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示,江苏邱海波等10人入选

2021-07-16 15:30 人民日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根据中央文明委工作安排,今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评选表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本届评选表彰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聚焦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结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按照群众推荐、遴选审核、公示宣传、投票评选等程序步骤,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类全国道德模范,推出一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道德标杆,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引导人们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

3月,主办单位成立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正式启动评选活动。5月20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严格按照评选表彰办法,完成相关工作程序,向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推荐上报了候选人。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进行了认真审核,确认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322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5名,见义勇为类61名,诚实守信类61名,敬业奉献类71名,孝老爱亲类64名。

自今日起,322名候选人在中央主要媒体和重点网站进行集中公示宣传。7月15日、16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刊发“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专版,刊登候选人的照片、基本情况和事迹简介。7月15日至8月1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国乡村之声等频率展播候选人广播节目;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展播候选人电视专题片;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央广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展示候选人事迹。

公示期间,欢迎社会各界了解学习候选人事迹,并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议和监督。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向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

电子邮箱:qgddmfpx2021@163.com,电话:010—55624401。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

2021年7月15日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江苏)

(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善民,男,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连云港市分公司锦屏支局支局长兼投递员。

马善民坚持“一封信、一颗心”的服务精神,25年在乡村邮路上传递党的富民政策、民生信息,助力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热忱帮助群众1万余人次,开展助学扶贫1200余人次,踏出一条10万余公里的“乡村爱心邮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小马兄弟”。

他是全力为民服务的前卒先锋。马善民把群众当亲人,在农村基层艰苦岗位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让“每一个邮件都能找到归属”,他排除万难累计为1万多封地址不详的疑难信件找到主人,投递报刊信件200余万件,准确率100%;为了方便百姓,他每天早到单位半小时,烧好开水供路过群众免费饮用,增设“爱心座椅”供环卫工人和残疾人休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他创新服务窗口,将缴纳电话费、水费等10多项代办业务一站式解决。

他是致力扶贫助困的好人典范。马善民把自己的名字“善民”作为座右铭,只要邮路周边乡亲们遇到困难,他都想办法去帮忙。陶湾村超市店主平时工作忙,将营业款交给他代存;乡亲们缺点生活用品,他顺路买了捎给他们;他关心独居老人生活,免费给他们订报刊,帮助打扫卫生;天气炎热老人昏倒,他及时协助将老人送上救护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为社区工作者送去消毒液、口罩及方便面等物资……对马善民来说,对待乡亲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只要能帮上的,他都尽力去帮。

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形象大使。马善民充分用好用优邮政服务平台,累计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近80万元。不断开拓销售渠道,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地方农产品直播带货,每年帮助陶湾村销售滞销葡萄和鸡蛋8000多斤,年销售额达7万多元。他入选连云港市道德模范宣讲团及海州区青年讲师团,先后在30多个乡镇、企业、机关单位宣讲,为地方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善民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周维忠,男,汉族,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仪征市供电分公司滨江业务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

23年来,周维忠用“可以享受国家用电减免政策”的爱心“谎言”,累计为1户残障家庭和15户孤困家庭垫付电费12万余元。他带领党员服务队修危桥、装路灯、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不仅点亮村民家中盏盏灯火,更为村民送去了爱心,是村民心中的“光明使者”。

他是照亮孤困家庭的“一盏灯”。1998年夏天,周维忠来到一户唐姓村民家中催缴拖欠的电费,看到唐家房屋破漏,老母亲双目失明,老婆、儿子都是智 障患者,他便说政府出台了“电费减免政策”,默默代唐家缴清每月可以免费用电15千瓦时之外的电费。从此,他又陆续帮扶了村里15户孤困家庭,帮他们买米买肉、看病买药、洗澡擦身、修缮房屋,送去物质关爱和精神慰藉,并为3位孤寡老人送去临终关怀。

他是群众贴心信赖的“一座桥”。周维忠从事村电工工作30多年,群众满意率100%。周维忠的抽屉里有150多本银行存折,都是村民们托他保管并代为存钱、代缴电费的,每一本存折都是一份村民的信赖和嘱托,估算价值有20余万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周维忠是“临时卫生员”,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障家庭测量体温、代买口罩;是“突击队长”,第一时间带领党员为村里的疫情监测点开展接电服务;是“爱心大使”,捐赠5000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他是引航党员服务的“一面旗”。2011年6月,新城供电所成立了“周维忠党员服务队”。周维忠带领9名队员将供电区域进行划分,每人承包一片,留下电话号码,方便用户联系。周维忠党员服务队还帮村里修危桥、装路灯,积极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帮助农户直播带货、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沿江村落地落实。

周维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江苏)

(按姓氏笔画为序)



许鹏,男,汉族,1981年11月生,生前系苏州蓝天救援队队员。

许鹏先后参加汶川地震、玉树雪灾等18次重大救援行动,每次救援都主动请缨去最远、最苦的地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许鹏从苏州“逆行”到武汉,参与分发转运各类抗疫物资和装备工作。2月21日凌晨4时许,许鹏在山东往武汉运送消毒设备的途中发生车祸,不幸遇难。

