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是指挥中枢,更是战斗堡垒 “四县”齐心敌胆寒

2021-08-12 10:45

围湖为田、视堰若宝——是为镇江南乡“宝堰”。由于地处镇、句、金、丹四县交界的中心区域,穿镇而过的老通济河旧年畅通时可经太湖直达上海,其战略地位重要,让宝堰成为当年新四军东进的首站。

如今,通济河依旧东流不语。河南岸,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静静矗立。

观今

一家百年酒行的前世今生

位于宝堰东大街82号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原址为宝堰镇张浩明开设的怡和酒行。其建造年代迄今整整百年。

怡和酒行坐北朝南,开阔疏朗。青砖黛瓦、浮雕石刻,与落地花格门窗、法国彩玻巧妙结合,显出中西合璧的特质。而细察,建筑内有密室,高大的风火墙后隐藏着秘密的空中通道,哨楼内枪眼、炮孔分设于四壁墙上、准确定位,攻防能力强大。

那么,怡和酒行是怎样被选作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以后秘密指挥中心和办公机构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馆长张峰为我们介绍了那段历史——

抗战初期,粟裕司令员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到茅山地区实施战略侦察。他们发现宝堰处于茅山地区的核心地带,且商贸发达,经济资源丰富。加之镇东张浩明开设的怡和酒行高高屹立在通济河南岸,整座院落房屋上百间,非常适合军事指挥机关使用。

1938年6月15日,陈毅率军到达宝堰,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诸机关于宝堰镇前隍村。陈毅等居住办公则在怡和酒行内。

陈毅在宝堰生活和工作期间,广泛发动组织民众,积极开展统战工作。约见管文蔚、争取纪振纲、动员樊玉琳、启发巫恒通、收编许维新……举办三期东南抗日青年政治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懂政治、懂业务、懂军事的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

1938年7月7日,为纪念抗战爆发一周年,陈毅在怡和酒行大院召开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各界人士代表大会,筹备成立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同时,发布了新四军东进以后的第一张布告《号召抗日人民粉碎自治维持会等汉奸组织》。此布告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四县抗敌总会成立后,委聘区长并辖各级各类群众性抗日组织,征税收粮,动员参军,募集军需,有效支援了新四军主力部队,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巩固作出了贡献。

图片由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提供

一位大师的红色影像之路

程默,从镇江宝堰走出去的一代红色摄影师。他人如其名,一生淡泊名利,十分低调。

程默的作品中,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程默作为拍摄开国大典的摄影师,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了激动人心的开国大典盛况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为历史留下了最为珍贵的镜头。

晚年时,程默十分想念家乡,希望能为家乡做些事。他主动与丹徒区政府联系,希望能把自己手上珍贵的历史资料捐给家乡。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与之取得联系,利用老人手上的资料在馆内开设“程默摄影陈列室”,于2012年10月12日举行开馆仪式。

有研究学者提出:程默作品之所以成为“红色经典”,其特殊处在于他拍摄了很多毛主席的生活照,还原了毛主席的真实生活。比如一幅毛主席抽烟、拄着拐杖出门工作的照片是媒体少见的珍贵照片。

作为战地记者,程默还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真实的战争场景。程默摄影陈列室里有四幅济南战役、太原战役的照片。程老先生曾对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工作人员回忆说,拍摄这种危险的场面他自有经验:敌人炮弹打过来,炸出一个坑,他们就跳到坑里。因为在当时,两颗炮弹不可能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他们能够活下来,珍贵的资料也因此保存下来。

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我们来说,程默这种脚到现场、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学习。(文字 马彦如 单杉 翟进 视频制作 单杉)

学史

我的烽火从影路

回顾我的从影之路,自己是在党的新闻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在战争的烽火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新闻电影工作者。

1916年9月我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宝堰镇。1931年,我进入上海明星公司,先在制作部学习洗印技术,后转学摄影。两年后,通过艰辛的努力,我成为正式摄影助理。

……

1943年因我的身份被暴露,组织上安排我全家去延安。到了延安,完全是到了一个新天地!两个月后,我被分配到延安电影团。在那里,我见到了吴印咸、钱筱章,大家一见面都乐了:“革命同志加上革命同事,亲上加亲!”

