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贺甲:累累弹痕墙犹在

2021-06-12 14:22

走进安静雅致的贺甲村,平坦笔直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唯有贺甲战斗纪念馆弹痕累累的墙壁时刻提醒着人们——82年前,丹阳延陵镇贺甲村是贺甲战斗的主战场之一,最激烈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如今,76位在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长眠于贺甲烈士陵园内,原本村中的贺氏宗祠已改建为贺甲战斗纪念馆,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知“今”

祭扫先烈“亲人” 成当地传统

贺甲自然村隶属延陵镇九里行政村,位于丹茅路北侧。

村东半公里处建有一座贺甲烈士陵园。走进陵园,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碑亭映入眼帘,碑亭为六角形攒尖顶,混凝土仿木结构。亭柱上刻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亭额为隶书“浩气长存”。墓碑为汉白玉质地,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的背面用工整小楷刻写着此次战斗经过。

走过碑亭,就是烈士墓地。三座花岗岩砌造的烈士墓内,长眠着76位新四军战士的遗骸。1966年,丹阳县委、县政府建造这座烈士陵园时,只有三座大的土墓穴。2013年进行扩建后,三座土墓穴改建成花岗岩墓穴。后又新增墓穴30座。截至目前,已有30多位延陵镇范围内散葬烈士迁葬至陵园内。

贺甲战斗纪念馆原址为贺甲祠堂,原有3进,现存2进6间。这所始建于民国初年的青砖瓦房是当时抵抗侵略军的一个战场,见证了新四军痛歼日本侵略军的英勇事迹。记者看到,现存的两进祠堂山墙上,保留着多处战斗中遗留的弹孔,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那场惨烈的战斗故事。

2003年9月,祠堂修葺后成为贺甲战斗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新四军在延陵地区的抗日照片,以及多幅与贺甲战斗有关的珍贵历史照片,用真实的影像资料向人们诉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青山埋忠骨,胜地祭英灵。每年清明时节,贺甲村的村民都会自发来到纪念馆外进行祭祀活动,就像是祭扫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样的习俗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贺甲村,祭奠瞻仰先烈英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19年,一共来了186批参观者,今年到目前来参观者已经超过前年。”贺甲纪念馆的负责人贺东根告诉记者。

用余生讲好贺甲战斗故事

贺甲战斗打响后,当地百姓纷纷赶来为战士们送水送食物。贺甲战斗结束后,为防止日寇打击报复,新四军要求村民集体撤离,但是部分村民挂念着牺牲英烈的遗体,冒着日寇报复的危险潜回了村子。他们拆下自家的木门和床板,偷偷运出战士的遗体,并将这些英烈安葬在自家祖坟旁边。

曾经的贺甲烈士陵园规模狭小,只有孤零零的三座坟头,被村民称为“新四军坟”。

1966年,丹阳县委、县政府为贺甲战斗烈士建造烈士陵园,烈士遗体都要迁葬至陵园内。当年仅15岁的贺东根参与了“新四军坟”烈士遗体的迁葬。他清楚地记得,人们亲手拾起烈士的遗骨,重新安葬在三口大缸内,再把三口大缸埋入三个大坑内。他说:“我至今仍为能参与烈士遗骨迁葬感到自豪。”

贺东根是一位老党员,担任过3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2011年从岗位上退下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烈士陵园和纪念馆。“我是听着贺甲战斗的故事长大的,虽然我的爷爷奶奶没有参加战斗,但是他们都亲历了战斗,记忆特别深刻。”今年70岁的贺东根说,“小时候夏天晚上乘凉,我都会缠着爷爷奶奶讲贺甲战斗的故事给我听,我对这场战斗有特殊的感情。”

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贺东根内心对新四军的情感更加深厚。如今的他,是贺甲烈士陵园的义务管理员,也是贺甲战斗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尽管他对贺甲战斗的这段历史已再熟悉不过,但为了让来参观的游客更加清楚系统地了解贺甲战斗故事,老人平时工作中仍多方留意和收集材料,汇总整理成确切的史实后,为来访的游客义务讲解。

讲解时,讲到打谷场上鲜血染成的“红米”,讲到战场上年轻革命先烈的遗体,情到深处,贺东根每每哽咽。

“不管是谁,只要愿意听,我就愿意讲。我的目的就是传承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战斗精神。”贺东根说:“我要用余生讲好贺甲战斗的故事,教育后代不忘那段血写的历史,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采访中,恰逢市财政局老干部处组织退休支部党员前来参观。听了贺东根声情并茂的讲解,大家纷纷表示十分震撼。老干部石耘说:“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落实到行动中,要积极发挥余热,让银发生辉。”

围绕贺甲战斗历史遗址,依托村内传统建筑、红色文化、小游园等节点的打造和环境整治,如今的贺甲村更加和谐宜居。而弹痕累累的贺甲祠堂外墙无时不在提醒人们,新四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今日的和平,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学“史”

“伟大胜利在江南”

