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生里的“镇江影像”

2021-05-22 19:59 镇江日报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今日镇江讯  5月22日下午,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来噩耗:“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为全人类的粮食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引发众人悲痛扼腕,我市各界人士也纷纷表达哀思,并追忆他人生历程与之镇江有关的点滴过往。

神交已久:他的精神激励“镇江农人”

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对袁隆平的逝世深表哀思惋惜,他说袁院士的去世是巨星陨落,是全国、全世界人民的重大损失,虽然自己和袁院士工作上没有交集,但神交已久,自己对袁院士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精神非常钦佩,大家都是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脱出来,让农业造福全人类”而努力工作的。

镇江知名农业专家沈晓昆悲痛地回忆道:“袁隆平老师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全国搞推广时,我也曾参加了杂交水稻的繁殖制种工作。1979和1980我去海南三亚茘枝沟时,袁老的基地就在附近,我曾去过好几次,一直想见见先生,当面请教,可惜还是错过了,只碰到他的学生助手。后来,我写信给袁老,先生还签赠了他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给我。袁隆平先生一直是我们这些农业科研人敬仰的榜样,有关他的传记我购读过五六种,我们非常佩服先生在杂交水稻上的不断创新,和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精神会激励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前仆后继,努力奋斗!”

(沈晓昆珍藏的签名书)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农民朋友们哽咽流泪!句容茅山镇西湖塘村年近八旬的农民曹世骏一直将袁隆平院士视为“恩人”。他说:“我亲身经历过饥荒年代,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吃不上饭。是袁隆平研发了杂交水稻,让大家吃上了白米饭,他是我们这一辈人的大恩人。”

历史渊源:他的母亲曾在镇江求学

“功不在禹下,誉益满寰中!”我市一位教育文化界人士裴伟评价说。据他了解,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曾就读于我市一所教会学校的高中,英语非常流利,袁隆平的英语就是母亲教的。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陈启文著作的《袁隆平的世界》一书中,这样介绍了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原名华国林,1902年生于扬子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江南鱼米之乡镇江……华静在镇江一所英国教会高中毕业后,一度在安徽芜湖教书。”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而这一宏愿的最初始,和他的母亲有很大关系。袁隆平曾回忆说,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他游览祭拜离汉口不远的“神农洞”,并告诉他“我们吃的粮食是土里长出来的……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袁隆平自童年起便对土地有着一种神圣的敬意,后来更在心中立下美好梦想,将来要去学习农业。袁隆平认为自己能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受母亲的影响最大!

合作交流:他的足迹踏上过镇江热土

袁隆平院士的科研足迹踏遍祖国的很多产稻区,他曾多次来过镇江,为农业发展助力鼓劲。坐落于我市句容的“农”字头高职院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公室主任王瑾回忆说:袁隆平院士与江苏农林学院有过两次交流。第一次是2012年6月19日上午,袁隆平院士来学院负责的江苏农博园考察,他看到江苏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很高兴,说“让那些年轻人来看一看,现代农业很有前途,光明得很啊!现在的农业要刮目相看了!”他还说,农业是基础,国家要大力支持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让大家来学农。

当时,在农林学院的全国农业技能大赛基地,学生们得知袁隆平院士来校的消息后都非常激动,大家纷纷恳请袁隆平爷爷签名以作纪念。为了实现学子的愿望,袁隆平在几位农学专业学生的T恤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袁隆平院士说,这是他第一次以这种方式签名。

(图为袁隆平院士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子T恤上签名)

而另一次间接交流是在2015年12月26日,当时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袁隆平院士作为名誉理事长还专门发来贺信。

无独有偶,镇江的农业企业也曾和袁隆平院士有过合作交集。2012年,华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建立了优质栽培工作站,主要研究优质栽培模式,种植优质大米。

工作站建立后,袁隆平委派儿子每年都来公司考察指导工作。主要指导栽培技术,如何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从各个环节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升大米的品质。还指导工作站完成了几个农业课题,其中,让公司负责人童忠林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的一个课题。“由于优质水稻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不高,如何能安全的提升水稻产量。袁隆平儿子指导我们用无人机进行授粉,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效果不错。亩均增收100元。”

让童忠林难以忘记的,还有袁隆平院士给企业的亲笔题词: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描绘美丽乡村新蓝图。

(图为袁隆平院士亲笔题词)

秉持袁隆平的研究精神,如今童忠林带着企业和工作站不断围绕农业生态做文章,继续着力研究农药化肥的减量增效,生产绿色、优质稻米。2020年,公司还试研制了一款低温烘干机,依靠低温的特性,减少种子在高温烘干中的活力损失,提升烘干后的稻种品质。当年8月,公司还赠送了一台低温烘干机给袁隆平院士团队使用。

5月22日,得知袁隆平院士去逝世的消息,童忠林十分悲伤,准备前往吊唁,以表达感谢与对院士的敬仰。(全媒体记者 王鹏程 栾继业 周迎 曹源)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方超