危急关头,他总是冲锋在一线。2008年5月,正在四川参加自驾活动的许鹏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立刻改道前往救灾现场。他参与蓝天救援队在汶川地震的救援行动,从此与蓝天救援队结缘。2016年9月,许鹏正式加入蓝天救援队。多年来,他先后参加鲁甸地震、阜宁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闽清山洪、广元沉船等多次险情救援。青海玉树雪灾时,许鹏带领队员深入受灾最严重的称多县扎朵镇开展救援。

逆行战“疫”,他的生命永远定格。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许鹏主动请缨,于2月6日带着和队友们认捐的52台烟雾消毒机,毅然驾车前往武汉。2月7日抵达武汉后,他和队友们在武汉天河机场附近的应急仓库迅速集结,夜以继日将刚落地的物资在第一时间运送到各大收治医院、社区防控一线,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六七个小时。后来,各类应急物资及装备告急,他主动承担中华慈善总会委托采购烟雾消毒机的任务。办理好上路证明后,他立即马不停蹄前往河北、江苏、山东等地联系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7天往返于烟雾消毒机生产厂家和10家零配件厂。2月20日晚,首批100台烟雾消毒机生产完成。为确保首批设备能及时到达抗疫一线,当晚许鹏亲自驾驶车辆前往山东潍坊接货,并连夜冒雨返回武汉。2月21日凌晨4时许,运输车队行至山东省济宁市梁山服务区附近时,许鹏驾驶车辆与前方违规停在行车道上的一辆挂车相撞,不幸遇难,生命永远定格在39岁。

许鹏被评为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被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杨晓君,男,汉族,1986年3月生,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山北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队队员。

杨晓君是一名退役军人,朴实厚道,热心助人。虽已离开军营10多年,他始终牢记军人初心使命,在险情面前,毫不犹豫,半年内连续挽救3条生命。他是街道青年志愿突击队队长,始终冲在抗洪抢险、破冰除雪等急难险重任务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本色。

险情面前,他一心救人。2019年1月13日19时许,杨晓君和妻子在无锡市某小区附近散步时,突然听到小孩的哭喊和大人的呼救声。他感觉不妙,立刻赶到现场,发现一名醉酒男子怀抱小孩意图跳河。危急关头,他一个箭步,冲上去拽住孩子,孩子下半身刚刚浸入冰冷的河水中,就被拉了上来。随后,他不顾严寒,跃入2米多深刺骨的河水中,将落水的男子救上岸。救人时,他胳膊大面积擦伤却浑然不觉。直到目送两人上了救护车,杨晓君才放心回家。

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2019年7月9日12时30分许,在无锡市梁溪区惠龙桥上,喊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杨晓君和同事恰巧经过,两人向河中张望,只见20米开外的河中心,一位老人正在水中挣扎。情况危急,杨晓君二话不说,直接从桥上一个猛子扎进河中,奋力游向老人,将老人带至河边,与同事一起将老人救上岸。上岸后,杨晓君立刻对老人施救,不停拍打老人背部,帮助她吐出河水。确定老人安全后,在居民的指引下,他将老人背回家。

紧急任务,他冲锋在前。2017年9月下旬,连续多日的大雨袭击无锡。降雨使运河水位持续上升,距运河一步之遥的国联金属市场面临被河水淹没的危险。杨晓君带领40名青年志愿突击队员和前来支援的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员,一起排险救灾。20米长的河堤加高和围堰封堵,用掉沙石30余吨、编织袋数千余个。经过4个多小时紧急作业,成功排除险情,保住了市场。2018年1月24日,无锡遭遇暴雪袭击,贯通城东西的3条主干道如果出现积雪结冰,将会严重影响居民出行。杨晓君带领青年志愿突击队,从25日到28日,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8点,连续对3条主干道和4座桥梁路面积雪进行不间断的循环清扫,保障了居民的平安通行。

杨晓君荣获江苏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江苏)

(按姓氏笔画为序)



李爱云,女,汉族,1948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职工。

李爱云是新四军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烈士的妹妹。她立誓守护82位烈士哥哥一辈子,毅然插队落户异乡;她52年信念如磐、无怨无悔,多次放弃特招参军、推荐入学、回乡工作的机会,坚守红色土地;她45年讲述英烈故事,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覆盖受众16.8万人次。一句承诺,一生坚守,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

立下承诺,守护烈士哥哥们一辈子。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在刘老庄与日寇浴血奋战,指导员李云鹏和战友共82位勇士壮烈牺牲。李爱云从小对未曾谋面的英雄大哥无比敬仰。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随父母第一次从家乡徐州沛县来到哥哥的牺牲地刘老庄,成千上万的淮阴父老乡亲手捧白花祭扫82位烈士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她。“大哥和他的战友们安息在这里,我以后就在这里陪他们一辈子。”李爱云下定了决心。

执着坚守,用半个多世纪来陪伴。1969年7月,21岁的李爱云独自办理户口转迁手续,插队落户到刘老庄大队,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组织上关心她,特招去参军,她没有去;推荐她去大学读书,她放弃了;安排回家乡工作,她依然推辞……有人曾问她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她说:“我这样做,是一份承诺和责任;我这样做,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作为烈士的妹妹才算合格。”

