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整建制”72人,跨江挺进“21病区” ——我市临床救治医疗队援扬抗疫纪实

2021-09-05 19:08

傍晚时分的紧急指令:连夜赴扬

8月6日下午5点16分11秒,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医务处主任黄汉鹏的微信上,收到来自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信息,只有简洁5个字:“准备派人了。”黄汉鹏立即同样直奔要点:“明天?”对方:“今天。”

很显然,黄汉鹏对“派人”之所指心中清楚。事实上连日来,他一直都高度留意,等待这道指令。作为宁外省管医院,相隔4天前的8月2日,江大附院就已接到省卫健委指示:组建2支整建制接管病区的普通医疗队和1支重症医疗队。这3支队伍均早已完成组建,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随后,正式红头文件《关于调派医疗队进驻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的函》,通过微信传到黄汉鹏手上,电话也从省城接踵而至:必须今夜赶到扬州指定地点!据此,江大附院只有短短数小时集合队伍出发。

感染科主任包泉磊当天本是下午5点半开始接夜班,从家里动身,快到医院门口的时候他接到了出征电话,迅速打道回府,整理行装。

出征

主任医师更兼科室“一把手”的包泉磊,是去年我市援鄂(黄石)医疗队员之一,此番出征是他“两入红区”。与去年不同,包泉磊这次更有重任在肩:任江大附院援扬医疗一队队长兼医疗组长。这支将“整建制”接管定点医院新冠普通病区的队伍由72名队员组成,其中医生14人、护士58人。

差不多就在包泉磊上班途中接到电话的前后瞬间,集结令也急促地向四面八方密集传送。在江大附院这台庞大运作机器上,72名医护分布在30余个不同的科室点位,突发情势下,他们面对各各不一的实时处境,但“军令如山”,定于晚8点半的准时集合,无一迟到。

去岁携手援鄂,今朝兄弟相助。一份标注内容十分细致的队员花名册足以展示,此次医疗援扬,仅先遣“一队”江大附院就不遗余力,派出了怎样的精兵强将:14名医生中,副主任医师以上占半,其中3人为科室副主任或主任;58名护士中,中级职称以上39人,其中担任病区副护士长以上职务11人,包括2名大科护士长和1名院护理部副主任。72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是副主任护师张泽萍,46岁;年龄最小的护士夏秋,23岁。

尤值一提,作为执行“红区”作战这一特殊任务,包括前述包泉磊,“一队”共有11人曾在去年有过援鄂经历,连同此前已在感控战线应征援扬的专家邢虎,江大附院共向扬州派出了12名实战经验丰富的援鄂队员,占去年该院援鄂队员总数17人的70%。

晚9点整,两台大巴车从院门诊大楼前缓缓驶离,穿过街市华灯,一路奔北——那儿很近,近得只在“一水间”;那儿又很“远”,两地境况天壤之别。

“21病区”里的20个日夜

战事吃紧,没有太多时间供队伍磨合、演练,穿插必要的感控培训,从次日起,“一队”就算正式接管了位于扬州三人医6号楼一层的“21病区”——过去该院并没有这一病区编号,是此次为应对疫情而临时新辟的隔离病区之一。尽管7日当天该病区尚无病人收治,但一切已然进入实战轨道。

去年作为我市“先遣6勇士”之一、加入全省首批援鄂(武汉)医疗队的赵燕燕,如今已从江大附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升任院护理部副主任。二度出征抗疫的她,担任了护理组组长。面对共分7个护理小组的排兵布阵名单,这位58名护士的前线“总指挥”,向记者解读了个中深思熟虑的兵力部署意图:除了注重不同专业的搭配互补,还确保每个小组均至少有一名援鄂队员,“主心骨”小组长由援鄂队员或资深护理人员担任。

查房

副主任护师、大科护士长邵振莉率队的第4护理小组,在8月8日凌晨2点至8点轮值该组第一个班次。“虽然是深夜,也没有病人,可大家全都打着十二分精神,在各个环节上保持高度戒备。”邵振莉介绍,大概凌晨3点半左右,通知来了……10分钟之后,一男一女两位患者被收治进来,这是一对夫妻。

随后,组员们按既定责任制各司其职,快速安置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整理患者信息、打印床头卡、书写腕带、处理医嘱、配置消毒液、准备生活用品,等等,一切井然有序,执行到位。

4组的8名组员来自原单位4个不同科室,这是他们第一次组队合作;第一次使用与过去不同的陌生医嘱和病历系统;8人中除援鄂(武汉)队员季冬梅外,其余7人都是第一次穿上厚重的防护服、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回忆这“开了个好头”的当时一幕,邵振莉深为自己的团队感到欣慰。

