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园城市,是城市逻辑内涵的大变革,不是多建几座公园就完事,而是希冀用生态价值,激活空间的经济、生活、美学价值,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系统性变革,增加城市在未来的竞争力。
一东一西的两座特大城市,近期同时在聚焦一个词——公园城市。
东边的是上海。7月14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公园城市和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推进情况。会议透露,到2025年,上海各类公园的数量将超过1000座,并基本形成“一大环五小环”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初步形成“一江一河一带”的公共空间格局;到2035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公园城市。
西边的是成都。7月23日,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其目标包括:到2025年,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基本构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到2035年,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可持续的特质充分彰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
虽然说的都是公园城市,但再看新闻的具体内容,并不是一回事儿。上海市政府官网相关信息中的两句话,“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化建设”“以绿化软实力助推城市核心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已然证明上海提出的公园城市,更多还是城市公园的概念。其实,这也正是当前中国更多城市对此的理解,甚至包括另一座几乎与成都同时提出公园城市概念并探索实践的城市。但成都的公园城市不然,实践与发展皆证明,其蕴含着城市逻辑内涵的大变革。
先说城市公园。一举开创城市公园之先河的,当数纽约中央公园,倘若没有它,纽约可能只是一座平淡无奇的港口城市。《智谷趋势》介绍,19世纪50年代,美国城市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从1821年到1855年,纽约人口翻了四倍。经济优先的发展理念,让城市格局的弊端暴露无遗,城市病层出不穷。1854年,奥姆斯特德开始着手设计一座公园,试图在繁华市中心创造一种特殊气氛,提供城市人一个宛如乡村景致的休闲去处。这就是中央公园。公园落成后,房地产商因地价升值而掀起开发热潮,政府拿着房地产税投入市政建设。除了立竿见影的经济作用,中央公园还改变了纽约人的生活方式,市民有了休闲好去处,中产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得到满足。于是,著名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感慨“中央公园虽不是一栋建筑物,却是纽约最伟大的建筑”,纽约官方则称“中央公园成就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完整性”。中央公园为纽约取得惊人成就,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城市公园运动就此蔓延,城市公园思想得到有力传播。
工业革命催化城市膨胀,城市病层出不穷引发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反思,然后是将生态与生产、生活并列。透过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城市公园思想背后的城市逻辑——“产-城-人”。而成都的公园城市理念,不只是将公园与城市的顺序作了调整,更是将“产-城-人”城市逻辑的顺序也作了调整,捋为“人-城-产”的顺序,将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让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从而重新定义了人与城、城与市的关系。在新逻辑下,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以公园城市为生态本地,围绕不同人群,针对性完善产业圈内的生态、生活与生产功能。通过人才集聚,吸引企业与生产要素集聚。所以,《智谷趋势》分析成都公园城市时如是说:“不是多建几座公园就完事,而是希冀用生态价值,激活空间的经济、生活、美学价值。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系统性变革,增加城市在未来的竞争力。”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城市逻辑内涵的大变革,近年来,在城市发展相关的诸多领域,成都已然成为新理念的孕育地和倡导者。比如,作为成都创造的“场景营城”理念,不仅写进成都城市发展路径当中,还吸引不少城市学习、跟进。再有,面对新经济企业新发展需求,成都从“给优惠”转变为“给机会”,创新发布首份“城市机会清单”,率先以“企业点菜、政府配菜”的模式推动新经济发展。
事实上,成都公园城市实践探索,还有个更大的背景——当下中国的价值,其聚焦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下中国的城市发展方向,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人是城市的中心,也是未来城市最重要的财富与竞争力。如何构建新的人口吸引力优势,是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挑战。这份挑战面前,城市公园与公园城市,得拎得清!(华翔)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