传承弘扬,义务宣讲英烈精神。从1976年5月起,李爱云就坚持向中小学生、解放军和干部群众义务宣讲82位烈士的英雄事迹。45年来,李爱云累计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先后被20多家单位聘为校外辅导员,连续10年为高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连续18年为入伍新兵作国防教育报告。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73岁的李爱云更加忙碌,每天红色宣讲活动排得满满的。“烈士妹妹讲党史”成为当地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色。为了接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烈士精神血脉,李爱云从女儿6岁起,每年都带着她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祭扫;外孙女还没记事,就被抱来看望82位英雄舅爷爷。李爱云常说:“以后我讲不动了,我的女儿、孙女还要接着讲。”

李爱云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陆旭东,男,汉族,1970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金坛分局交通警察大队四中队指导员。

“用每天的坚守呵护每个孩子的安全”,是陆旭东许下的庄严承诺。14年来,他坚持每天上下学高峰期化身学校“安全卫士”,变执勤为护学,为孩子们开车门、背书包、撑雨伞,把孩子们安全送进校门,确保“涉学”交通事故零发生,累计护学20余万次,护学路程3万公里,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警察爸爸”。

因为一句诺言,他走了3万公里的护学路。2006年,陆旭东结束了17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基层交警岗位上。2008年,大队把城区最堵路段——华罗庚实验学校门口的执勤任务压到了他的肩上。面对组织信任,他承诺不但要打通“堵点”,更要守护孩子的安全。他每天6点20分到岗,遇到特殊天气还要提前20分钟。在学校门口不断地开车门、牵小朋友的手下车、送小朋友进校门,同样的动作他每天重复近500次,来回奔走达10公里。长期的“路面晒”使他皮肤黝黑,一天数百次的喊话导致声音嘶哑,超负荷的奔走造成半月板中度劳损,胃痉挛、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也常常折磨着他。组织上提出给他调整岗位,但他初心如磐,依然每天坚持在护学路上。

2012年6月,常州成立了以陆旭东名字命名的“陆旭东护学岗”。陆旭东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一校一策”方案,有效提升了交通通行率。目前,“陆旭东护学岗”不仅成了新警入职锻炼的前哨,也成了江苏省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如今已经52岁的陆旭东毅然承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

陆旭东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江苏)

(按姓氏笔画为序)



邱海波,男,汉族,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邱海波是我国重症医学学科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教学一线,精心救治患者,倾情培育人才,推动我国重症医学学科开创性发展。2020年,作为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他五度逆行出征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累计210天冲锋在抗疫前线,用无畏担当诠释了“时代英雄”的精神内涵。

大医精诚,他是学科的带头人和推动者。邱海波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之一,上世纪90年代,重症医学在国内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将重症医学做成独立学科,做大做强,一直是邱海波的奋斗目标。邱海波对医疗服务、教学科研精益求精,带领团队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做到了全国顶尖、世界一流。中大医院ICU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每年抢救重症患者2000余例,会诊患者4000余人次;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成为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报国为民,他是屡次出征的白衣战士。30多年来,邱海波始终怀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先后参与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众多生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邱海波作为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坚守在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医院重症病区,近距离救治重症患者。邱海波参与制定的第二版到第八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规范了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有人说,作为专家,每天到病房亲自诊治,有些大材小用。邱海波说:“ICU医生是为重症患者而生,重症患者在哪,我就应该在哪。”2020年4月24日,武汉重症患者清零,他从武汉直接前往哈尔滨指导黑龙江省抗疫工作,连续奋战17天。5月中旬,吉林舒兰输入性疫情发生,他又从黑龙江奔赴吉林抗疫一线。6月5日,终于回到南京进行短暂休整。7月18日,又赶赴新疆,指导乌鲁木齐和喀什开展医疗救治与疫情防控工作。

邱海波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糜林,男,汉族,1963年8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苏省镇江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他是决战脱贫攻坚的默默耕耘者,助力茅山老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把科技成果推广到中西部地区4个省份、17个县,33年来累计帮助农民增收10亿多元。他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奋斗者,创新应时鲜果技术50多项,育成果树新品种7个。糜林心系农民,脚踩泥土,用生命托举起农民的致富梦想。

上世纪80年代,镇江农业仍然以大田作物为主,丘陵岗坡地,灌溉成本高,农民生活贫困,迫切需要调整农业结构。那时,农民对果树栽培技术一无所知,急需专家指导。糜林从日本引进无花果、甜柿、沙梨等种苗,开展适应性研究。随着市场和农民需求的变化,糜林团队先后为茅山老区农民引进了猕猴桃、大樱桃、蓝莓、杨梅等品类。糜林直接指导过的农户达1000多户,面对面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每年助农增收6000多万元。

哪个地方穷,他就往哪里跑。汶川地震后,糜林作为江苏援助汶川重建队伍项目组组长,先后28次往返于江苏和四川,推动建成“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他指导的沙梨种植园成了远近闻名的水平棚架标准示范园。2017年6月,糜林将最新草莓品种、技术带到重庆铜梁太平镇,带动当地农民种植草莓2000余亩,平均每亩增收3万余元。2018年6月,他来到贵州省沿河县向农民传授果树种植技术,三天三夜跑了17个自然村。随后1年多,他又对沿河县及周边市县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

