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胜地韦岗“首捷得名” 昭示亘古不变之真理——“正义必胜”

2021-05-24 10:26

知“今”

车辆穿梭在繁忙的243省道与句容市110县道交叉口,赣船山、高丽山横卧南北,作“两山夹一陇”之势。苍山青翠,密林绵延,83年前那场威震江南、挫敌凶焰、鼓我士气的韦岗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

当年的战场遗址“点位”,如今已是一批批慕名前来瞻仰韦岗战斗胜利碑的登阶“0米”处。就这样凝神伫立,耳旁不时传来省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行声响,眼前却慢慢浮现出百名着短衫穿草鞋的新四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冒雨擒敌的激烈战斗场景,仿佛时空交错一般……

新四军江南“首捷”

至今激荡人心

5月19日晨7点30分,新四军韦岗抗战纪念馆就迎来了当天的第一批参观者。到上午10点30分,该馆讲解员沈小保已经不停歇接待了四批次前来瞻仰馆、碑的人们。53岁的他激情不减,每一遍讲解都能把人们一下子拉回到韦岗伏击战的战争现场。

“粟司令当时对战士们说,‘我们挺进江南,第一仗十分重要,一定要打个胜仗’。”

“精选出的一百名战士星夜兼程大雨中急行军。为了防止在泥泞的草丛中滑跌,他们把铁丝缠在草鞋上。到达韦岗后,每个人的脚被铁丝勒得血肉模糊……”

之所以讲出这么多细节,沈小保早已将《粟裕传》《彭大将军》《谋帅刘伯承》等传记书籍史料翻烂。他1996年来到韦岗成为守碑人,几乎每天吃住在馆里,见证了人们与纪念馆、纪念碑的“对话”。

据统计,以往平均每年前来瞻仰的游客数约为两三万人;自2018年韦岗伏击战战场遗址周边环境整体提升后,游客数逐年增长。2020年客流量达14万人次。今年截至目前,游客数超9万。周边省市“红色之旅”都会选择这处新四军江南“首捷”所在地。

站在高达25米的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前,抬头望碑顶那支古铜色带刺刀的巨型“步枪”,仿佛这支枪直插日寇心脏,昭示着曾经的辉煌。

碑体两侧的题诗浮雕——陈毅元帅《韦岗初战》七绝:“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大将题诗:“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至今读来都是那么大气磅礴、酣畅淋漓!

穿越战斗伏击小道

感受“山之魂”

“红色印记,胜地韦岗”除因战得名外,在长三角户外爱好者心中,韦岗背依的高丽山有着“山之魂”“最美行走山脊”“最值得攀爬山峰”等美誉。

高丽山全长约4.5公里,主体以页岩、砂岩、灰岩组成。顶部多峭壁悬崖,整个山林却是植被茂盛,时有野生动物隐于其中。多年来,无数户外爱好者结伴前来拉练登山,体验天然课堂的生态之趣。

每每经过纪念馆,或是来到纪念碑下,户外爱好者们静默瞻仰,以此纪念那场战役。去年6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三辆“沪A”牌照的大巴车开来。沈小保看到,这个团约200名“驴友”,与其他户外爱好者不同的是,他们每人手执一枝鲜花。当天下午,沈小保例行巡查纪念碑时发现,碑座四周被摆放好的花束满满围绕。见到此景,沈小保十分感动。

根据韦岗伏击战相关资料中载明的信息,润州区韦岗街道党工委、韦岗街办找到当年韦岗战斗伏击小道的大致位置,并将“烽火岁月·重走抗战路”教学点设在这里,布置了“战壕”等场景。如临其境穿山越岭,高丽山不仅仅是一座户外山体,更是一座“红色之山”。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辖区政府、属地街道先后在此设立润州区初心主题园,成立了“旌旗红”志愿服务队和“高骊蓝”行动支部,围绕登山旅游、环保公益、传播红色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多场活动。

本报记者持续关注

“胜利之碑”

