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4月26日讯(记者 梁木) 800亩的主题花海区,一年四季更换着不同花卉,近200种鲜花在这里常开不败;华中最大的鸟语林里鸟鸣嘤嘤,和外侧横跨空中的武汉最长、最高、最宽的玻璃天桥相映成趣;飘香四溢的民俗商业街后,衔接着依托“花木兰出生地”这一文化根源打造的木兰文化博物馆。
2017年以来,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的木兰花乡景区先后获得“国家4A级景区”、“武汉最受欢迎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赞誉。
图为木兰花乡景区的花海。 图片由木兰花乡景区提供
谁能想到,滋养了这片美丽花海的土地上,曾经是一个地荒、屋破、人少的“空心村”。
杜堂村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农民依靠种地有时甚至不能维持温饱,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而随着劳动力的流失,土地的荒芜更甚从前。2015年以前,杜堂村农业种植面积不足40%,务农人口不足20%,房屋空置率超过85%。
2014年,杜堂村引来能人葛天才回乡投资,打造木兰花乡景区,规划面积约7000亩。2017年,木兰花乡景区第一期工程开业,适逢武汉市大力推行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市民下乡的“三乡工程”,越来越多的本地、外地群众参与到木兰花乡的建设中。
农家乐“花香小厨”是杜堂村首家进驻的市民下乡代表,创造性采用“共享厨房”模式,由3位在汉发展的市民一起投资运营,三家的菜色、厨师都不相同,却共享了厨房和服务员,来了哪家的订单,就由哪家的厨师掌勺。
网红“一根面”店的老板曾石权则是彻彻底底的外地人,了解到木兰花乡招商信息,了解到这里“免房租”、“有补贴”、“保底分成”等众多优惠政策,便携家带口从老家恩施来到木兰花乡,开起小店,做起生意。
图为曾石泉正在店面门口扯面,展示“一根面”技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来自隔壁李家楼村的李咏球算得上是半个本地人,以前在外面的公司上班,但寻思着不如自己做点事,于是在3年前回家,租下了一间店面,售卖酱香饼。“我们单月的营业额不到6000元的话,景区会有一个保底政策,帮我们补足6000元,一年下来至少也有8万元的收入。”李咏球说。
除了饭馆,下乡市民同样可以选择投资民宿,景区统一设计,市民出资装修,不仅可以自己住,也可以托管给村合作社外聘的专业管理团队对外租售,并享有51%的营收分红。
图为木兰花乡景区内的一间民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在当地政府支持和外界资本、人才源源不断涌入的条件下,杜堂村改头换面,焕发了新的生命。青山绿水,美丽乡村,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也因此增收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当地居民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入股、景区务工和投资创业4种方式参与景区发展。“土地根据贫瘠程度的不同,每亩给予100-400元的流转费用;老房子按照1600元每平米的价格入股合作社,年底保底分红10%;若家中有两个劳动力在景区务工,这三项加起来可以达到户均年收入6.2万元。”葛天才介绍道。
从产业崩塌到产业兴旺,贫瘠荒弃的土地盛放出美丽动人的花海,破败空置的房屋重新住进了来来往往的人;从“三乡模式”到“杜堂模式”,土地要活起来,农民的日子才会富起来。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