当时毛主席就住在我们对面,中间隔一条延河,相距不远,仅两里路。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很关心群众、爱护文艺界的同志,经常邀请我们去吃饭。主席家很简朴,有一次,他的战友捎了些螃蟹,便请我们摄制组的全体同志去“打牙祭”。那天,我们摄制组有个初来陕北的小同志,不知道螃蟹怎么吃,就连壳一块吃,毛主席见了后,边教他怎么吃,边风趣地说:“小鬼呀,我们对待这些小螃蟹要文雅些嘛,对蒋介石胃口才要大唷。”一句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延安,我不仅拍摄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彻夜不眠指挥作战的镜头,还拍摄了毛主席、周副主席等撤离延安,在行军途中的镜头。拍摄了陕北人民和解放军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送公粮、抬担架等全民动员、支援前线的生动画面。

……

我的体会是,在战场上,要想为人民拍摄到珍贵的有意义的战争资料,首先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能拍到真实的东西。其次,要熟悉战争全部情况,和部队战士一起生活、战斗,才能拍到珍贵的资料,只有亲身参战,和各级指战员密切配合,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能随时适应战争的发展和瞬息万变的情况,灵活机动地从各个方面去拍摄,才能拍到更多更完整的战争资料。(程默)

(该文由程默先生授权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发布。限于篇幅,本报选录时有删节——编者注)

感言

坚不可摧的力量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军歌》中这样唱道。1938年,新四军挺进江南,拉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在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中,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成为抗战初期茅山地区的战斗堡垒。

红色精神永葆亮色。来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参观的人们,仍能感受到这股团结起来、坚不可摧的力量。

同样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从镇江走出去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红色摄影师程默先生。他用手中的摄影机和照相机,忠实记录了一帧帧载入史册的影像和照片。他也用踏实的工作作风,践行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6月,江苏省首批100个红色地名正式发布,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名列其中。这处红色地名,如同一座丰碑,又似一部活生生的党史教科书,是一把探寻党史渊源的“钥匙”,于静默中赓续红色精神、播撒红色种子,让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翟进)

编辑:陈路

扫码观看点亮红色镇江全媒体新闻行动精彩视频。

56

围湖为田、视堰若宝——是为镇江南乡“宝堰”。由于地处镇、句、金、丹四县交界的中心区域,穿镇而过的老通济河旧年畅通时可经太湖直达上海,其战略地位重要,让宝堰成为当年新四军东进的首站。

如今,通济河依旧东流不语。河南岸,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静静矗立。

观今

一家百年酒行的前世今生

位于宝堰东大街82号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原址为宝堰镇张浩明开设的怡和酒行。其建造年代迄今整整百年。

怡和酒行坐北朝南,开阔疏朗。青砖黛瓦、浮雕石刻,与落地花格门窗、法国彩玻巧妙结合,显出中西合璧的特质。而细察,建筑内有密室,高大的风火墙后隐藏着秘密的空中通道,哨楼内枪眼、炮孔分设于四壁墙上、准确定位,攻防能力强大。

那么,怡和酒行是怎样被选作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以后秘密指挥中心和办公机构的?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馆长张峰为我们介绍了那段历史——

抗战初期,粟裕司令员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到茅山地区实施战略侦察。他们发现宝堰处于茅山地区的核心地带,且商贸发达,经济资源丰富。加之镇东张浩明开设的怡和酒行高高屹立在通济河南岸,整座院落房屋上百间,非常适合军事指挥机关使用。

1938年6月15日,陈毅率军到达宝堰,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诸机关于宝堰镇前隍村。陈毅等居住办公则在怡和酒行内。

陈毅在宝堰生活和工作期间,广泛发动组织民众,积极开展统战工作。约见管文蔚、争取纪振纲、动员樊玉琳、启发巫恒通、收编许维新……举办三期东南抗日青年政治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懂政治、懂业务、懂军事的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

1938年7月7日,为纪念抗战爆发一周年,陈毅在怡和酒行大院召开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各界人士代表大会,筹备成立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同时,发布了新四军东进以后的第一张布告《号召抗日人民粉碎自治维持会等汉奸组织》。此布告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四县抗敌总会成立后,委聘区长并辖各级各类群众性抗日组织,征税收粮,动员参军,募集军需,有效支援了新四军主力部队,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巩固作出了贡献。