顺利开局,有力地激发了大家的信心与斗志。后来4组在第二个班次接班前,就得知要一下子接收11位新患者,“病人在通道外排起了长队”,但队员们已能坦然面对这般情形。4组的战地经历,其实是所有护理小组共同经历的一个缩影。

21病区投入战斗的初始几日,正值扬州疫情“爬坡”阶段,从邵振莉他们经手收入第一批2名病人,到病区36张床位满员,只用了短短两天时间。

指导病人做保健操

“红区”之“红”并非本真色彩,病毒的面目“冷酷”而又无形,但在隔离病区这样一个特定的闭合空间里,医患之间却处处都能感受到“暖色”的温情。赵燕燕讲述,基于医心与医身双重并举,护理团队推出了“妈妈款”“女儿款”“兄弟款”等亲情式组合服务。

严茹进入“红区”上第一个班次时,负责收治了一位10岁男孩,在缺少父母的陪护下,小男孩虽然没有哭闹,但“我一进去他就假装睡觉的行为”让严茹看出了孩子的某种恐慌。严茹说,每当这时她就会轻轻掀开小男孩的被角,通过聊天为他疏导情绪,“我们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这照顾你,如果你想妈妈了,我们可以帮你跟妈妈视频。”

对本轮新冠肺炎的针对性疗法之一,就是每日进行长时间俯卧位通气。在床上一趴两三个小时,年轻人都会感到吃劲,更不用说老年人。90后护士韦思程讲述,遇到不愿配合的老年患者,她就会以童话般“通俗易懂”的方式耐心宣教:“奶奶,病毒现在就在你的背上,你只要趴着就能把病毒倒出来,就能早日出院了!”

副主任护师、大科护士长眭升这天临上班前,在酒店房间里收拾了满满一塑料袋的巧克力、牛奶、苹果等零食,一进病区她就拎着食物直奔患者小洁的病房。17岁的幼师学生小洁一家三口不幸感染,父亲住在楼上另一个病区,母女虽同住21病区,按规定也是不能串门会面。

“红区”内外、跨江两地,“云相识”

眭升对这个家庭的非常遭遇极为同情,对小洁更是格外怜爱。这次探望眭升还给小洁带去了一个意外的暖心节目:用病房里平板电脑连线自己11岁的女儿小凌,促成其与小洁姐姐视频相识:

“小洁姐姐,我听我妈妈说你生病住院了,在这里我想告诉你,我妈妈和镇江的医护人员一定能治好你的病的!加油!”

“谢谢!”

患难见真情,镇扬一家亲。特殊时势下,两个孩子亲如姐妹的这段跨江“云对话”,某种意义上也是两座城市之间的心灵沟通。

从“她出院啦!”到“清零!”

8月16日,21病区迎来一个重要节点:当天,该病区办理首例患者出院!这一天,是我市医疗队在此投入战斗的第十天。

出院者正是上述小洁的妈妈周女士,得知消息后,“她兴奋得像个孩子”。同样兴奋的,还有全体医护人员。护理“总指挥”赵燕燕早就计划好了:第一个病人出院,她一定要亲自护送。于是,留下了一段生动而珍贵的史料视频。

视频中,两人结伴逐个病房向在治病人们打招呼。“她出院啦!”赵燕燕嗓音洪亮地不断重复这一喜讯,周女士本人也现身说法:“一定要好好配合治疗,我等着你们。”

以胜利范例的广而告之,强化大家战胜疫魔的信念,这才是赵燕燕“亲自护送”的用心所在。她介绍,正是从这一天起,病人们对“俯卧位通气”与“饭后活动”两项治疗要求的医从性大大提升,“连80多岁的一位老奶奶每天也能完成500步目标”。

21病区的首例出院,呼应着整整一座城市疫情状况的“天色”熹微。到“她出院啦”这一天,扬州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已连续6天下降,并在周女士出院的前一天首次降为个位数。8月22日,扬州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首次归零。

随之而来,是一发不可收的“出院!出院!”空床越来越多的态势下,经资源整合,三个病区均已数量有限的病人被合并,21病区于8月25日正式宣告“清零”,连同次日再入病区完成全面消杀等收尾工作,始终没有等来“二队”的江大附院“医疗一队”在此共战斗了整整20天,期间,这支我市派赴的唯一援扬整建制普通医疗队共收治患者51例。

归来与未来

经过短暂的原地休整,8月31日,江大附院驰援扬州医疗一队奉命撤离扬州,回到告别26天的镇江,开启为期14天的集中休养,也即将开启相拥相抚的亲情日常。

“只要我把妈妈的箱子看住了,妈妈就不走了。”

