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近日,数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退役老兵来到丹徒区,在“荣华桥”卢荣华烈士雕像前,大家深切哀悼缅怀,深情回忆烈士身前事迹。
卢荣华(1955-1979),镇江丹徒人。1974年1月入伍,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某部侦察连班长。1979年3月9日,在保卫边疆的自卫反击作战中,为掩护战友中弹牺牲,追记二等功。
伟大的国家不会丢弃过去的历史,挺立的民族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为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血脉,2017年,丹徒区将辖区内八座无名桥梁以丹徒藉烈士的名字命名。“荣华桥”就是其中之一。其余7座“英烈桥”分别为“国良桥”“国荣桥”“祥华桥”“木林桥”“青云桥”“洪平桥”“留根桥”。
丹徒区还根据烈士遗留的照片,通过与烈士亲属和生前战友沟通了解,收集整理形成了八位烈士的详细资料,陆续给八座“英烈桥”刻桥名、塑雕像、制作宣传栏。截至目前,一等功臣张国荣、沈国良、孙祥华、刘木林烈士以及二等功臣卢荣华烈士塑雕都已落成。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它可以反映地区的历史文化,更应该传承地区的精神气质。”丹徒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在我们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生动具体的党的精神谱系,无一不是落细落小落实的历史存在,因而才可能汇聚成为后人长久感知和领悟的精神河流。在丹徒,这些精神谱系也有着生动具体的“历史存在”。
一个红色地名,就是一个历史存在,一座精神坐标。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荣炳盐资源区、其一村、盘荣村、德胜村、敖毅村、文龙水库、盘荣水库……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丹徒为纪念境内发生过的革命事件以及丹徒籍或者在丹徒牺牲的革命英雄,建、改过的乡(公社)名、村名、水库名、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就有30处以上,在英雄的丹徒大地上,30余处红色地名,就如一座座丰碑,又仿佛一部活生生的党史教科书,于静默无声中赓续红色精神、播撒红色种子,让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丹徒区的红色地名,根据成因,可分为革命遗址类、革命事件类、英雄人物类。其中,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 就属于革命遗址类。这里原是一家酒行,1938年6月,陈毅与王必成率部挺进江南茅山地区曾居住于此。当年7月7日,陈毅在这里主持召开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各界人士代表会议,筹备成立四县人民抗敌自卫委员会。1984年4月,丹徒县政府于四县抗敌总会旧址立碑,1995年建成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底,该馆被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省级全民国防教育基地。
而“荣炳”这个地名则是为了纪念烈士凌荣炳。凌荣炳(1911-1946),镇江丹徒人。1938年6月投身革命队伍,194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茅东地区雇工会长、蒲村党支部军事委员、宝南区锄奸干事、茅东县陶宝区委副书记兼副区长。1946年5月25日,凌荣炳到蒲圩村征收粮税,遇敌交火,中弹牺牲。1950年,经苏南行政公署批准,县人民政府以烈士的名字命名了他的家乡,以志纪念。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除了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讲好‘红色地名’的故事,目前,丹徒区已经完成了对辖区内所有30余处红色地名的梳理,下一步我们将“连点成线”,努力将其打造成探寻党史渊源的‘钥匙’,感悟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坐标’。”丹徒区民政局陈煜说。(全媒体记者 朱秋霞)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