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接力传承,做名城文化的忠实守望者 镇江文友自发悼念“草根文史爱好者”马阿林

2021-06-01 09:37

5月15日,年仅66岁的我市民间文保志愿者马阿林因病去世的消息在市民中引起广泛关注,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沉痛哀悼。近日,我市微信文史群群友、文史志愿者,以及他的生前好友相约座谈,共同缅怀悼念这位“草根文史爱好者”,回忆他为发掘与传承镇江的历史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并就如何将他的志愿精神接力传承达成共识。

文友共悼念,

传承发扬志愿精神

十多年来,马阿林留下了数十万字的城市文化保护笔记,搜集整理了462口古泉老井的资料,为137座古民居雕花门楼留下13000多幅珍贵图片,还对镇江150多个姓氏的家族谱牒资料进行系统搜集整理。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为古城镇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记忆。

马阿林创建的“文史爱好者”微信群,为镇江爱好文史的网友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学习的平台。得知他去世的消息,不少文友或著挽联,或撰文悼念他。西津渡文史研究者祝瑞洪写下七律一首《悼念马公阿林》:“岁月蹉跎人不言,江风帆影证仙幡。雕花楼阙摄图记,古井泉台存旧垣。犹荐救生双谱牒,更陈义士一残墦。续航文脉修清德,俯首甘为上马墩。”市文史专家裴伟则写道:“古井有声,串巷走村寻谱牒;丛祠馀迹,披肝沥胆摄门楼。”远在北京的航空专家嵇均生也发来挽联:“天妒英才实无奈,阿林虽走名迹留。”文友沈延平在悼念文章《让岁月留痕的古城守望者》中写道:“镇江的发展,必须要鸿儒大智来规划指导,但也少不了那些平民草根的默默守望。”

在座谈中,文友们纷纷表示要传承发扬马阿林为镇江文化历史默默奉献的志愿精神,完成马阿林编撰《古润谱牒过眼录》的遗愿,并将他的文稿资料收集整理,争取刊印。“马老师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群体,是一个团队文化的情感,”市名城研究会会员王礼刚认为,“悼念缅怀马阿林,我觉得一是要颂扬马阿林致力于文史研究,不畏艰难困苦的钻研精神;二是他对文史研究的求真精神;三是对文史研究,与文友携手共进、资源共享,促进文史研究进步深化的精神。”

无偿供资料,

他是文史研究者的“上马墩”

对研究文史的人来说,资料非常重要,掌握了资料就是掌握了研究成果,在回忆中,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都曾受惠于马阿林。

“他将自己花时间精力找到的宝贵资料无偿提供给需要的人,值得大家学习。”祝瑞洪倾心于西津渡文史研究,但始终受困于西津渡救生文化资料的匮乏。对家谱研究颇有心得的马阿林为他提供了上海图书馆家谱网站和美国犹他家谱网站的两个链接后,祝瑞洪在美国犹他家谱网上查找到《镇江丹徒县蒋氏族谱》,丰富了他的研究资料,进一步证明了史志记载的救生会家族传承的真实性。“马阿林对我写作线索的发现作了重要的贡献。”祝瑞洪动情地将马阿林形容为文史研究者的“上马墩”,“没有他,我拿不出40万字研究救生会的书稿。”

家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记载整个家族的缘起、繁衍、发展、迁徙。2013年,马阿林开始收集家谱资料,并计划将手上的家谱资料整理成书《古润谱牒过眼录》,方便市民查询家谱,查找自己家族的根。在上海图书馆查找家谱资料,为了节省费用,他自带草席和被子,在图书馆的楼道里睡了四五天。

有着共同的文史爱好,京江晚报副总编邱隆洪与马阿林结下了深厚友情,他称赞道:“十分佩服马阿林对文史研究执着的精神,他非常热情地帮我找资料,督促我写了一些家谱研究的文章。同时,他对家乡镇江的研究不仅特别深入,还特别敢于较真,坚持实事求是。”

马阿林的事迹感动了众多文友和市民,在他病重时大家纷纷为他组织捐款,市区和大港文友分别募集善款50575元和12673.88元,市名城研究会向马阿林捐款5000元。一笔笔善款汇聚了镇江爱心市民守望相助的高尚情怀,见证了镇江城市的大爱精神,也缓解了马阿林燃眉之急。在临终前,他一再向捐款的热心人表示感谢,“我只是一个草根文保志愿者,谢谢大家对我的厚爱。”(马彦如)