56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今日镇江讯  5月22日下午,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来噩耗:“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为全人类的粮食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引发众人悲痛扼腕,我市各界人士也纷纷表达哀思,并追忆他人生历程与之镇江有关的点滴过往。

神交已久:他的精神激励“镇江农人”

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对袁隆平的逝世深表哀思惋惜,他说袁院士的去世是巨星陨落,是全国、全世界人民的重大损失,虽然自己和袁院士工作上没有交集,但神交已久,自己对袁院士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精神非常钦佩,大家都是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脱出来,让农业造福全人类”而努力工作的。

镇江知名农业专家沈晓昆悲痛地回忆道:“袁隆平老师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全国搞推广时,我也曾参加了杂交水稻的繁殖制种工作。1979和1980我去海南三亚茘枝沟时,袁老的基地就在附近,我曾去过好几次,一直想见见先生,当面请教,可惜还是错过了,只碰到他的学生助手。后来,我写信给袁老,先生还签赠了他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给我。袁隆平先生一直是我们这些农业科研人敬仰的榜样,有关他的传记我购读过五六种,我们非常佩服先生在杂交水稻上的不断创新,和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作出的杰出贡献。他的精神会激励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前仆后继,努力奋斗!”

(沈晓昆珍藏的签名书)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农民朋友们哽咽流泪!句容茅山镇西湖塘村年近八旬的农民曹世骏一直将袁隆平院士视为“恩人”。他说:“我亲身经历过饥荒年代,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吃不上饭。是袁隆平研发了杂交水稻,让大家吃上了白米饭,他是我们这一辈人的大恩人。”

历史渊源:他的母亲曾在镇江求学

“功不在禹下,誉益满寰中!”我市一位教育文化界人士裴伟评价说。据他了解,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曾就读于我市一所教会学校的高中,英语非常流利,袁隆平的英语就是母亲教的。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陈启文著作的《袁隆平的世界》一书中,这样介绍了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原名华国林,1902年生于扬子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江南鱼米之乡镇江……华静在镇江一所英国教会高中毕业后,一度在安徽芜湖教书。”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而这一宏愿的最初始,和他的母亲有很大关系。袁隆平曾回忆说,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他游览祭拜离汉口不远的“神农洞”,并告诉他“我们吃的粮食是土里长出来的……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袁隆平自童年起便对土地有着一种神圣的敬意,后来更在心中立下美好梦想,将来要去学习农业。袁隆平认为自己能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受母亲的影响最大!

合作交流:他的足迹踏上过镇江热土

袁隆平院士的科研足迹踏遍祖国的很多产稻区,他曾多次来过镇江,为农业发展助力鼓劲。坐落于我市句容的“农”字头高职院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公室主任王瑾回忆说:袁隆平院士与江苏农林学院有过两次交流。第一次是2012年6月19日上午,袁隆平院士来学院负责的江苏农博园考察,他看到江苏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很高兴,说“让那些年轻人来看一看,现代农业很有前途,光明得很啊!现在的农业要刮目相看了!”他还说,农业是基础,国家要大力支持农业高职院校的发展,让大家来学农。

当时,在农林学院的全国农业技能大赛基地,学生们得知袁隆平院士来校的消息后都非常激动,大家纷纷恳请袁隆平爷爷签名以作纪念。为了实现学子的愿望,袁隆平在几位农学专业学生的T恤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袁隆平院士说,这是他第一次以这种方式签名。

(图为袁隆平院士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子T恤上签名)

而另一次间接交流是在2015年12月26日,当时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袁隆平院士作为名誉理事长还专门发来贺信。

无独有偶,镇江的农业企业也曾和袁隆平院士有过合作交集。2012年,华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建立了优质栽培工作站,主要研究优质栽培模式,种植优质大米。

工作站建立后,袁隆平委派儿子每年都来公司考察指导工作。主要指导栽培技术,如何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从各个环节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升大米的品质。还指导工作站完成了几个农业课题,其中,让公司负责人童忠林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的一个课题。“由于优质水稻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不高,如何能安全的提升水稻产量。袁隆平儿子指导我们用无人机进行授粉,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效果不错。亩均增收100元。”

让童忠林难以忘记的,还有袁隆平院士给企业的亲笔题词: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描绘美丽乡村新蓝图。

(图为袁隆平院士亲笔题词)

秉持袁隆平的研究精神,如今童忠林带着企业和工作站不断围绕农业生态做文章,继续着力研究农药化肥的减量增效,生产绿色、优质稻米。2020年,公司还试研制了一款低温烘干机,依靠低温的特性,减少种子在高温烘干中的活力损失,提升烘干后的稻种品质。当年8月,公司还赠送了一台低温烘干机给袁隆平院士团队使用。

5月22日,得知袁隆平院士去逝世的消息,童忠林十分悲伤,准备前往吊唁,以表达感谢与对院士的敬仰。(全媒体记者 王鹏程 栾继业 周迎 曹源)

来源:镇江日报

编辑:方超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