1939年11月,日军调动丹阳县城、金坛县城、丹阳珥陵、丹徒宝堰四股兵力约1000余人,分四路合击扫荡丹阳延陵地区。其中日军第15师团池田联队的一个加强中队160余人,在大队长武村指挥下,来延陵地区大肆烧杀扫荡。

11月8日上午8时,该日军加强中队在返回宝堰途中经过九里村时遇到丹阳独立支队的伏击,日军在死伤二三十人后向贺甲村溃逃。新四军老二团、新六团部分兵力以及丹阳独立支队将日军包围在贺甲村中。同时,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调集其余部队以及各路游击队在延陵方向警戒,以伏击从丹阳、金坛方向妄图增援的日军。

上午11时,围歼战打响,日军以贺甲祠堂为防御重点负隅顽抗。战斗极其惨烈,总共经历两天,历时28个小时。至11月9日中午12时,新四军将祠堂内最后抵抗的日军全歼,俘敌3名,毙敌160余名,包括大队长武村在内日军佐官4人。新四军新六团二营营长刘玉林等94位勇士血洒疆场。

贺甲战斗是陈毅、粟裕领导下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反扫荡时期战斗时间最长、歼敌最多、动用自身兵力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战斗,被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并创作成《反扫荡》战歌广为传唱。当时,上海等地的报刊以《伟大胜利在江南》的醒目标题争相刊载。这篇报道引起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戳穿反动派污蔑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文字 马彦如 单杉 翟进 图片、视频制作 单杉)

感“言”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新六团二营营长刘玉林同志,战斗中冲锋在前,当我军突遭敌施放毒气受挫时,他指挥部队后撤,留至最后中毒牺牲。”

“二团三营一名副排长,在歼灭祠堂内的残敌时,三次奋不顾身一人直冲敌巢,前两次冲杀负伤,缴获机枪一挺,步枪四支,第三次冲入祠堂时壮烈牺牲。”

“一营营部一名小勤务员,参战一昼夜,仍带伤坚持战斗,杀敌3人后,献出了16岁的年轻生命。”

他们,从此安息于浴血奋战之地,战友相伴,军民相依,直到永远……

82年过去了,聆听贺东根的解说,鲜活的英雄人物,动人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10年来,贺东根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和扫墓者,向他们传递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烈士的敬仰,生动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守。

我们缅怀先烈,不仅是为了牢记英雄事迹,学习烈士们顽强拼搏、刻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是为了要坚定信仰、汲取开拓前行的动力,以饱满的热情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学习中,让革命传统的火炬代代相传。

时代需要英雄。传承,才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马彦如)

编辑:陈路

扫码观看 精彩视频

57

走进安静雅致的贺甲村,平坦笔直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美丽乡村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唯有贺甲战斗纪念馆弹痕累累的墙壁时刻提醒着人们——82年前,丹阳延陵镇贺甲村是贺甲战斗的主战场之一,最激烈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如今,76位在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长眠于贺甲烈士陵园内,原本村中的贺氏宗祠已改建为贺甲战斗纪念馆,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知“今”

祭扫先烈“亲人” 成当地传统

贺甲自然村隶属延陵镇九里行政村,位于丹茅路北侧。

村东半公里处建有一座贺甲烈士陵园。走进陵园,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碑亭映入眼帘,碑亭为六角形攒尖顶,混凝土仿木结构。亭柱上刻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亭额为隶书“浩气长存”。墓碑为汉白玉质地,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的背面用工整小楷刻写着此次战斗经过。

走过碑亭,就是烈士墓地。三座花岗岩砌造的烈士墓内,长眠着76位新四军战士的遗骸。1966年,丹阳县委、县政府建造这座烈士陵园时,只有三座大的土墓穴。2013年进行扩建后,三座土墓穴改建成花岗岩墓穴。后又新增墓穴30座。截至目前,已有30多位延陵镇范围内散葬烈士迁葬至陵园内。

贺甲战斗纪念馆原址为贺甲祠堂,原有3进,现存2进6间。这所始建于民国初年的青砖瓦房是当时抵抗侵略军的一个战场,见证了新四军痛歼日本侵略军的英勇事迹。记者看到,现存的两进祠堂山墙上,保留着多处战斗中遗留的弹孔,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那场惨烈的战斗故事。

2003年9月,祠堂修葺后成为贺甲战斗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新四军在延陵地区的抗日照片,以及多幅与贺甲战斗有关的珍贵历史照片,用真实的影像资料向人们诉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青山埋忠骨,胜地祭英灵。每年清明时节,贺甲村的村民都会自发来到纪念馆外进行祭祀活动,就像是祭扫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样的习俗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贺甲村,祭奠瞻仰先烈英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19年,一共来了186批参观者,今年到目前来参观者已经超过前年。”贺甲纪念馆的负责人贺东根告诉记者。

用余生讲好贺甲战斗故事

贺甲战斗打响后,当地百姓纷纷赶来为战士们送水送食物。贺甲战斗结束后,为防止日寇打击报复,新四军要求村民集体撤离,但是部分村民挂念着牺牲英烈的遗体,冒着日寇报复的危险潜回了村子。他们拆下自家的木门和床板,偷偷运出战士的遗体,并将这些英烈安葬在自家祖坟旁边。

