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上午8点,陈广喜和老伴马金梅正在堂屋吃早饭。“爷爷,殷阿姨在吗?”中鼎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吴君问道。“小殷啊,她到地里摘菜去了……”陈广喜说。
居住在丹徒区谷阳镇湖马村二组的陈广喜今年90岁,他居住的房子是一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式小楼,除了堂屋和西侧的房间打了地坪,东侧的厨房甚至还是现在很少见的“土”地。但是,这个有点简陋的家却并没有老房子常有的破败,地上干干净净,桌椅擦得锃亮,煤气灶上的两个锅同样如此,即使是常常被忽略的卫生死角——电灯开关也是雪白的,没有油烟,没有灰尘。而墙上十余张“光荣人家”大日历则显示着老人家光荣的过往。
陈广喜、马金梅和殷梅芳
2020年,我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对象由特殊老年群体进一步扩大至80周岁以上全体老年人,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免费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居家上门服务。“助老员”就是这一惠民政策的“执行终端”。
中鼎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由春红介绍,中心有一支平均年龄52岁的助老员团队,她们以“小老照顾大老”,为服务的老人带去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慰藉。其中农村助老员又是其中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
曾经作为铁道兵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陈广喜,属于重点优抚对象。他口中的“小殷”,就是中鼎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员殷梅芳。
说话间,殷梅芳提着一篮子蔬菜进了门。今年已经63岁的殷梅芳虽然看起来瘦弱,却手脚麻利。放下菜篮子,她立即开始整理门口的花盆,修剪花枝,清扫花盆下的浮土和枯叶……
“小殷特别勤快,什么都干。”马金梅今年也已经85岁,说起殷梅芳,满脸都是笑意。她告诉记者,按照规定,殷梅芳每周来家里服务一次,每次三个小时。“我们起得早,她也来得早,三个小时一刻都不闲,做饭、刷锅洗碗、洗衣服、洗被子……”尤其让马奶奶感动的是,殷梅芳连本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农活都替他们干了,翻地、挑粪,这些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殷梅芳却从不推辞。“现在我觉得她就像我的女儿。”
吴君说,由于殷梅芳的能干、善良和对老人的无微不至,现在她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多,除了需要为10户优抚对象提供每周一次、每次3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外,还需要为50户8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每户每月一次、每次1.5小时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个别老人相对来说不好相处,要求也特别高,之前已经换过好几次助老员,最后都是殷阿姨主动‘挑了担子’。”
殷梅芳说,她是“累并快乐着”。老年人需要她,而能够为这些农村老年人做点事情,她自己觉得“还是挺开心的”,“他们里面不少人的年纪都和我父母差不多,我也把他们当成父母。他们的需要,我尽量满足。”
58岁的唐红珠也是一名助老员,她的服务对象主要在高桥镇,该镇仇小圩的低保户陈敬如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身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哮喘等多种疾病,独自生活的陈敬如说她生活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配药。“今天这种药吃完了,明天那种药没有了,我自己根本没有力气跑来跑去,脑子也转不过来,经常弄错。”陈敬如说,这个曾经让她非常烦恼的问题自从唐红珠来了就迎刃而解了,“她记得清清楚楚,安排得逸逸当当,每次都会及时把药送过来,不要我操一点心。”
在成为助老员之前,唐红珠是高桥当地一名手艺不错的裁缝。因此,在为老人们提供居家上门服务的同时,唐红珠还主动承担起了为她们缝缝补补的工作。
“我身上这条裤子,原来已经不能穿了,她帮我把裤腰拆开,两边各加了一块,你看现在穿着多合适。”陈敬如撩起上衣,指着自己身上的裤子说,一年到头,唐红珠不知道要帮她做多少缝缝补补的事情,改衣服、改裤子,换被套、枕套拉链,做套袖、围裙……“而且这些活她都是带回家晚上熬夜做,我觉得不好意思,她却总是说没什么。真是非常感谢她,也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
除了是老人们的“生活管家”,助老员还是不少孤独老人的精神慰藉。在唐红珠服务的老人中,有一名聋哑人,“每次只要唐红珠去,就会拉着她‘说’个没完。”吴君说,老人的家人平时比较忙,并不能常常陪他“聊天”,其他人也没那么多耐心听他“说话”,唐红珠就成了他的主要“交谈”对象。
“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就是要在服务中,找准老人的需求,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多几分幸福。”唐红珠说。(朱秋霞)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