“雨后的高丽山一片苍翠,‘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庄严挺拔。9月1日下午5时许,大家满怀激情,拾级而上,来到纪念碑前。高德正市长请江渭清、惠浴宇、管文蔚、沈达人揭幕。围罩着纪念碑底座的红绸在《新四军军歌》声中被缓缓揭开。”这段载于《镇江日报》1985年9月3日1版记者蒋勃的报道,记录了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落成时的情景。

而在纪念碑落成后26年的2011年,本报记者接到热心读者反馈:经多年风雨侵蚀,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碑体风化剥落,令人痛心。经过长达半年的持续关注和报道,相关部门精心修复这座“胜利之碑”,修旧如旧,终于使其重放光彩。

同年6月18日,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及纪念韦岗伏击战,京江晚报和文旅网共同组织“纪念新四军韦岗战斗红色之旅”,沿着当年新四军韦岗伏击战的行军路线,步行8个多小时,总行程约35公里,翻越高丽山,到达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下。此次纪念活动让市民、网友及记者触摸了历史,锻炼了意志,深切感受到当年新四军抗日的艰难和胜利的喜悦。

现如今,站在建党10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望10年前的修碑,36年前的立碑,再回溯到83年前的韦岗伏击战,更能感受到历史潜流深沉,现实激越豪迈!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学“史”

《截击》(节选)

这里有一个很小的然而颇为漂亮的胜利,是我们的粟裕同志,先遣支队的司令员亲自带领着四个班,去打得来的。这是我们新四军最初出马的第一战,同时也是最初第一次的胜利。

“那包车停了下来,晕迷地痉挛地把头部猛撞在路边的河浜里。有两个日本军官从车里开了车门钻出来,从公路边冲上去的战斗员开了一枪,击倒了两个中走在后面的一个。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又壮又强高大的第一等大块头,他穿着黑皮长靴,带着军刀,还有一支漂亮的手枪在手里拿着。他一点也不惊慌,非常沉着地在作着反抗。这时候来了我们的一个侦察参谋,他个子短小,身体瘦弱,但是他有着过人的勇敢。他用的是一支匣子枪,但是子弹已经开完了,一和那日本军官接近就立即进行痛快直截的搏斗。日本军官不断的开枪对他射击,直到子弹尽了还不曾击中他,而他们的搏斗依然是势均力敌地进行着,两个人扭成一团。日本军官壮大,我们的参谋短小,显然于格斗上是处在不利的地位,多谢江南道路雨后烂泥糊,两个纠缠之间一齐跌在水田中,首先我们的参谋于下水时就吃了几口泥水,但是挣扎间很快转为优势,皮靴呢衣装备齐全的皇军军官简直在泥田中无用武之地,而我们新四军草鞋短裤布衣的参谋就大得便利,因地制宜变成十分敏捷转动自如,强盗军官就自知不济了,才终于拔出了他的军刀——日本的军刀是世界上有名的。那并不是一把摆样子的指挥刀,而是一把又长又锋利的单面剑。从相距不到十米的地方我很清楚地在看这一幅激烈紧张的画面,我的灵魂几乎要被那雪亮的军刀所劫夺——我想,这个搏斗的结果是怎样的呢?现在是全凭这一把军刀来作最后的决定了……”

邱东平 

一九三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记者注:邱东平,著名战地作家。他的这篇特写《截击》,重现了韦岗战役的经过,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感“言”

正义必胜

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本书,常读常新。

无论是瞻仰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的人们,还是穿越高丽山的户外爱好者,只要踏上韦岗这片热土,便为英勇的新四军战士、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事迹感怀不已。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既是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更是迈向未来的豪迈宣示。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要继续走好前行的路!也许前路并不那么平坦,但只要心中的方向明确,脚下的步伐必能更加坚定。

就像韦岗伏击战中的战士们一样,沉着冷静,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拼尽力气,一定会收获最好的结果。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要从历史的艰苦奋斗中吸收养分,从民族的苦难辉煌中汲取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翟进

(文字 马彦如 单杉 翟进 摄影、视频制作 郑舒)

