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镇江讯 “我们现在茶园里都是黄篮板,用物理技术防治害虫,少打杀虫剂,更安全。”“现在秸秆都拉去做有机肥了,也不用担心没办法处理,一举两得。”近年来,生态、绿色的农业技术延伸到我市农业产业的方方面面,农产品更安全,农业废弃物利用更合理,农业生产更加生态高效,正成为镇江农业的“新名片”。
化肥农药减量使用
农产品安全加分
少用农药化肥,让土壤回归生态。这是近年来农业绿色发展的“大方向”。我市在推进农药化肥减量的过程中也不遗余力,积极落实。
在丹阳市延陵镇,种粮大户眭海荣已经连续3年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来种田。让农户这么信赖的技术,有其独特的“魅力”。“用了这个技术,可以了解土壤缺少的养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肥。同时,该技术在插秧的时候,可以一边插秧、一边施肥,一次施肥的效果顶过去3次。最关键的是,大大减少了人工和肥料成本,不但能亩均减少70元的生产成本,水稻的产量也有5%-10%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其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只是我市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工作的其中之一。去年,我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210.9万亩,测土配方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15年下降13.3%和20.74%。同时,实施轮作休耕16.1万亩,建成省市级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22个、耕地质量示范区8个,绿色防控产品使用面积占比达85%以上。
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正逐步让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
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
变废为宝促增收
田间的秸秆除了能还田还能做什么?如今,这一问题有了很多答案,有的用秸秆发电,有的用秸秆生产有机肥,还有的用秸秆生产菌类,增收致富。
在句容市下蜀镇,河山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何后军在葡萄架下用秸秆套种了10亩赤松茸。“种植赤松茸管理简单,不用打农药化肥,就是秸秆的需求很大,算上人工收集和运输的成本,40多吨秸秆共计花费超1万元。虽然成本不小,但让这个季节原本没有收入的葡萄园额外产生效益,还是很好的。”何后军算了笔账,虽然销售已接近尾声,但从2月底开始一直销售至今,按照每公斤40元计算,10亩地至少赚了6万元。“有这种好事,农民当然愿意,就是再多买些秸秆,也是划算的。今年年底,我将更早种植赤松茸,争取在年前上市,卖出更好的价钱。”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去年以来,我市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落实省级秸秆综合利用资金1280万元,完成夏秋两季秸秆还田面积136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68%。同时,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治理率达100%,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72%。此外,还加快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累计建设农膜回收网点40个,建立地膜减量替代技术试验示范点5个,全市废旧农膜量回收率达86.38%,回收各类农药包装废弃物29.4吨。
生产方式生态化
绿色成更鲜明底色
绿色农业,应有更加生态化的生产方式。
去年以来,我市结合戴庄经验推广,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新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5个,累计建成30个,启动建设2个省级、10个市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
作为试点村之一,句容市宝华镇仓头村积极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采用微生物液态酶肥、复合微生物生态肥料等有机肥代替化肥,发展生态农业。“从2020年开始,我们利用这种有机肥,对1100多亩农田进行土壤改良,当年秋季水稻生产后加工出来的大米,大家都说比之前更好吃。”村党总支书记赵贤财告诉记者,通过有机肥的使用,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土壤因化肥农药使用出现的板结情况,更对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有“助力”效果。“相信,通过连续使用这种有机肥,土壤会更好,大米会更好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去年,我市还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约1万亩,新增生态化改造面积1.026万亩,建成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示范点5个,创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家。绿色农业,正成为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推动产业强市“一号战略”,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农业力量。(全媒体记者 周迎 通讯员 刘常珍)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