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岁月|方寸卡片承载难忘记忆 镇江市民晒50年前火车票

2018-02-04 11:45 今日镇江  

随着我国铁路的不断发展,承载着我们每个人旅途记忆的火车票在一代代地变化着。现在人们可以刷身份证进站,甚至不需要纸质车票,那些四、五十年前的火车票,年轻人未必见过,也知之甚少。近日,81岁市民樊道琴晒出了他保存的旧时火车票,最早的一张距今已有51年。

数十年前的火车票他都留着

以前的火车票是个什么样?对记者的提问,樊老将他保存的大几十张火车票一一摆在桌上,其中有不少是方寸大小的小卡片,上面印着密密的黑体字,“这是过去用马粪纸做的火车票。”樊老介绍说。

记者拿起这些长方形的小卡片一一看去,上面印有如有硬座普快、价格、车次、限几日内有效、始发与终点站名称、该车票至哪一站等信息,找来找去没看见具体日期。樊老指着车票左边一排针孔说:“日期在这里,以前火车票是用机器打孔,把日期打上去的。”他保存的这些火车票中,除了后来较为常见的红色纸质车票,这些明显尺寸小得多的车票多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为主,还有几张是1977年春运时的火车票、代用票和行李票。其中,保存最早的车票,左边一排针孔经辨认,时间是1967年4月7日,距今已有51年。

之所以保存着这么多旧时的铁路票证,和樊老的工作有些关系。他曾在镇江火车站行李房工作,也做过检票时的收票员,对与铁路有关的资料他都很有兴趣。不仅留意保存火车票,他还收藏了老的火车时刻表、《上海铁道》报纸等。

难忘1977年那次全家赶春运

因为在火车站工作,对每年的春运,樊老深有体会。“每到这时就忙得不可开交。我上的是三班制,上12个小时,休24个小时,但春运期间人手不够,轮到休息的也要去帮忙。”

在他保存的这些火车票中,有两张1977年春节时从镇江到广州的火车票,还有一张同年正月返程的代用票。看着这些票据,樊老想起了那年全家赶春运去广州探亲的情景。

“我的岳父1958年到了香港独居,之后由于政策不允许,我们不能赴港探望。1977年,岳父建议我们趁春节全家到广州和他团聚,顺便在那儿玩几天。”由于工作忙一时脱不开身,樊道琴让妻子和当时才13岁的儿子、11岁的女儿正月初四先坐火车出发,他忙完了再走,初七才到达广州。一家人只在广州玩了短短三天,就得赶回镇江。回程时,他在佛山代售站买了代用票,“代用票是几个人的车票可以开在同一张票上。”这张代用票他也保留着,上面标明日期是“1977年2月26日”,并写有“全价叁人,小孩壹人”“座别硬”“全程2053公里”等字样,合计96.3元。

回程的这趟火车,樊老一家买的是硬座票,“卧铺票很贵,只能买硬座的,要坐36个小时才能到镇江。”由于时值春运,火车上满是人,“车厢门口挤满人,有时拥挤到门都不好开,那些后来想上车的,只能从窗户那爬进来。车厢里约两平方米大的厕所,也站了四五个人。”

当年坐大棚车的滋味可不好受

关于春运,还有一件让樊老难忘的往事,这就不得不说起过去铁路部门在节假日加开的运输旅客的大棚车。

“平时,大棚车用来装粮食、运输马匹和猪等,到了节假日,客流量增加,客车不够用,就腾出大棚车运送旅客,专开短途。”樊老说,坐大棚车的滋味可不好受。如夏天时,室外温度是30℃,那么车厢里的温度一般会达到35℃,“因为大棚车四周都是铁皮,太阳一晒,再加上人气,如蒸笼一般。”夏天坐大棚车热得够呛,冬天就是冷得够呛。“不过,铁路部门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每节车厢都铺上一部分草垫取暖,免得乘客挨冻。”

他介绍说,那时,坐大棚车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省钱,因为大棚车票价是普通车的二分之一;另一种是买不到慢车票,只能硬着头皮坐大棚车。

“1968年的春节,有一辆开往南京的大棚车,到达镇江站已是凌晨一点多,几个男女一下车就急着找厕所。很快大棚车又启动了,这时从站台东头的厕所跑出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边追着火车边大喊‘停车’。和我一起值班的同事小李眼明手快,一把拽住了她,问她怎么回事?原来阿姨是武进人,到南京看望坐月子的儿媳妇,由于火车上那只粪桶不知被谁打翻了,臭气熏天,她好不容易忍到镇江站下来上了趟厕所,没想到几分钟的时间火车就开走了。她急得泪水直掉,车上还有她带着的两只鸡、几斤糯米粉。”樊老回忆当时的情景,“我把情况告诉值班员老严,他当即通过铁路电话告知南京站协查。我们几个正在想方设法时,老严突然想起来仓库里有份遗失物品,是四只老母鸡,至今无人认领,不如送给阿姨作补偿。他编了个客运记录,让我把阿姨送上西区的列车。阿姨临走时不停地道谢,一场风波这才解决。”

