执行的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那么,“爱知目标”又是如何确定的呢?来了解一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就逐步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自然资源的迫切性。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通过了环境宣言,着重提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1987年联合国规划署组织专家组探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制定国际公约的可能性。1992年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协议文本在肯尼亚内罗毕获得了通过。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生物多样性公约》向所有的国家开放签署。中国于6月11日签署了这份公约,成为最先签署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生物多样性公约一共有196个缔约方,是全球签署国家最多的国际环境公约。

生态环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公约的缔约方大会它是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它每两年召开一次。在2010年10月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0次会议上,就通过了“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这也是全球第一个以10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分为5个战略目标和20个行动目标,呼吁各国要采取有效和紧急的行动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它为各个缔约方制定和更新本国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社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作和交流,为中长期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设定了框架。

“爱知目标”履约 中国成绩最好

“爱知目标”是2010年至2020年间国际社会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而制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在2020年9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了报告,其中提到,2010年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的20个行动目标,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因此全球正处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十字路口。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履约情况好于其他国家。

中国有高等植物3500种以上,哺乳动物接近700种,它们的特有率超过了20%,排在全球前列。可以说,中国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首先从顶层设计上,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规划,国家层面上的意志对全社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引领作用。

生态环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国家的“十四五”规划里面就提出了要继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面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任务。从保护体系上来讲,我们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我们现在全国有1.18万个自然保护地,各类的自然保护地占到了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达到了“爱知目标”所提出的到2020年保护17%的陆地目标。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众多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退耕还湿、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从2009年到2019年之间,全国造林面积超过了7000万公顷。在地球复绿的贡献中,中国的贡献排在全球首位。截至目前,中国已有3项目标进展超越了“爱知目标”:分别是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碳储量,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国实施“爱知目标”的总体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目标即将制定

全球总体来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国家也对即将到来的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充满希望。

2019年9月3日,中国生态环境部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联合发布,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主题,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世界意义。

生态环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确定这个主题就是要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心与决心。

2020年1月份,中国政府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联合发布了大会的会标,会标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和印章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生态环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会标以不同的元素构成了一滴水滴,它也是一粒种子,水滴意味着万物之源是生命之源,它包含着身穿民族服装的一个小女孩,还有大熊猫、孔雀、蝴蝶、梅花,还有浪花等元素,反映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表达出生物多样性公约2050(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种子代表着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各方的共同培育下,未来10年将要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次大会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各方要采取行动,响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号召,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会议中,还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规划。

生态环境部南京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正因为全球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性危机和挑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国际社会期待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能够像气候变化领域的巴黎峰会一样,成为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节点。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雄心勃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何冰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