每逢灾害天气,他总是及时电话提醒,主动上门帮忙,没吃过农民一顿饭。他生前最后一本日记本记录着每天超12小时的工作量。半口牙掉了近两年,他没时间去看;体检结果需复查,他没有时间去,即便是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他在病床上仍惦记着农民朋友菜地果园里的事,直至2020年2月病逝。

糜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江苏)

(按姓氏笔画为序)



沈亚秋,女,汉族,1974年3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如东县城中街道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副局长。

20多年来,沈亚秋悉心照顾身边的3对“父母”: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公公婆婆、丈夫的伯父伯母。她和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组成一个特殊而幸福的家庭,她尽心侍奉全身瘫痪的婆婆和身患癌症的公公,她用细致入微的照顾陪伴无儿无女且重病卧床的丈夫的伯父伯母。

她是心怀大爱的好“女儿”。1997年,在童店乡文化站工作的沈亚秋与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张恒俊相识,两人互生好感。张恒俊告诉沈亚秋,已故女友莫某当年确诊白血病临终前,自己答应过要把她的父母当成自己父母一样孝顺。沈亚秋被眼前这个有情有义的男人深深地感动了,表示愿意和他一起照顾两位老人!沈亚秋不仅将自己女儿名字中间加上了莫姓,更在莫母生病的7年中如同女儿般悉心照顾。莫母去世后,沈亚秋又以女儿的身份料理后事,并将莫父接到县城,跟他们一起生活。

她是弘扬孝道的好儿媳。沈亚秋尽心侍奉公公、婆婆。婆婆由于患脑梗,一次中风摔倒,引发股骨破裂,致使全身瘫痪,长年卧床,同时还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护理难度非常大。公公又被查出肺癌晚期,沈亚秋带着老人四处寻医,在2013年沈亚秋被查出患上了乳腺癌,她对老人的悉心照顾也丝毫未减,直至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

她是倾情陪伴的好侄媳。对无儿无女丈夫的伯父、伯母,沈亚秋也给予了精心的照顾。二老相继中风落下偏瘫的后遗症。生活中,买米买油、买药看病、大事小情,都由沈亚秋操心。2018年,伯母病情恶化,沈亚秋侍奉在老人床前,喂饭送水,递汤送药。伯母去世后,伯父的身体也转差,沈亚秋几乎每天都守候在老人身边,侍奉左右,直到8个月后伯父离世。

沈亚秋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张景宏,女,汉族,1967年5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沛县魏庙镇卫生院退休职工。

张景宏将5个侄儿侄女接到身边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照顾,含辛茹苦抚养6个孩子直至全部读完大学。她撑起了丈夫兄弟姐妹的9个小家;她精心照料年迈的婆婆,尽心伺奉老父亲。她是大家一致称赞的“最美婶娘”。

1992年,25岁的张景宏嫁进赵本正的家,那时正是赵家最难的时候,丈夫的祖母、父亲和大哥、二哥相继去世。张景宏把丈夫两个哥哥留下的3个孩子接到自己家。1995年,张景宏的儿子出生。没多久,丈夫体弱多病的三哥将无力照顾的双胞胎女儿也托付给了她,“扩编”成9口人的大家庭,挤在不到80平方米的杂院里。在家庭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她曾申请停薪留职去打零工,开过电话亭、送过报纸、做过搬运工。张景宏千辛万苦抚养6个孩子,直至他们完成大学学业。二侄子在学校填表时,“自作主张”在母亲一栏写下“张景宏”。新婚的大侄子带着媳妇跪在张景宏面前,泣不成声喊着“妈妈”!

手足情深,日夜操持大家庭。丈夫兄弟姐妹9人,家庭难事众多,张景宏的家就像一个指挥部,谁家有事,她总是冲在前面。前些年,大姐重病、大姐夫半身不遂,外甥女生了双胞胎,前前后后都是张景宏操持。二姐半身不遂、二姐夫已去世,这些年也是张景宏帮助他们看病,接济她们。四姐患产后神经分裂症20年,病情发作时只有见到张景宏才肯吃饭,都是张景宏夫妇定期给她打针、买药。

张景宏和婆婆共同生活了15年,从未红过脸。婆婆患肺纤维化病,73岁时病情加重,她精心伺候在病榻前,成了婆婆的“专职护士”。老人大便解不下来,她就用手去抠,从不嫌脏嫌累。5年前,张景宏多年瘫痪在床的父亲病情急剧恶化,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她精心喂药服侍,帮助父亲奇迹般活了下来。在张景宏的照顾下,她父亲一次次闯过鬼门关,亲朋好友们都说,“这些年多亏了景宏这个好闺女!”2021年3月20日,张景宏年近九旬的父亲安详离世。

张景宏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金凯

11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根据中央文明委工作安排,今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评选表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