出发时,到场给赵燕燕送行的5岁儿子虎仔,曾用屁股长时间霸占拉杆箱,悄悄与爸爸嘀咕:“只要我把妈妈的箱子看住了,妈妈就不走了。”

相比之下,“严父”孙国付家也是5岁的儿子,心里就是“另有一番滋味”了,因为妈妈已经意味深长地警示他:“你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孙国付介绍,平时儿子在家中备受宠爱,他就管束得相对多一些,比如玩具,“只要我不同意买的,他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再提”。

刘梦婕的“一家三口”

一家“三代党员”的刘梦婕,最迫切想见到的除了7岁小儿子,更有重病在身的老母亲。母亲去年6月份确诊恶性淋巴瘤,如今定期做靶向治疗。8月6日那天下午5点多钟,当包泉磊改变夜班安排打道回府的时候,也接到开拔令的刘梦婕正在医院自助取片机上给母亲取片子。

刘梦婕母亲做靶向治疗的江大附院化疗科里,90后护士刘海艳也是出征援扬的医疗队员之一。集中休养的第二天,刘梦婕以千字篇幅写下一篇散文风格的前线心得《写在支援扬州后》——这可能是72名队员中最具文采的工作小结:“夜晚的秋风轻轻吹动斑驳的叶,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在蒙着水汽的窗子上,这是个安静的夜晚,适合回忆,适合点上一支星火跳动仙女棒……”

非同寻常的参战,注定让所有队员都经历了一场心灵洗礼、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感悟。丁海菲说,回顾援扬26天,“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张巍的工作小结由3个“忘不了”和4个“不能忘”构成;而那个未知未来是否还会存在的“21病区”,无疑将会成为所有人记忆中共同的情感符号。

9月3日扬州“解封”这天上午,眭升特意与小洁通了个电话,欣慰得知她也出院了,正与妈妈住在同一间康复病房,而小洁父亲的病情也显著向好,离出院不远了。

对小洁一家,对扬州一城,“向好”是永恒的方向。而镇江这边,父亲战“疫”凯旋却让儿子“好日子到头”的写意说法,其实恰恰昭示人间岁月静好的渐然回归。(全媒体记者 王景曙 王露  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

(图片、视频:王露、江大附院宣传部)

编辑:缪小兵

92

傍晚时分的紧急指令:连夜赴扬

8月6日下午5点16分11秒,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医务处主任黄汉鹏的微信上,收到来自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信息,只有简洁5个字:“准备派人了。”黄汉鹏立即同样直奔要点:“明天?”对方:“今天。”

很显然,黄汉鹏对“派人”之所指心中清楚。事实上连日来,他一直都高度留意,等待这道指令。作为宁外省管医院,相隔4天前的8月2日,江大附院就已接到省卫健委指示:组建2支整建制接管病区的普通医疗队和1支重症医疗队。这3支队伍均早已完成组建,处于随时待命状态。

随后,正式红头文件《关于调派医疗队进驻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的函》,通过微信传到黄汉鹏手上,电话也从省城接踵而至:必须今夜赶到扬州指定地点!据此,江大附院只有短短数小时集合队伍出发。

感染科主任包泉磊当天本是下午5点半开始接夜班,从家里动身,快到医院门口的时候他接到了出征电话,迅速打道回府,整理行装。

出征

主任医师更兼科室“一把手”的包泉磊,是去年我市援鄂(黄石)医疗队员之一,此番出征是他“两入红区”。与去年不同,包泉磊这次更有重任在肩:任江大附院援扬医疗一队队长兼医疗组长。这支将“整建制”接管定点医院新冠普通病区的队伍由72名队员组成,其中医生14人、护士58人。

差不多就在包泉磊上班途中接到电话的前后瞬间,集结令也急促地向四面八方密集传送。在江大附院这台庞大运作机器上,72名医护分布在30余个不同的科室点位,突发情势下,他们面对各各不一的实时处境,但“军令如山”,定于晚8点半的准时集合,无一迟到。

去岁携手援鄂,今朝兄弟相助。一份标注内容十分细致的队员花名册足以展示,此次医疗援扬,仅先遣“一队”江大附院就不遗余力,派出了怎样的精兵强将:14名医生中,副主任医师以上占半,其中3人为科室副主任或主任;58名护士中,中级职称以上39人,其中担任病区副护士长以上职务11人,包括2名大科护士长和1名院护理部副主任。72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是副主任护师张泽萍,46岁;年龄最小的护士夏秋,23岁。