编辑:陈路

66

5月15日,年仅66岁的我市民间文保志愿者马阿林因病去世的消息在市民中引起广泛关注,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沉痛哀悼。近日,我市微信文史群群友、文史志愿者,以及他的生前好友相约座谈,共同缅怀悼念这位“草根文史爱好者”,回忆他为发掘与传承镇江的历史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并就如何将他的志愿精神接力传承达成共识。

文友共悼念,

传承发扬志愿精神

十多年来,马阿林留下了数十万字的城市文化保护笔记,搜集整理了462口古泉老井的资料,为137座古民居雕花门楼留下13000多幅珍贵图片,还对镇江150多个姓氏的家族谱牒资料进行系统搜集整理。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工作,为古城镇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记忆。

马阿林创建的“文史爱好者”微信群,为镇江爱好文史的网友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学习的平台。得知他去世的消息,不少文友或著挽联,或撰文悼念他。西津渡文史研究者祝瑞洪写下七律一首《悼念马公阿林》:“岁月蹉跎人不言,江风帆影证仙幡。雕花楼阙摄图记,古井泉台存旧垣。犹荐救生双谱牒,更陈义士一残墦。续航文脉修清德,俯首甘为上马墩。”市文史专家裴伟则写道:“古井有声,串巷走村寻谱牒;丛祠馀迹,披肝沥胆摄门楼。”远在北京的航空专家嵇均生也发来挽联:“天妒英才实无奈,阿林虽走名迹留。”文友沈延平在悼念文章《让岁月留痕的古城守望者》中写道:“镇江的发展,必须要鸿儒大智来规划指导,但也少不了那些平民草根的默默守望。”

在座谈中,文友们纷纷表示要传承发扬马阿林为镇江文化历史默默奉献的志愿精神,完成马阿林编撰《古润谱牒过眼录》的遗愿,并将他的文稿资料收集整理,争取刊印。“马老师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群体,是一个团队文化的情感,”市名城研究会会员王礼刚认为,“悼念缅怀马阿林,我觉得一是要颂扬马阿林致力于文史研究,不畏艰难困苦的钻研精神;二是他对文史研究的求真精神;三是对文史研究,与文友携手共进、资源共享,促进文史研究进步深化的精神。”

无偿供资料,

他是文史研究者的“上马墩”

对研究文史的人来说,资料非常重要,掌握了资料就是掌握了研究成果,在回忆中,大家不约而同地表示都曾受惠于马阿林。

“他将自己花时间精力找到的宝贵资料无偿提供给需要的人,值得大家学习。”祝瑞洪倾心于西津渡文史研究,但始终受困于西津渡救生文化资料的匮乏。对家谱研究颇有心得的马阿林为他提供了上海图书馆家谱网站和美国犹他家谱网站的两个链接后,祝瑞洪在美国犹他家谱网上查找到《镇江丹徒县蒋氏族谱》,丰富了他的研究资料,进一步证明了史志记载的救生会家族传承的真实性。“马阿林对我写作线索的发现作了重要的贡献。”祝瑞洪动情地将马阿林形容为文史研究者的“上马墩”,“没有他,我拿不出40万字研究救生会的书稿。”

家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记载整个家族的缘起、繁衍、发展、迁徙。2013年,马阿林开始收集家谱资料,并计划将手上的家谱资料整理成书《古润谱牒过眼录》,方便市民查询家谱,查找自己家族的根。在上海图书馆查找家谱资料,为了节省费用,他自带草席和被子,在图书馆的楼道里睡了四五天。

有着共同的文史爱好,京江晚报副总编邱隆洪与马阿林结下了深厚友情,他称赞道:“十分佩服马阿林对文史研究执着的精神,他非常热情地帮我找资料,督促我写了一些家谱研究的文章。同时,他对家乡镇江的研究不仅特别深入,还特别敢于较真,坚持实事求是。”

马阿林的事迹感动了众多文友和市民,在他病重时大家纷纷为他组织捐款,市区和大港文友分别募集善款50575元和12673.88元,市名城研究会向马阿林捐款5000元。一笔笔善款汇聚了镇江爱心市民守望相助的高尚情怀,见证了镇江城市的大爱精神,也缓解了马阿林燃眉之急。在临终前,他一再向捐款的热心人表示感谢,“我只是一个草根文保志愿者,谢谢大家对我的厚爱。”(马彦如)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