本届评选表彰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聚焦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结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事件,按照群众推荐、遴选审核、公示宣传、投票评选等程序步骤,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类全国道德模范,推出一批事迹突出、群众认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典型性示范性强的道德标杆,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宣传学习活动,引导人们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

3月,主办单位成立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正式启动评选活动。5月20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严格按照评选表彰办法,完成相关工作程序,向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推荐上报了候选人。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进行了认真审核,确认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322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5名,见义勇为类61名,诚实守信类61名,敬业奉献类71名,孝老爱亲类64名。

自今日起,322名候选人在中央主要媒体和重点网站进行集中公示宣传。7月15日、16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刊发“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专版,刊登候选人的照片、基本情况和事迹简介。7月15日至8月1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国乡村之声等频率展播候选人广播节目;中央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展播候选人电视专题片;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央广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展示候选人事迹。

公示期间,欢迎社会各界了解学习候选人事迹,并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议和监督。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向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反映。

电子邮箱:qgddmfpx2021@163.com,电话:010—55624401。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

2021年7月15日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江苏)

(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善民,男,汉族,1976年6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连云港市分公司锦屏支局支局长兼投递员。

马善民坚持“一封信、一颗心”的服务精神,25年在乡村邮路上传递党的富民政策、民生信息,助力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热忱帮助群众1万余人次,开展助学扶贫1200余人次,踏出一条10万余公里的“乡村爱心邮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小马兄弟”。

他是全力为民服务的前卒先锋。马善民把群众当亲人,在农村基层艰苦岗位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让“每一个邮件都能找到归属”,他排除万难累计为1万多封地址不详的疑难信件找到主人,投递报刊信件200余万件,准确率100%;为了方便百姓,他每天早到单位半小时,烧好开水供路过群众免费饮用,增设“爱心座椅”供环卫工人和残疾人休息;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他创新服务窗口,将缴纳电话费、水费等10多项代办业务一站式解决。

他是致力扶贫助困的好人典范。马善民把自己的名字“善民”作为座右铭,只要邮路周边乡亲们遇到困难,他都想办法去帮忙。陶湾村超市店主平时工作忙,将营业款交给他代存;乡亲们缺点生活用品,他顺路买了捎给他们;他关心独居老人生活,免费给他们订报刊,帮助打扫卫生;天气炎热老人昏倒,他及时协助将老人送上救护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为社区工作者送去消毒液、口罩及方便面等物资……对马善民来说,对待乡亲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只要能帮上的,他都尽力去帮。

他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形象大使。马善民充分用好用优邮政服务平台,累计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近80万元。不断开拓销售渠道,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地方农产品直播带货,每年帮助陶湾村销售滞销葡萄和鸡蛋8000多斤,年销售额达7万多元。他入选连云港市道德模范宣讲团及海州区青年讲师团,先后在30多个乡镇、企业、机关单位宣讲,为地方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善民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周维忠,男,汉族,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仪征市供电分公司滨江业务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

23年来,周维忠用“可以享受国家用电减免政策”的爱心“谎言”,累计为1户残障家庭和15户孤困家庭垫付电费12万余元。他带领党员服务队修危桥、装路灯、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不仅点亮村民家中盏盏灯火,更为村民送去了爱心,是村民心中的“光明使者”。

他是照亮孤困家庭的“一盏灯”。1998年夏天,周维忠来到一户唐姓村民家中催缴拖欠的电费,看到唐家房屋破漏,老母亲双目失明,老婆、儿子都是智 障患者,他便说政府出台了“电费减免政策”,默默代唐家缴清每月可以免费用电15千瓦时之外的电费。从此,他又陆续帮扶了村里15户孤困家庭,帮他们买米买肉、看病买药、洗澡擦身、修缮房屋,送去物质关爱和精神慰藉,并为3位孤寡老人送去临终关怀。

他是群众贴心信赖的“一座桥”。周维忠从事村电工工作30多年,群众满意率100%。周维忠的抽屉里有150多本银行存折,都是村民们托他保管并代为存钱、代缴电费的,每一本存折都是一份村民的信赖和嘱托,估算价值有20余万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周维忠是“临时卫生员”,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障家庭测量体温、代买口罩;是“突击队长”,第一时间带领党员为村里的疫情监测点开展接电服务;是“爱心大使”,捐赠5000元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他是引航党员服务的“一面旗”。2011年6月,新城供电所成立了“周维忠党员服务队”。周维忠带领9名队员将供电区域进行划分,每人承包一片,留下电话号码,方便用户联系。周维忠党员服务队还帮村里修危桥、装路灯,积极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帮助农户直播带货、增加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沿江村落地落实。

周维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江苏)

(按姓氏笔画为序)



许鹏,男,汉族,1981年11月生,生前系苏州蓝天救援队队员。

许鹏先后参加汶川地震、玉树雪灾等18次重大救援行动,每次救援都主动请缨去最远、最苦的地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许鹏从苏州“逆行”到武汉,参与分发转运各类抗疫物资和装备工作。2月21日凌晨4时许,许鹏在山东往武汉运送消毒设备的途中发生车祸,不幸遇难。

