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刘爱华是镇江江滨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近年来,她致力研究推广古诗文吟诵,擅长葛调、唐调、华调等多种传统吟调,并身体力行以镇江吟诵传颂诗意镇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镇江文化的新名片。
镇江吟诵,已被列为镇江京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刘爱华也是当前镇江吟诵传承第一人。
刘爱华(朱美娜摄)
今年56岁的刘爱华,1993年入党,38年一线语文教学,曾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海外教育基金会公益讲师,镇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她还是中华吟诵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首批阅读推广人。
京口吟诵,镇江吟诵传人亲自教授
春秋时孔子将吟诵《诗经》与音乐、舞蹈相结合,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吟诵也是古人推敲平仄的手段,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可证。自古有诗词就相伴吟诵,镇江丹徒姚桥至今有南朝民歌《华山畿》的传唱,便是最早的京口吟诵。
因此,吟诵实际上是镇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学的重要内容。
京口为镇江的古称。古时雄伟的北固山起伏连绵,后峰伸入江中,前峰环抱着开阔高平地块,先人取《尔雅》“丘绝高曰京”,称为京口。镇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吟咏镇江的诗词万余,令镇江人引以为豪。京口吟诵,即由今镇江吟诵传人亲自教授、为镇江人传承,以及传唱诗意镇江的吟诵调式,包括和镇江有关的诗词歌赋的吟诵。
2019年师从吕守经老师学习葛调。
镇江吟诵传人有葛毅卿(1906-1977)先生的镇江籍学生吕守经,传授传承的为葛毅卿先生吟诵调。葛毅卿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入室弟子。
镇江吟诵传人刘德隆教授为刘鹗第四代孙,现为上海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退休教师,他对传统吟诵调尤其是唐调的研究颇深,曾多次撰文论述,传有“丹徒刘氏大有堂吟诵”;另一位传人丹阳籍张庆瑞先生,中学老师。他们都自幼受家学熏陶,承受庭训,以当地方言或家传调,由中华吟诵学会于2009年作为第一批传统文化调抢救,成为“镇江方言吟诵”。
西安《道德经》吟诵学习。
京口吟诵,现今传承传播的主要调式“葛毅卿先生吟诵调”,其代表作品《近体诗曲谱(南调)》,涵盖了全部近体格律诗中平起与仄起的绝句与律诗的吟诵,即:仄起七绝与平起七绝(复唱一遍为仄起七律与平起七律)以及仄起五绝与平起五绝(复唱一遍为仄起五律与平起五律),共八大调式。
别有韵味,学生爱学争做传承人
“题金陵渡[ 唐 ]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6月8日上午,记者在江滨实小见到了刘爱华,她正在给孩子上课。孩子们在她的带领下,用吟诵的方式将这首诗读了出来,特别有韵味,仿佛回到了古时的学堂。
刘爱华教孩子们吟诵古诗词。
刘爱华热爱教育事业,挚爱传统文化,深爱少年儿童,主持多项省市级德育、语文学科研究课题均成功结题。2005年以来坚持专业研究儿童阅读,在国学启蒙、亲子阅读、诗词吟诵方面主动摸索多有心得,著有儿童文学专著《点亮心灯:我和孩子们的读书生活》。
什么是吟诵? “吟诵具有音乐美,课堂上读书就‘书声琅琅’。”刘爱华说,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汉语诗文一种传统的诵读形式。说白了,就是过去读书人通常的读书法。“我每天利用早读课,教孩子们吟诵,从小培养孩子用吟诵的方法读古诗词,孩子们也爱学,也好记。”
“由于吟诵在学习古典诗歌时须把握四声、读出气韵,中小学生学习吟诵,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更有利于深化理解,把握诗文的感情脉络。曾国藩曾就读书提出八字真言: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而吟诵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体会、欣赏诗歌的过程,她还有助于诗词创作。”刘爱华表示,我们学校对于这项非遗的传承大力支持,因为语文课堂因吟诵的加入而灵动,学校“江花吟诵”社团更受到高年级学生的钟爱。
文心品书会传播镇江吟诵。