尤值一提,作为执行“红区”作战这一特殊任务,包括前述包泉磊,“一队”共有11人曾在去年有过援鄂经历,连同此前已在感控战线应征援扬的专家邢虎,江大附院共向扬州派出了12名实战经验丰富的援鄂队员,占去年该院援鄂队员总数17人的70%。

晚9点整,两台大巴车从院门诊大楼前缓缓驶离,穿过街市华灯,一路奔北——那儿很近,近得只在“一水间”;那儿又很“远”,两地境况天壤之别。

“21病区”里的20个日夜

战事吃紧,没有太多时间供队伍磨合、演练,穿插必要的感控培训,从次日起,“一队”就算正式接管了位于扬州三人医6号楼一层的“21病区”——过去该院并没有这一病区编号,是此次为应对疫情而临时新辟的隔离病区之一。尽管7日当天该病区尚无病人收治,但一切已然进入实战轨道。

去年作为我市“先遣6勇士”之一、加入全省首批援鄂(武汉)医疗队的赵燕燕,如今已从江大附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升任院护理部副主任。二度出征抗疫的她,担任了护理组组长。面对共分7个护理小组的排兵布阵名单,这位58名护士的前线“总指挥”,向记者解读了个中深思熟虑的兵力部署意图:除了注重不同专业的搭配互补,还确保每个小组均至少有一名援鄂队员,“主心骨”小组长由援鄂队员或资深护理人员担任。

查房

副主任护师、大科护士长邵振莉率队的第4护理小组,在8月8日凌晨2点至8点轮值该组第一个班次。“虽然是深夜,也没有病人,可大家全都打着十二分精神,在各个环节上保持高度戒备。”邵振莉介绍,大概凌晨3点半左右,通知来了……10分钟之后,一男一女两位患者被收治进来,这是一对夫妻。

随后,组员们按既定责任制各司其职,快速安置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整理患者信息、打印床头卡、书写腕带、处理医嘱、配置消毒液、准备生活用品,等等,一切井然有序,执行到位。

4组的8名组员来自原单位4个不同科室,这是他们第一次组队合作;第一次使用与过去不同的陌生医嘱和病历系统;8人中除援鄂(武汉)队员季冬梅外,其余7人都是第一次穿上厚重的防护服、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回忆这“开了个好头”的当时一幕,邵振莉深为自己的团队感到欣慰。

顺利开局,有力地激发了大家的信心与斗志。后来4组在第二个班次接班前,就得知要一下子接收11位新患者,“病人在通道外排起了长队”,但队员们已能坦然面对这般情形。4组的战地经历,其实是所有护理小组共同经历的一个缩影。

21病区投入战斗的初始几日,正值扬州疫情“爬坡”阶段,从邵振莉他们经手收入第一批2名病人,到病区36张床位满员,只用了短短两天时间。

指导病人做保健操

“红区”之“红”并非本真色彩,病毒的面目“冷酷”而又无形,但在隔离病区这样一个特定的闭合空间里,医患之间却处处都能感受到“暖色”的温情。赵燕燕讲述,基于医心与医身双重并举,护理团队推出了“妈妈款”“女儿款”“兄弟款”等亲情式组合服务。

严茹进入“红区”上第一个班次时,负责收治了一位10岁男孩,在缺少父母的陪护下,小男孩虽然没有哭闹,但“我一进去他就假装睡觉的行为”让严茹看出了孩子的某种恐慌。严茹说,每当这时她就会轻轻掀开小男孩的被角,通过聊天为他疏导情绪,“我们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这照顾你,如果你想妈妈了,我们可以帮你跟妈妈视频。”

对本轮新冠肺炎的针对性疗法之一,就是每日进行长时间俯卧位通气。在床上一趴两三个小时,年轻人都会感到吃劲,更不用说老年人。90后护士韦思程讲述,遇到不愿配合的老年患者,她就会以童话般“通俗易懂”的方式耐心宣教:“奶奶,病毒现在就在你的背上,你只要趴着就能把病毒倒出来,就能早日出院了!”

副主任护师、大科护士长眭升这天临上班前,在酒店房间里收拾了满满一塑料袋的巧克力、牛奶、苹果等零食,一进病区她就拎着食物直奔患者小洁的病房。17岁的幼师学生小洁一家三口不幸感染,父亲住在楼上另一个病区,母女虽同住21病区,按规定也是不能串门会面。

“红区”内外、跨江两地,“云相识”

眭升对这个家庭的非常遭遇极为同情,对小洁更是格外怜爱。这次探望眭升还给小洁带去了一个意外的暖心节目:用病房里平板电脑连线自己11岁的女儿小凌,促成其与小洁姐姐视频相识:

“小洁姐姐,我听我妈妈说你生病住院了,在这里我想告诉你,我妈妈和镇江的医护人员一定能治好你的病的!加油!”