危急关头,他总是冲锋在一线。2008年5月,正在四川参加自驾活动的许鹏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立刻改道前往救灾现场。他参与蓝天救援队在汶川地震的救援行动,从此与蓝天救援队结缘。2016年9月,许鹏正式加入蓝天救援队。多年来,他先后参加鲁甸地震、阜宁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闽清山洪、广元沉船等多次险情救援。青海玉树雪灾时,许鹏带领队员深入受灾最严重的称多县扎朵镇开展救援。

逆行战“疫”,他的生命永远定格。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许鹏主动请缨,于2月6日带着和队友们认捐的52台烟雾消毒机,毅然驾车前往武汉。2月7日抵达武汉后,他和队友们在武汉天河机场附近的应急仓库迅速集结,夜以继日将刚落地的物资在第一时间运送到各大收治医院、社区防控一线,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六七个小时。后来,各类应急物资及装备告急,他主动承担中华慈善总会委托采购烟雾消毒机的任务。办理好上路证明后,他立即马不停蹄前往河北、江苏、山东等地联系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7天往返于烟雾消毒机生产厂家和10家零配件厂。2月20日晚,首批100台烟雾消毒机生产完成。为确保首批设备能及时到达抗疫一线,当晚许鹏亲自驾驶车辆前往山东潍坊接货,并连夜冒雨返回武汉。2月21日凌晨4时许,运输车队行至山东省济宁市梁山服务区附近时,许鹏驾驶车辆与前方违规停在行车道上的一辆挂车相撞,不幸遇难,生命永远定格在39岁。

许鹏被评为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被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杨晓君,男,汉族,1986年3月生,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山北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队队员。

杨晓君是一名退役军人,朴实厚道,热心助人。虽已离开军营10多年,他始终牢记军人初心使命,在险情面前,毫不犹豫,半年内连续挽救3条生命。他是街道青年志愿突击队队长,始终冲在抗洪抢险、破冰除雪等急难险重任务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本色。

险情面前,他一心救人。2019年1月13日19时许,杨晓君和妻子在无锡市某小区附近散步时,突然听到小孩的哭喊和大人的呼救声。他感觉不妙,立刻赶到现场,发现一名醉酒男子怀抱小孩意图跳河。危急关头,他一个箭步,冲上去拽住孩子,孩子下半身刚刚浸入冰冷的河水中,就被拉了上来。随后,他不顾严寒,跃入2米多深刺骨的河水中,将落水的男子救上岸。救人时,他胳膊大面积擦伤却浑然不觉。直到目送两人上了救护车,杨晓君才放心回家。

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2019年7月9日12时30分许,在无锡市梁溪区惠龙桥上,喊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杨晓君和同事恰巧经过,两人向河中张望,只见20米开外的河中心,一位老人正在水中挣扎。情况危急,杨晓君二话不说,直接从桥上一个猛子扎进河中,奋力游向老人,将老人带至河边,与同事一起将老人救上岸。上岸后,杨晓君立刻对老人施救,不停拍打老人背部,帮助她吐出河水。确定老人安全后,在居民的指引下,他将老人背回家。

紧急任务,他冲锋在前。2017年9月下旬,连续多日的大雨袭击无锡。降雨使运河水位持续上升,距运河一步之遥的国联金属市场面临被河水淹没的危险。杨晓君带领40名青年志愿突击队员和前来支援的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队员,一起排险救灾。20米长的河堤加高和围堰封堵,用掉沙石30余吨、编织袋数千余个。经过4个多小时紧急作业,成功排除险情,保住了市场。2018年1月24日,无锡遭遇暴雪袭击,贯通城东西的3条主干道如果出现积雪结冰,将会严重影响居民出行。杨晓君带领青年志愿突击队,从25日到28日,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8点,连续对3条主干道和4座桥梁路面积雪进行不间断的循环清扫,保障了居民的平安通行。

杨晓君荣获江苏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江苏)

(按姓氏笔画为序)



李爱云,女,汉族,1948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职工。

李爱云是新四军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烈士的妹妹。她立誓守护82位烈士哥哥一辈子,毅然插队落户异乡;她52年信念如磐、无怨无悔,多次放弃特招参军、推荐入学、回乡工作的机会,坚守红色土地;她45年讲述英烈故事,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覆盖受众16.8万人次。一句承诺,一生坚守,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

立下承诺,守护烈士哥哥们一辈子。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第7旅第19团第4连在刘老庄与日寇浴血奋战,指导员李云鹏和战友共82位勇士壮烈牺牲。李爱云从小对未曾谋面的英雄大哥无比敬仰。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随父母第一次从家乡徐州沛县来到哥哥的牺牲地刘老庄,成千上万的淮阴父老乡亲手捧白花祭扫82位烈士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她。“大哥和他的战友们安息在这里,我以后就在这里陪他们一辈子。”李爱云下定了决心。

执着坚守,用半个多世纪来陪伴。1969年7月,21岁的李爱云独自办理户口转迁手续,插队落户到刘老庄大队,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组织上关心她,特招去参军,她没有去;推荐她去大学读书,她放弃了;安排回家乡工作,她依然推辞……有人曾问她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她说:“我这样做,是一份承诺和责任;我这样做,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作为烈士的妹妹才算合格。”

