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泠泉,
古称中濡泉、南泠泉等,
又名“天下第一泉”。
唐宋之时,
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
中泠泉也在长江中。
泉眼原位于长江江底,
波涛最险处,
宛如一条戏水白龙,
自池底汹涌而出,
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
甘冽醇厚,特宜煎茶,但取之不易。
苏东坡有诗云: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根据丹徒县志记载,
古人为获此泉水,
须“用油纸覆瓶,
长竿深探度至泉底,
则别用一竿撞破油纸,
使水入瓶满,然后引出。”
也有用特制带盖的铜瓶,
中午时分将船划至江心处,
用绳将铜瓶系入江底泉眼口,
迅速拉开瓶盖使泉水汲入,
方能获得真正的泉水。
用中泠泉沏茶,
相传有“盈杯之溢”之说。
贮泉水于杯中,
水虽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
水面放上一枚硬币,
不见沉底。
唐代“茶仙”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
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
稍陆羽之后
唐代名士刘伯刍品尝了
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
将水分为七等,
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等,
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自清乾隆年间,
长江镇江段开始北移,
南岸泥沙逐渐堆积,
至咸丰末年尤剧。
原本位于江中心的泉
逐步移到了长江南岸。
丹徒县志云:“咸丰以来,南岸沙淤接至山西(注:金山西)石簰,俱峙沙上不复见江。同治年初,有水涌出沙上,有人指为中泠,取而尝之,清轻香滑。”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
候补道薛书常命石工
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
同治十年五月(公元1871年),
常镇道沈秉成作记勒石,建亭。
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
在池周造石栏,
池旁筑庭榭,
并拓池40亩,
开塘种荷茭,
又筑土提,
种柳万株,
抵挡江流冲击。
王仁堪书写的
“天下第一泉”五个遒劲大字,
后镌刻在方池石壁上,
故镇江人又习惯称
“中泠泉”为“天下第一泉”。
池南建有八角亭一座,
双层立柱,直径七米,
十分宽敞,取名“鉴亭”,
即取“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
历代文人墨客
为中泠泉留下了
许多精美的诗句,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太白楼》
文天祥
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此铸文渊。
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苏东坡
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
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
我非个中人,何以默识子。
振衣忽归去,只影千山里。
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
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将至京口》
陆游
卧听金山古寺锺,三巴昨梦已成空。
船头坎坎回帆鼓,旗尾舒舒下水风。
城角危楼晴霭碧,林间双塔夕阳红。
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
照相机的发明,为中泠泉留下不少百年老照片,围观请扫码
(文 金存启 贺莺 )视频 贺莺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