曾经的贺甲烈士陵园规模狭小,只有孤零零的三座坟头,被村民称为“新四军坟”。

1966年,丹阳县委、县政府为贺甲战斗烈士建造烈士陵园,烈士遗体都要迁葬至陵园内。当年仅15岁的贺东根参与了“新四军坟”烈士遗体的迁葬。他清楚地记得,人们亲手拾起烈士的遗骨,重新安葬在三口大缸内,再把三口大缸埋入三个大坑内。他说:“我至今仍为能参与烈士遗骨迁葬感到自豪。”

贺东根是一位老党员,担任过3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2011年从岗位上退下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烈士陵园和纪念馆。“我是听着贺甲战斗的故事长大的,虽然我的爷爷奶奶没有参加战斗,但是他们都亲历了战斗,记忆特别深刻。”今年70岁的贺东根说,“小时候夏天晚上乘凉,我都会缠着爷爷奶奶讲贺甲战斗的故事给我听,我对这场战斗有特殊的感情。”

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贺东根内心对新四军的情感更加深厚。如今的他,是贺甲烈士陵园的义务管理员,也是贺甲战斗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尽管他对贺甲战斗的这段历史已再熟悉不过,但为了让来参观的游客更加清楚系统地了解贺甲战斗故事,老人平时工作中仍多方留意和收集材料,汇总整理成确切的史实后,为来访的游客义务讲解。

讲解时,讲到打谷场上鲜血染成的“红米”,讲到战场上年轻革命先烈的遗体,情到深处,贺东根每每哽咽。

“不管是谁,只要愿意听,我就愿意讲。我的目的就是传承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战斗精神。”贺东根说:“我要用余生讲好贺甲战斗的故事,教育后代不忘那段血写的历史,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采访中,恰逢市财政局老干部处组织退休支部党员前来参观。听了贺东根声情并茂的讲解,大家纷纷表示十分震撼。老干部石耘说:“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落实到行动中,要积极发挥余热,让银发生辉。”

围绕贺甲战斗历史遗址,依托村内传统建筑、红色文化、小游园等节点的打造和环境整治,如今的贺甲村更加和谐宜居。而弹痕累累的贺甲祠堂外墙无时不在提醒人们,新四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今日的和平,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学“史”

“伟大胜利在江南”

1939年11月,日军调动丹阳县城、金坛县城、丹阳珥陵、丹徒宝堰四股兵力约1000余人,分四路合击扫荡丹阳延陵地区。其中日军第15师团池田联队的一个加强中队160余人,在大队长武村指挥下,来延陵地区大肆烧杀扫荡。

11月8日上午8时,该日军加强中队在返回宝堰途中经过九里村时遇到丹阳独立支队的伏击,日军在死伤二三十人后向贺甲村溃逃。新四军老二团、新六团部分兵力以及丹阳独立支队将日军包围在贺甲村中。同时,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调集其余部队以及各路游击队在延陵方向警戒,以伏击从丹阳、金坛方向妄图增援的日军。

上午11时,围歼战打响,日军以贺甲祠堂为防御重点负隅顽抗。战斗极其惨烈,总共经历两天,历时28个小时。至11月9日中午12时,新四军将祠堂内最后抵抗的日军全歼,俘敌3名,毙敌160余名,包括大队长武村在内日军佐官4人。新四军新六团二营营长刘玉林等94位勇士血洒疆场。

贺甲战斗是陈毅、粟裕领导下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反扫荡时期战斗时间最长、歼敌最多、动用自身兵力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战斗,被延安总部通电表扬,誉为“延陵大捷”,并创作成《反扫荡》战歌广为传唱。当时,上海等地的报刊以《伟大胜利在江南》的醒目标题争相刊载。这篇报道引起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戳穿反动派污蔑新四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文字 马彦如 单杉 翟进 图片、视频制作 单杉)

感“言”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新六团二营营长刘玉林同志,战斗中冲锋在前,当我军突遭敌施放毒气受挫时,他指挥部队后撤,留至最后中毒牺牲。”

“二团三营一名副排长,在歼灭祠堂内的残敌时,三次奋不顾身一人直冲敌巢,前两次冲杀负伤,缴获机枪一挺,步枪四支,第三次冲入祠堂时壮烈牺牲。”

“一营营部一名小勤务员,参战一昼夜,仍带伤坚持战斗,杀敌3人后,献出了16岁的年轻生命。”

他们,从此安息于浴血奋战之地,战友相伴,军民相依,直到永远……

82年过去了,聆听贺东根的解说,鲜活的英雄人物,动人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10年来,贺东根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和扫墓者,向他们传递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烈士的敬仰,生动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守。

我们缅怀先烈,不仅是为了牢记英雄事迹,学习烈士们顽强拼搏、刻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是为了要坚定信仰、汲取开拓前行的动力,以饱满的热情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学习中,让革命传统的火炬代代相传。

时代需要英雄。传承,才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马彦如)

编辑:陈路

扫码观看 精彩视频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