传承弘扬,义务宣讲英烈精神。从1976年5月起,李爱云就坚持向中小学生、解放军和干部群众义务宣讲82位烈士的英雄事迹。45年来,李爱云累计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先后被20多家单位聘为校外辅导员,连续10年为高一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连续18年为入伍新兵作国防教育报告。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73岁的李爱云更加忙碌,每天红色宣讲活动排得满满的。“烈士妹妹讲党史”成为当地党史学习教育的特色。为了接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烈士精神血脉,李爱云从女儿6岁起,每年都带着她到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祭扫;外孙女还没记事,就被抱来看望82位英雄舅爷爷。李爱云常说:“以后我讲不动了,我的女儿、孙女还要接着讲。”

李爱云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陆旭东,男,汉族,1970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金坛分局交通警察大队四中队指导员。

“用每天的坚守呵护每个孩子的安全”,是陆旭东许下的庄严承诺。14年来,他坚持每天上下学高峰期化身学校“安全卫士”,变执勤为护学,为孩子们开车门、背书包、撑雨伞,把孩子们安全送进校门,确保“涉学”交通事故零发生,累计护学20余万次,护学路程3万公里,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警察爸爸”。

因为一句诺言,他走了3万公里的护学路。2006年,陆旭东结束了17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基层交警岗位上。2008年,大队把城区最堵路段——华罗庚实验学校门口的执勤任务压到了他的肩上。面对组织信任,他承诺不但要打通“堵点”,更要守护孩子的安全。他每天6点20分到岗,遇到特殊天气还要提前20分钟。在学校门口不断地开车门、牵小朋友的手下车、送小朋友进校门,同样的动作他每天重复近500次,来回奔走达10公里。长期的“路面晒”使他皮肤黝黑,一天数百次的喊话导致声音嘶哑,超负荷的奔走造成半月板中度劳损,胃痉挛、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也常常折磨着他。组织上提出给他调整岗位,但他初心如磐,依然每天坚持在护学路上。

2012年6月,常州成立了以陆旭东名字命名的“陆旭东护学岗”。陆旭东多次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一校一策”方案,有效提升了交通通行率。目前,“陆旭东护学岗”不仅成了新警入职锻炼的前哨,也成了江苏省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如今已经52岁的陆旭东毅然承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

陆旭东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等称号。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江苏)

(按姓氏笔画为序)



邱海波,男,汉族,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邱海波是我国重症医学学科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临床教学一线,精心救治患者,倾情培育人才,推动我国重症医学学科开创性发展。2020年,作为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他五度逆行出征新冠肺炎疫情高风险地区,累计210天冲锋在抗疫前线,用无畏担当诠释了“时代英雄”的精神内涵。

大医精诚,他是学科的带头人和推动者。邱海波是我国第一批重症医学博士之一,上世纪90年代,重症医学在国内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将重症医学做成独立学科,做大做强,一直是邱海波的奋斗目标。邱海波对医疗服务、教学科研精益求精,带领团队将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做到了全国顶尖、世界一流。中大医院ICU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每年抢救重症患者2000余例,会诊患者4000余人次;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已成为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报国为民,他是屡次出征的白衣战士。30多年来,邱海波始终怀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先后参与了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众多生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邱海波作为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坚守在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等医院重症病区,近距离救治重症患者。邱海波参与制定的第二版到第八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规范了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有人说,作为专家,每天到病房亲自诊治,有些大材小用。邱海波说:“ICU医生是为重症患者而生,重症患者在哪,我就应该在哪。”2020年4月24日,武汉重症患者清零,他从武汉直接前往哈尔滨指导黑龙江省抗疫工作,连续奋战17天。5月中旬,吉林舒兰输入性疫情发生,他又从黑龙江奔赴吉林抗疫一线。6月5日,终于回到南京进行短暂休整。7月18日,又赶赴新疆,指导乌鲁木齐和喀什开展医疗救治与疫情防控工作。

邱海波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糜林,男,汉族,1963年8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苏省镇江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他是决战脱贫攻坚的默默耕耘者,助力茅山老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把科技成果推广到中西部地区4个省份、17个县,33年来累计帮助农民增收10亿多元。他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奋斗者,创新应时鲜果技术50多项,育成果树新品种7个。糜林心系农民,脚踩泥土,用生命托举起农民的致富梦想。

上世纪80年代,镇江农业仍然以大田作物为主,丘陵岗坡地,灌溉成本高,农民生活贫困,迫切需要调整农业结构。那时,农民对果树栽培技术一无所知,急需专家指导。糜林从日本引进无花果、甜柿、沙梨等种苗,开展适应性研究。随着市场和农民需求的变化,糜林团队先后为茅山老区农民引进了猕猴桃、大樱桃、蓝莓、杨梅等品类。糜林直接指导过的农户达1000多户,面对面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每年助农增收6000多万元。