吟诵社团真乐恩同学开心地告诉记者,他觉得吟诵就是读书和唱歌的结合体,用吟诵的方式来读古诗词,很有趣,我很喜欢。
“我认为吟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快乐、充满情趣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杨笑溢同学说,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非遗的背景下,我们义不容辞地应该多学一些技能,我非常乐意做镇江吟诵的传承人。
潘道欣则说,我非常喜欢吟诵,喜欢她好听的韵律,别有味道。“吟诵还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并让我们更快地记住古诗文。”
刘爱华介绍,“题金陵渡”可以用多种调式来吟诵,并现场和孩子们一起分别用华调和葛调做了吟诵展示。葛调音调丰富悦耳动听,刘爱华说这是南调的特点,而“华调”更重词的节奏停顿,在对诗经、楚辞吟咏的研究实践方面独树一帜。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是吟诵最基本的共同规律。“依字行腔”即按照字的读音去吟诵,“依义行调”即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决定音的高低长短,形成以句为单位的高低起伏的基本旋律。
勤学苦练,身体力行打造镇江文化新名片
2008年“中华吟诵”正式列入教育部、国家语委的“十三五”规划、中华经典诵读工程;2009年,中华吟诵学会兴起全国性的抢救,每年组织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2018年,首师大《古诗文吟诵与创作》列入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
2018年济南学习李炳南先生雪公调。
刘爱华介绍,中华吟诵的基本读法包括: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模进对称、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其中前三条适用于所有的古诗文,后三条主要适用于近体诗文。而汉诗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读法规矩,所以分不同的文体,有四言诗、楚辞体、五古、七古、近体诗等,又都有不一样的读法。
记者了解到,2012年起,刘爱华在教学中摸索学习吟诵,2016年起先后师从北师大徐健顺教授、河南大学华锋教授、唐调传人魏嘉瓒等老师系统学习,并传承传播。2019年师从镇江籍吕守经老师学习葛毅卿先生吟诵调,并通过校内外社团在学生及家长、大学教师、社会人士等多个层面教学,同期推广葛毅卿先生吟诵调(简称“葛调”),努力使之成为镇江文化名片。
2017年跟魏嘉瓒和华锋老师学习唐调、华调。
“已说不清是什么缘起,与中华古诗词结缘如此之深!”刘爱华告诉记者,为更专业地传承传播传统文化,2016年她加入中华吟诵学会,连续参加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初中级吟诵培训班、传统吟诵师资培训班,并赴上海、西安、济南等地专程学习唐调、华调、叶嘉莹先生等多种调式,做了几大本厚厚的学习笔记。期间,线上学习不断,每日苦练不辍,即使在短暂的英伦之行都不教一日闲过,每天按时上交音频作业。勤学苦练之下,掌握了多种文体的不同吟诵调。
刘爱华还受邀在镇江市图书馆、文心品书会、经典诵读会等作《镇江吟诵,感受诗词别样美》《吟诵感受古城别样诗意》的讲座,以积极推广传播镇江吟诵。经她指导的唐调吟诵《木兰辞》、陈少松先生吟诵调《春江花月夜》、普通话吟诵调《诗经·卫风·木瓜》及《葛调咏镇江》,参加市、区各级展演,或在网络传播效果良好。由大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线上《道德经》吟诵活动,更是广受好评。
目前,刘爱华所任班级和学校社团的孩子们,能用葛调完整吟诵教育部《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和有关镇江的古诗词。
北固山下诗词咏镇江。
“吟诵的传承传播,不仅是对汉语言古诗文文字的诠释,而且是对中华传统五千年的文明史的延续,是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的继承。”刘爱华如是说。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采访临近结束,刘爱华即兴吟诵了一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情感真挚,音律优美,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通讯员 梅永生 全媒体记者 朱美娜)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