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翔
■摘要
只有把日常的功课做扎实了,才能在突如其来的大事要事急事面前忙而不乱,譬如疫情防控,譬如课后服务“5+2”。而如果该做的工作经不住推敲,大事要事急事一来,就只能招架不及、原形毕露。
近日,上海的一则新闻被媒体评论关注,因为,在其他地方频频做加法的时候,上海又一次逆行,做起了减法。
做加法,是指许多地方在疫情防控中,普遍实行了“二码联查”甚至是“三码联查”;做减法,是上海却认为现在各种“码”已经太多了,给民众带来诸多不便,正在力推一项名为“三码整合”的工作。即把随申码(健康码)、地铁乘车码、公交乘车码,整合为一个二维码,让市民能够“一码畅行”,市民通过随申码就可乘公交、乘地铁、乘轮渡……有媒体评论:“二维码一增一减之间,凸显出城市管理思维的不同境界。”
而又一次逆行的“又”,则是因为上海在“加”与“减”上的与众不同,并不是第一次。还是疫情防控工作,在一些地方把“全民核酸检测”当作法宝,动不动就推行启用,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行三次,乃至七八九十甚至更多次。而上海,尽管也多次查出确诊病例,却始终没有启动全民核酸检测,而是采取个别区域、小范围的核酸检测模式;并且,也未进行全城最严管制措施,不提战时状态,没有极端封控,一边防疫,一边市民生活依旧。
媒体对此亦有报道,指出上海“在防疫面前没有层层加码,而是在做减法,这背后是以精准防控作为防疫密码”,“按照上海市长的说法,在对人群精细化区分之后,便无需扩大化,没有做全市或全区核酸检测”。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接受央视采访,则揭示了精准防控的奥妙所在——“这样的结果源于全市上下,对社区管理、基层组织架构状况的了如指掌”。吴凡解释到:“你这个社区平时得有底数,这里边有多少人,平时是多少人,进进出出是多少人,你几乎不可能(瞬间)实施这种精准管理,所以功夫在平时。”
所以——功夫在平时。只有把日常的功课做扎实了,才能在突如其来的大事要事急事面前忙而不乱,譬如疫情防控。而如果该做的工作经不住推敲,疫情一来就只能招架不及、原形毕露。
再看一个与众不同吧。突如其来的大事是教育部明确,今年秋季开学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已然开学了。在很多地方甚至包括一些试点城市的学校还处在征求家长意愿、设计服务方案等准备阶段时,我们却看到了南通的新闻,其题目是“课后服务的第一天,孩子们经历了这些……”其内容有学生谈留校感受、有老师说服务内容,还有校长讲整体的课后服务课程安排。人家南通已然忙而不乱的实施了。新闻中说到:“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南通全面推行课后服务。按照‘一校一案’,各学校略有不同,但是放学时间都在下午五点半以后,按年级分批次放学。”
突如其来的大事,南通为什么能够在开学的第一天就组织实施?还是那句话——功夫在平时。
其实,课后服务并不是今年才有,突如其来只是专指“全面推行”。早在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即提出《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只不过,几年来,这项教育部布置的日常功课都戴着两项帽子——自愿与试行。南通也是在2019年才开始正式推进这项工作。媒体报道:“2018年底,南通市将‘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列入该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从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但这项日常且是“自愿”与“试行”的功课,南通人却上心了。
《江苏教育报》今年1月的报道《南通课后服务“落地有声”》中一段文字透露出大量信息:“该项工作全面启动后,个别学校有畏难情绪,一些教师认为加重了工作负担,部分家长也认为‘减负’等于‘制造学渣’,并以非理性手段增加孩子学习负担。”不因难而却步,不因“自愿”“试行”而懈怠,南通一步步把工作做扎实。扎实的举措之后,2020年度,南通市275所小学、159所初中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惠及小学生64333人,占比18.1%,初中生147840人,占比91%,共有13492名小学教师和12621名初中教师参与该项工作,分别占比61.8%、79.2%。
于是,我们终能理解,为什么,教育部发令枪响,南通便能够瞬间起跑;也为什么,疫情防控面前,一些地方只能层层加码,而上海却能屡屡做减法。因为——功夫在平时。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