编辑:陈路

57

知“今”

车辆穿梭在繁忙的243省道与句容市110县道交叉口,赣船山、高丽山横卧南北,作“两山夹一陇”之势。苍山青翠,密林绵延,83年前那场威震江南、挫敌凶焰、鼓我士气的韦岗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

当年的战场遗址“点位”,如今已是一批批慕名前来瞻仰韦岗战斗胜利碑的登阶“0米”处。就这样凝神伫立,耳旁不时传来省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行声响,眼前却慢慢浮现出百名着短衫穿草鞋的新四军战士,不顾生命危险冒雨擒敌的激烈战斗场景,仿佛时空交错一般……

新四军江南“首捷”

至今激荡人心

5月19日晨7点30分,新四军韦岗抗战纪念馆就迎来了当天的第一批参观者。到上午10点30分,该馆讲解员沈小保已经不停歇接待了四批次前来瞻仰馆、碑的人们。53岁的他激情不减,每一遍讲解都能把人们一下子拉回到韦岗伏击战的战争现场。

“粟司令当时对战士们说,‘我们挺进江南,第一仗十分重要,一定要打个胜仗’。”

“精选出的一百名战士星夜兼程大雨中急行军。为了防止在泥泞的草丛中滑跌,他们把铁丝缠在草鞋上。到达韦岗后,每个人的脚被铁丝勒得血肉模糊……”

之所以讲出这么多细节,沈小保早已将《粟裕传》《彭大将军》《谋帅刘伯承》等传记书籍史料翻烂。他1996年来到韦岗成为守碑人,几乎每天吃住在馆里,见证了人们与纪念馆、纪念碑的“对话”。

据统计,以往平均每年前来瞻仰的游客数约为两三万人;自2018年韦岗伏击战战场遗址周边环境整体提升后,游客数逐年增长。2020年客流量达14万人次。今年截至目前,游客数超9万。周边省市“红色之旅”都会选择这处新四军江南“首捷”所在地。

站在高达25米的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前,抬头望碑顶那支古铜色带刺刀的巨型“步枪”,仿佛这支枪直插日寇心脏,昭示着曾经的辉煌。

碑体两侧的题诗浮雕——陈毅元帅《韦岗初战》七绝:“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大将题诗:“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至今读来都是那么大气磅礴、酣畅淋漓!

穿越战斗伏击小道

感受“山之魂”

“红色印记,胜地韦岗”除因战得名外,在长三角户外爱好者心中,韦岗背依的高丽山有着“山之魂”“最美行走山脊”“最值得攀爬山峰”等美誉。

高丽山全长约4.5公里,主体以页岩、砂岩、灰岩组成。顶部多峭壁悬崖,整个山林却是植被茂盛,时有野生动物隐于其中。多年来,无数户外爱好者结伴前来拉练登山,体验天然课堂的生态之趣。

每每经过纪念馆,或是来到纪念碑下,户外爱好者们静默瞻仰,以此纪念那场战役。去年6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三辆“沪A”牌照的大巴车开来。沈小保看到,这个团约200名“驴友”,与其他户外爱好者不同的是,他们每人手执一枝鲜花。当天下午,沈小保例行巡查纪念碑时发现,碑座四周被摆放好的花束满满围绕。见到此景,沈小保十分感动。

根据韦岗伏击战相关资料中载明的信息,润州区韦岗街道党工委、韦岗街办找到当年韦岗战斗伏击小道的大致位置,并将“烽火岁月·重走抗战路”教学点设在这里,布置了“战壕”等场景。如临其境穿山越岭,高丽山不仅仅是一座户外山体,更是一座“红色之山”。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辖区政府、属地街道先后在此设立润州区初心主题园,成立了“旌旗红”志愿服务队和“高骊蓝”行动支部,围绕登山旅游、环保公益、传播红色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多场活动。

本报记者持续关注

“胜利之碑”