“谢谢!”

患难见真情,镇扬一家亲。特殊时势下,两个孩子亲如姐妹的这段跨江“云对话”,某种意义上也是两座城市之间的心灵沟通。

从“她出院啦!”到“清零!”

8月16日,21病区迎来一个重要节点:当天,该病区办理首例患者出院!这一天,是我市医疗队在此投入战斗的第十天。

出院者正是上述小洁的妈妈周女士,得知消息后,“她兴奋得像个孩子”。同样兴奋的,还有全体医护人员。护理“总指挥”赵燕燕早就计划好了:第一个病人出院,她一定要亲自护送。于是,留下了一段生动而珍贵的史料视频。

视频中,两人结伴逐个病房向在治病人们打招呼。“她出院啦!”赵燕燕嗓音洪亮地不断重复这一喜讯,周女士本人也现身说法:“一定要好好配合治疗,我等着你们。”

以胜利范例的广而告之,强化大家战胜疫魔的信念,这才是赵燕燕“亲自护送”的用心所在。她介绍,正是从这一天起,病人们对“俯卧位通气”与“饭后活动”两项治疗要求的医从性大大提升,“连80多岁的一位老奶奶每天也能完成500步目标”。

21病区的首例出院,呼应着整整一座城市疫情状况的“天色”熹微。到“她出院啦”这一天,扬州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已连续6天下降,并在周女士出院的前一天首次降为个位数。8月22日,扬州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首次归零。

随之而来,是一发不可收的“出院!出院!”空床越来越多的态势下,经资源整合,三个病区均已数量有限的病人被合并,21病区于8月25日正式宣告“清零”,连同次日再入病区完成全面消杀等收尾工作,始终没有等来“二队”的江大附院“医疗一队”在此共战斗了整整20天,期间,这支我市派赴的唯一援扬整建制普通医疗队共收治患者51例。

归来与未来

经过短暂的原地休整,8月31日,江大附院驰援扬州医疗一队奉命撤离扬州,回到告别26天的镇江,开启为期14天的集中休养,也即将开启相拥相抚的亲情日常。

“只要我把妈妈的箱子看住了,妈妈就不走了。”

出发时,到场给赵燕燕送行的5岁儿子虎仔,曾用屁股长时间霸占拉杆箱,悄悄与爸爸嘀咕:“只要我把妈妈的箱子看住了,妈妈就不走了。”

相比之下,“严父”孙国付家也是5岁的儿子,心里就是“另有一番滋味”了,因为妈妈已经意味深长地警示他:“你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孙国付介绍,平时儿子在家中备受宠爱,他就管束得相对多一些,比如玩具,“只要我不同意买的,他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再提”。

刘梦婕的“一家三口”

一家“三代党员”的刘梦婕,最迫切想见到的除了7岁小儿子,更有重病在身的老母亲。母亲去年6月份确诊恶性淋巴瘤,如今定期做靶向治疗。8月6日那天下午5点多钟,当包泉磊改变夜班安排打道回府的时候,也接到开拔令的刘梦婕正在医院自助取片机上给母亲取片子。

刘梦婕母亲做靶向治疗的江大附院化疗科里,90后护士刘海艳也是出征援扬的医疗队员之一。集中休养的第二天,刘梦婕以千字篇幅写下一篇散文风格的前线心得《写在支援扬州后》——这可能是72名队员中最具文采的工作小结:“夜晚的秋风轻轻吹动斑驳的叶,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在蒙着水汽的窗子上,这是个安静的夜晚,适合回忆,适合点上一支星火跳动仙女棒……”

非同寻常的参战,注定让所有队员都经历了一场心灵洗礼、都会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感悟。丁海菲说,回顾援扬26天,“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张巍的工作小结由3个“忘不了”和4个“不能忘”构成;而那个未知未来是否还会存在的“21病区”,无疑将会成为所有人记忆中共同的情感符号。

9月3日扬州“解封”这天上午,眭升特意与小洁通了个电话,欣慰得知她也出院了,正与妈妈住在同一间康复病房,而小洁父亲的病情也显著向好,离出院不远了。

对小洁一家,对扬州一城,“向好”是永恒的方向。而镇江这边,父亲战“疫”凯旋却让儿子“好日子到头”的写意说法,其实恰恰昭示人间岁月静好的渐然回归。(全媒体记者 王景曙 王露  通讯员 钱小蔷 孙卉)

(图片、视频:王露、江大附院宣传部)

编辑:缪小兵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