(全媒体记者 肖方元)

编辑:金凯

60

随着我国铁路的不断发展,承载着我们每个人旅途记忆的火车票在一代代地变化着。现在人们可以刷身份证进站,甚至不需要纸质车票,那些四、五十年前的火车票,年轻人未必见过,也知之甚少。近日,81岁市民樊道琴晒出了他保存的旧时火车票,最早的一张距今已有51年。

数十年前的火车票他都留着

以前的火车票是个什么样?对记者的提问,樊老将他保存的大几十张火车票一一摆在桌上,其中有不少是方寸大小的小卡片,上面印着密密的黑体字,“这是过去用马粪纸做的火车票。”樊老介绍说。

记者拿起这些长方形的小卡片一一看去,上面印有如有硬座普快、价格、车次、限几日内有效、始发与终点站名称、该车票至哪一站等信息,找来找去没看见具体日期。樊老指着车票左边一排针孔说:“日期在这里,以前火车票是用机器打孔,把日期打上去的。”他保存的这些火车票中,除了后来较为常见的红色纸质车票,这些明显尺寸小得多的车票多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为主,还有几张是1977年春运时的火车票、代用票和行李票。其中,保存最早的车票,左边一排针孔经辨认,时间是1967年4月7日,距今已有51年。

之所以保存着这么多旧时的铁路票证,和樊老的工作有些关系。他曾在镇江火车站行李房工作,也做过检票时的收票员,对与铁路有关的资料他都很有兴趣。不仅留意保存火车票,他还收藏了老的火车时刻表、《上海铁道》报纸等。

难忘1977年那次全家赶春运

因为在火车站工作,对每年的春运,樊老深有体会。“每到这时就忙得不可开交。我上的是三班制,上12个小时,休24个小时,但春运期间人手不够,轮到休息的也要去帮忙。”

在他保存的这些火车票中,有两张1977年春节时从镇江到广州的火车票,还有一张同年正月返程的代用票。看着这些票据,樊老想起了那年全家赶春运去广州探亲的情景。

“我的岳父1958年到了香港独居,之后由于政策不允许,我们不能赴港探望。1977年,岳父建议我们趁春节全家到广州和他团聚,顺便在那儿玩几天。”由于工作忙一时脱不开身,樊道琴让妻子和当时才13岁的儿子、11岁的女儿正月初四先坐火车出发,他忙完了再走,初七才到达广州。一家人只在广州玩了短短三天,就得赶回镇江。回程时,他在佛山代售站买了代用票,“代用票是几个人的车票可以开在同一张票上。”这张代用票他也保留着,上面标明日期是“1977年2月26日”,并写有“全价叁人,小孩壹人”“座别硬”“全程2053公里”等字样,合计96.3元。

回程的这趟火车,樊老一家买的是硬座票,“卧铺票很贵,只能买硬座的,要坐36个小时才能到镇江。”由于时值春运,火车上满是人,“车厢门口挤满人,有时拥挤到门都不好开,那些后来想上车的,只能从窗户那爬进来。车厢里约两平方米大的厕所,也站了四五个人。”

当年坐大棚车的滋味可不好受

关于春运,还有一件让樊老难忘的往事,这就不得不说起过去铁路部门在节假日加开的运输旅客的大棚车。

“平时,大棚车用来装粮食、运输马匹和猪等,到了节假日,客流量增加,客车不够用,就腾出大棚车运送旅客,专开短途。”樊老说,坐大棚车的滋味可不好受。如夏天时,室外温度是30℃,那么车厢里的温度一般会达到35℃,“因为大棚车四周都是铁皮,太阳一晒,再加上人气,如蒸笼一般。”夏天坐大棚车热得够呛,冬天就是冷得够呛。“不过,铁路部门考虑到这个问题,在每节车厢都铺上一部分草垫取暖,免得乘客挨冻。”

他介绍说,那时,坐大棚车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省钱,因为大棚车票价是普通车的二分之一;另一种是买不到慢车票,只能硬着头皮坐大棚车。

“1968年的春节,有一辆开往南京的大棚车,到达镇江站已是凌晨一点多,几个男女一下车就急着找厕所。很快大棚车又启动了,这时从站台东头的厕所跑出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边追着火车边大喊‘停车’。和我一起值班的同事小李眼明手快,一把拽住了她,问她怎么回事?原来阿姨是武进人,到南京看望坐月子的儿媳妇,由于火车上那只粪桶不知被谁打翻了,臭气熏天,她好不容易忍到镇江站下来上了趟厕所,没想到几分钟的时间火车就开走了。她急得泪水直掉,车上还有她带着的两只鸡、几斤糯米粉。”樊老回忆当时的情景,“我把情况告诉值班员老严,他当即通过铁路电话告知南京站协查。我们几个正在想方设法时,老严突然想起来仓库里有份遗失物品,是四只老母鸡,至今无人认领,不如送给阿姨作补偿。他编了个客运记录,让我把阿姨送上西区的列车。阿姨临走时不停地道谢,一场风波这才解决。”

(全媒体记者 肖方元)

编辑:金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