“雨后的高丽山一片苍翠,‘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庄严挺拔。9月1日下午5时许,大家满怀激情,拾级而上,来到纪念碑前。高德正市长请江渭清、惠浴宇、管文蔚、沈达人揭幕。围罩着纪念碑底座的红绸在《新四军军歌》声中被缓缓揭开。”这段载于《镇江日报》1985年9月3日1版记者蒋勃的报道,记录了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落成时的情景。

而在纪念碑落成后26年的2011年,本报记者接到热心读者反馈:经多年风雨侵蚀,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碑体风化剥落,令人痛心。经过长达半年的持续关注和报道,相关部门精心修复这座“胜利之碑”,修旧如旧,终于使其重放光彩。

同年6月18日,为了庆祝建党90周年及纪念韦岗伏击战,京江晚报和文旅网共同组织“纪念新四军韦岗战斗红色之旅”,沿着当年新四军韦岗伏击战的行军路线,步行8个多小时,总行程约35公里,翻越高丽山,到达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下。此次纪念活动让市民、网友及记者触摸了历史,锻炼了意志,深切感受到当年新四军抗日的艰难和胜利的喜悦。

现如今,站在建党10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望10年前的修碑,36年前的立碑,再回溯到83年前的韦岗伏击战,更能感受到历史潜流深沉,现实激越豪迈!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学“史”

《截击》(节选)

这里有一个很小的然而颇为漂亮的胜利,是我们的粟裕同志,先遣支队的司令员亲自带领着四个班,去打得来的。这是我们新四军最初出马的第一战,同时也是最初第一次的胜利。

“那包车停了下来,晕迷地痉挛地把头部猛撞在路边的河浜里。有两个日本军官从车里开了车门钻出来,从公路边冲上去的战斗员开了一枪,击倒了两个中走在后面的一个。走在前面的是一个又壮又强高大的第一等大块头,他穿着黑皮长靴,带着军刀,还有一支漂亮的手枪在手里拿着。他一点也不惊慌,非常沉着地在作着反抗。这时候来了我们的一个侦察参谋,他个子短小,身体瘦弱,但是他有着过人的勇敢。他用的是一支匣子枪,但是子弹已经开完了,一和那日本军官接近就立即进行痛快直截的搏斗。日本军官不断的开枪对他射击,直到子弹尽了还不曾击中他,而他们的搏斗依然是势均力敌地进行着,两个人扭成一团。日本军官壮大,我们的参谋短小,显然于格斗上是处在不利的地位,多谢江南道路雨后烂泥糊,两个纠缠之间一齐跌在水田中,首先我们的参谋于下水时就吃了几口泥水,但是挣扎间很快转为优势,皮靴呢衣装备齐全的皇军军官简直在泥田中无用武之地,而我们新四军草鞋短裤布衣的参谋就大得便利,因地制宜变成十分敏捷转动自如,强盗军官就自知不济了,才终于拔出了他的军刀——日本的军刀是世界上有名的。那并不是一把摆样子的指挥刀,而是一把又长又锋利的单面剑。从相距不到十米的地方我很清楚地在看这一幅激烈紧张的画面,我的灵魂几乎要被那雪亮的军刀所劫夺——我想,这个搏斗的结果是怎样的呢?现在是全凭这一把军刀来作最后的决定了……”

邱东平 

一九三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记者注:邱东平,著名战地作家。他的这篇特写《截击》,重现了韦岗战役的经过,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感“言”

正义必胜

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本书,常读常新。

无论是瞻仰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的人们,还是穿越高丽山的户外爱好者,只要踏上韦岗这片热土,便为英勇的新四军战士、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事迹感怀不已。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既是历史启示的伟大真理,更是迈向未来的豪迈宣示。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要继续走好前行的路!也许前路并不那么平坦,但只要心中的方向明确,脚下的步伐必能更加坚定。

就像韦岗伏击战中的战士们一样,沉着冷静,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拼尽力气,一定会收获最好的结果。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要从历史的艰苦奋斗中吸收养分,从民族的苦难辉煌中汲取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翟进

(文字 马彦如 单杉 翟进 摄影、视频制作 郑舒)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