哪个地方穷,他就往哪里跑。汶川地震后,糜林作为江苏援助汶川重建队伍项目组组长,先后28次往返于江苏和四川,推动建成“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他指导的沙梨种植园成了远近闻名的水平棚架标准示范园。2017年6月,糜林将最新草莓品种、技术带到重庆铜梁太平镇,带动当地农民种植草莓2000余亩,平均每亩增收3万余元。2018年6月,他来到贵州省沿河县向农民传授果树种植技术,三天三夜跑了17个自然村。随后1年多,他又对沿河县及周边市县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

每逢灾害天气,他总是及时电话提醒,主动上门帮忙,没吃过农民一顿饭。他生前最后一本日记本记录着每天超12小时的工作量。半口牙掉了近两年,他没时间去看;体检结果需复查,他没有时间去,即便是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他在病床上仍惦记着农民朋友菜地果园里的事,直至2020年2月病逝。

糜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江苏)

(按姓氏笔画为序)



沈亚秋,女,汉族,1974年3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如东县城中街道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副局长。

20多年来,沈亚秋悉心照顾身边的3对“父母”: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公公婆婆、丈夫的伯父伯母。她和丈夫已故女友的父母组成一个特殊而幸福的家庭,她尽心侍奉全身瘫痪的婆婆和身患癌症的公公,她用细致入微的照顾陪伴无儿无女且重病卧床的丈夫的伯父伯母。

她是心怀大爱的好“女儿”。1997年,在童店乡文化站工作的沈亚秋与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张恒俊相识,两人互生好感。张恒俊告诉沈亚秋,已故女友莫某当年确诊白血病临终前,自己答应过要把她的父母当成自己父母一样孝顺。沈亚秋被眼前这个有情有义的男人深深地感动了,表示愿意和他一起照顾两位老人!沈亚秋不仅将自己女儿名字中间加上了莫姓,更在莫母生病的7年中如同女儿般悉心照顾。莫母去世后,沈亚秋又以女儿的身份料理后事,并将莫父接到县城,跟他们一起生活。

她是弘扬孝道的好儿媳。沈亚秋尽心侍奉公公、婆婆。婆婆由于患脑梗,一次中风摔倒,引发股骨破裂,致使全身瘫痪,长年卧床,同时还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病,护理难度非常大。公公又被查出肺癌晚期,沈亚秋带着老人四处寻医,在2013年沈亚秋被查出患上了乳腺癌,她对老人的悉心照顾也丝毫未减,直至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

她是倾情陪伴的好侄媳。对无儿无女丈夫的伯父、伯母,沈亚秋也给予了精心的照顾。二老相继中风落下偏瘫的后遗症。生活中,买米买油、买药看病、大事小情,都由沈亚秋操心。2018年,伯母病情恶化,沈亚秋侍奉在老人床前,喂饭送水,递汤送药。伯母去世后,伯父的身体也转差,沈亚秋几乎每天都守候在老人身边,侍奉左右,直到8个月后伯父离世。

沈亚秋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张景宏,女,汉族,1967年5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沛县魏庙镇卫生院退休职工。

张景宏将5个侄儿侄女接到身边和自己的儿子一起照顾,含辛茹苦抚养6个孩子直至全部读完大学。她撑起了丈夫兄弟姐妹的9个小家;她精心照料年迈的婆婆,尽心伺奉老父亲。她是大家一致称赞的“最美婶娘”。

1992年,25岁的张景宏嫁进赵本正的家,那时正是赵家最难的时候,丈夫的祖母、父亲和大哥、二哥相继去世。张景宏把丈夫两个哥哥留下的3个孩子接到自己家。1995年,张景宏的儿子出生。没多久,丈夫体弱多病的三哥将无力照顾的双胞胎女儿也托付给了她,“扩编”成9口人的大家庭,挤在不到80平方米的杂院里。在家庭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她曾申请停薪留职去打零工,开过电话亭、送过报纸、做过搬运工。张景宏千辛万苦抚养6个孩子,直至他们完成大学学业。二侄子在学校填表时,“自作主张”在母亲一栏写下“张景宏”。新婚的大侄子带着媳妇跪在张景宏面前,泣不成声喊着“妈妈”!

手足情深,日夜操持大家庭。丈夫兄弟姐妹9人,家庭难事众多,张景宏的家就像一个指挥部,谁家有事,她总是冲在前面。前些年,大姐重病、大姐夫半身不遂,外甥女生了双胞胎,前前后后都是张景宏操持。二姐半身不遂、二姐夫已去世,这些年也是张景宏帮助他们看病,接济她们。四姐患产后神经分裂症20年,病情发作时只有见到张景宏才肯吃饭,都是张景宏夫妇定期给她打针、买药。

张景宏和婆婆共同生活了15年,从未红过脸。婆婆患肺纤维化病,73岁时病情加重,她精心伺候在病榻前,成了婆婆的“专职护士”。老人大便解不下来,她就用手去抠,从不嫌脏嫌累。5年前,张景宏多年瘫痪在床的父亲病情急剧恶化,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她精心喂药服侍,帮助父亲奇迹般活了下来。在张景宏的照顾下,她父亲一次次闯过鬼门关,亲朋好友们都说,“这些年多亏了景宏这个好闺女!”2021年3月20日,张景宏年近九旬的父亲安详离世。

张景宏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金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