图片由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提供

一位大师的红色影像之路

程默,从镇江宝堰走出去的一代红色摄影师。他人如其名,一生淡泊名利,十分低调。

程默的作品中,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程默作为拍摄开国大典的摄影师,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了激动人心的开国大典盛况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为历史留下了最为珍贵的镜头。

晚年时,程默十分想念家乡,希望能为家乡做些事。他主动与丹徒区政府联系,希望能把自己手上珍贵的历史资料捐给家乡。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与之取得联系,利用老人手上的资料在馆内开设“程默摄影陈列室”,于2012年10月12日举行开馆仪式。

有研究学者提出:程默作品之所以成为“红色经典”,其特殊处在于他拍摄了很多毛主席的生活照,还原了毛主席的真实生活。比如一幅毛主席抽烟、拄着拐杖出门工作的照片是媒体少见的珍贵照片。

作为战地记者,程默还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真实的战争场景。程默摄影陈列室里有四幅济南战役、太原战役的照片。程老先生曾对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工作人员回忆说,拍摄这种危险的场面他自有经验:敌人炮弹打过来,炸出一个坑,他们就跳到坑里。因为在当时,两颗炮弹不可能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他们能够活下来,珍贵的资料也因此保存下来。

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我们来说,程默这种脚到现场、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工作作风,永远值得学习。(文字 马彦如 单杉 翟进 视频制作 单杉)

学史

我的烽火从影路

回顾我的从影之路,自己是在党的新闻电影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在战争的烽火年代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新闻电影工作者。

1916年9月我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宝堰镇。1931年,我进入上海明星公司,先在制作部学习洗印技术,后转学摄影。两年后,通过艰辛的努力,我成为正式摄影助理。

……

1943年因我的身份被暴露,组织上安排我全家去延安。到了延安,完全是到了一个新天地!两个月后,我被分配到延安电影团。在那里,我见到了吴印咸、钱筱章,大家一见面都乐了:“革命同志加上革命同事,亲上加亲!”

当时毛主席就住在我们对面,中间隔一条延河,相距不远,仅两里路。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很关心群众、爱护文艺界的同志,经常邀请我们去吃饭。主席家很简朴,有一次,他的战友捎了些螃蟹,便请我们摄制组的全体同志去“打牙祭”。那天,我们摄制组有个初来陕北的小同志,不知道螃蟹怎么吃,就连壳一块吃,毛主席见了后,边教他怎么吃,边风趣地说:“小鬼呀,我们对待这些小螃蟹要文雅些嘛,对蒋介石胃口才要大唷。”一句话,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延安,我不仅拍摄了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彻夜不眠指挥作战的镜头,还拍摄了毛主席、周副主席等撤离延安,在行军途中的镜头。拍摄了陕北人民和解放军开展游击战、打击敌人、送公粮、抬担架等全民动员、支援前线的生动画面。

……

我的体会是,在战场上,要想为人民拍摄到珍贵的有意义的战争资料,首先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才能拍到真实的东西。其次,要熟悉战争全部情况,和部队战士一起生活、战斗,才能拍到珍贵的资料,只有亲身参战,和各级指战员密切配合,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能随时适应战争的发展和瞬息万变的情况,灵活机动地从各个方面去拍摄,才能拍到更多更完整的战争资料。(程默)

(该文由程默先生授权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发布。限于篇幅,本报选录时有删节——编者注)

感言

坚不可摧的力量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军歌》中这样唱道。1938年,新四军挺进江南,拉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在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中,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成为抗战初期茅山地区的战斗堡垒。

红色精神永葆亮色。来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参观的人们,仍能感受到这股团结起来、坚不可摧的力量。

同样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从镇江走出去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红色摄影师程默先生。他用手中的摄影机和照相机,忠实记录了一帧帧载入史册的影像和照片。他也用踏实的工作作风,践行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6月,江苏省首批100个红色地名正式发布,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名列其中。这处红色地名,如同一座丰碑,又似一部活生生的党史教科书,是一把探寻党史渊源的“钥匙”,于静默中赓续红色精神、播撒红色种子,让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翟进)

编辑:陈路

扫码观看点亮红色镇江全媒体新闻行动精彩视频。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