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人翁的地位不容动摇和错位。乡村合并后,地域变大了、人口增多了,面对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问需于民、服务于民,如何落到实处?如何畅通村民交流通道,打造村民参与平台,建立基层服务机制?如何激活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扬中市八桥镇利民村,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打造的“组级自治模式”做出了独具一格的示范。
利民村由原新农村、利民村合并,村域面积5265亩,有14个自然埭、3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为1126户,总人口3289人。早在2017年,利民村党委书记刘乔荣便敏锐地发现,以行政村为自治单位的运行体系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村民反映心声难;构建村民服务渠道难;民生实事办到村民心坎里难。刘乔荣说:“说白了,就是村里的服务与村民需求不匹配,服务缺乏精准性。”
2017年,利民村开始尝试以村民小组为自治单位,创造性地构建了片区党小组、组级议事会、组级道德评议会3个自治平台,形成了以“一组两会”为核心的组级自治核心,通过落实“民事民治、民事民议、民事民办”事务办理方式,形成了村民参与组级事务的机制,很好地解决了村规模大、议事难,范围广、服务难,联结少、参与难等问题。
东18组专门成立了爱心基金用于帮扶弱势群体;东14组组长周道生还带领村民平整闲置用于出租,增加组级收入;西15组在埭前道路上,用石材“沟边”的道路,变杂乱无章为干净整洁,优化人居环境……近年来,在组级自治的带领上,各小组自主开展修路、建桥、装路灯等,村民参与性高,实事务实性强。
刘乔荣介绍,在农村开展组级自治有着无与伦比的先天条件,村民小组地域相近、利益相关、文化相连,农户同走一条路、同用一塘水,在生活中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因而,开展组级自治,更容易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过去,村干部是忙得“连轴转”,村民却在一旁看。现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被激活了,小组内的大事小事村民都积极参与,出钱,出物,出劳力,一起打造美丽宜居的幸福乡村。
利民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组级自治,创新社会治理模式,2018年10月,该村将13个党小组活动室建到村民家中,让党小组与群众零距离交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党小组围绕思想引领、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工作要求,定期进行理论学习、民情分析、村情交流等。党小组党员成为当地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信息员、富民强村服务员、化解纠纷协调员、致富帮贫示范员,密织了一张党群连心网。刘乔荣表示,通过加强党小组建设,党员成为组级自治的“堡垒”与核心,冲锋在发展一线、服务一线。
在党员充分融入组级自治的基础上,利民村又创新提出了两长共建、两网共织、两会共融的“三两”工作法,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与自治能力。“两长共建”就是把党小组长培养为村民组长,把非党员村民组长培养为党员,再锻炼成为党小组长。该村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让多数村民小组形成“两长”一肩挑的格局,实现村民小组和党小组工作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目前,该村34个小组中,近80%的组长都是党员。“两网共织”旨在编织好“党群连心网”和“村民议事网”,让两张网联合一张覆盖全村的“为民服务网”。“两会共融”就是党小组会和组级议事会融合发展,让党员广泛参与组级议事会,邀请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参加参加党小组会议,促进党小组活动的公开化,村民议事的规范化,党小组和村民小组工作的一体化,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米”。
“通过几年的组级自治,各小组在发展中已经开始为村里挑担子,为村级发展凝聚人心。”当下,利民村正在积极打造浪漫田园小镇,各村民小组结合自身需求不断完善基础设置,并有意识地主动融入漫田园小镇建设。年初,西4组、西5组、东10组联合开展道路维修,“原先都是水泥路,以前维修都是缝缝补补,打补丁。”刘乔荣说:“这次他们为了提升村民出行舒服度,并配合漫田园小镇建设,在水泥路上铺设了柏油路。30万的铺路费用全是各小组自行筹措。”刘乔荣自豪地表示,通过组级自治,村民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明显增强,利民村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加速奔跑。近年来,利民村收获满满——全国文明村、省生态文明村,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社会学习教育基地、镇江市最美乡村……这一份份荣誉的背后,组级自治功不可没。(张慧 民轩 心俊)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