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穿越百年时空,李大钊的激昂畅想时至今日仍如金石掷地,充满振奋人心的力量。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春应当如何度过?人生价值如何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年轻人又当如何接续光荣与梦想,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关乎个人、民族、国家的未来走向,亦是善用大思政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之所在。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青年如果对今日之世情国情缺乏感知,如果在复杂的时代变化中茫然四顾,如果只是汲汲于眼前的个人得失,又如何能抓住发展机遇、承担起赓续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时代大任?属于青春的理想之灯,并非总是自然而然点亮的,它离不开用心的引导、激发与呵护。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做好人生选择、激荡家国情怀,继而成长为堪当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思政课应当有为和大有可为之处。
知所从来,方知所去。“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大思政课唯有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才能培养和塑造青年的大历史观,构筑清醒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政治自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华彩篇章,本身就是引导青年树立“四个自信”的最大底气。从当初救亡图存的艰难困厄,到如今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而今建成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让青年在大思政课中用心抚触过往的纹理,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悟今日局面之不易,从而在家国情怀的激荡下明德立志、奋勇向前。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当今世界经济重心、政治格局和全球化进程都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此之时,更应把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新课堂结合起来,让青年去触碰、理解、感知时代跳动的脉搏,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对于年轻人而言,当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思政课搬上“云端”,就有着特殊而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课堂可以不受时间地域容量的限制,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富有青年特色的内容,随时抵达青年,让名师名课获得最为广泛的传播,让交流和互动“分秒必达”,让思政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影随形地陪伴青年左右,成风化人,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无论是深入田间地头,在脚踏实地的农业生产中感悟劳动的价值,还是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调查,于自身践行中扎实认知国情,抑或是在实地参观中了解科技发展前沿趋势,都有助于当代青年走出象牙塔,真正做到开阔视野、守正创新,更加真切地意识到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这句论述,道出了个人选择与时代精神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思政课之“大”,正在于通过塑造大视野、大格局,引导青年走出小我、根植人民,在时代洪流中充满自信地书写青春华章。
在6月18日举办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中,90后北大女生宋玺分享了自己点亮青春理想之灯的时刻。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宋玺身上曾有“校园歌手”“电台主播”“运动达人”等多重光环,但直到加入军营,随中国海军编队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她才真正感受到了宏大的意义,体会到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也正是这份价值感的获得,让她在此后成为一名海军宣传员和兼职辅导员,在思政课讲台上延续这份报国为志的浓厚情怀。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唯有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为其廓清迷雾,点亮青春理想之灯,引领不负时代使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中国青年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