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镇江不倦的“孺子牛”——宋亚欣

2021-04-21 12:29

1949年4月,宋亚欣同志赴宜兴和桥区区委书记时留影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的历史长河里,有的人为了革命,轰轰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有的人鞠躬尽瘁,埋头苦干,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今年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孺子牛以“为民服务”、拓荒牛以“创新发展”、老黄牛以“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号召发扬"三牛“精神。2015年去世的镇江老革命、新四军老战士宋亚欣就是这样做的,是人们公认的不倦的“孺子牛”。

宋亚欣,1925年9月1日,出生在江苏武进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39年秋参加乡抗日儿童团并任团长,为党的地下组织传送情报,并破坏敌人的电话和交通线路。1941年火线入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宋亚欣在回忆文章中曾说,那个年代他们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参加革命的。入党,首先要过生死关,党员就是要以身作则,给群众做表率。

解放战争年代,苏南新四军部队和党政机关北撤,宋亚欣被留在原地坚持斗争,历任句容县武工队党支部书记兼指导员,宜、溧、广区工委书记和武工队负责人。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先后两次受伤,一次是脚后跟被打掉一块肉,一次是子弹从大腿正面穿过,都是老百姓拼了命把他救下来的。两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他从未退缩,仍无怨无悔地继续在敌后坚持斗争,直到1949年4月苏南全境获得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苏南区党委和江苏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检查处副处长、处长,常州市委组织部长,丹阳县委书记,武进县委书记,镇江地委副书记,江苏工学院(现江苏大学)党委书记并一度兼院长。在丹阳、武进、溧阳等县工作时,他经常下到农村调查研究,与群众同吃、同睡、同劳动,哪里有需要,他就会出现在哪里。在丹阳人民心中,宋亚欣是好干部,好领导。在他离休后,仍时常有丹阳、句容、宜兴等地基层干部、党员、烈属、群众来镇江看望他。

1985年9月,宋亚欣从江苏工学院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时,市委组织部有意安排他到市人大担任领导。他却主动要求组织将其安排到镇江市党史部门工作。省市委接受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中共镇江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耐得住寂寞,也耐得住清贫,一心扑在党史资料的抢救和编研工作上。在他的主持下,先后编辑出版了《苏南抗日斗争史稿》《镇江解放纪事》《镇江革命史料选》等一批党史书籍。另外,他还组织编写和拍摄了以陈毅和粟裕领导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为题材的9集电视连续剧《江南风云》,播出后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宋亚欣(左3)陪同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陈光(左2)和镇江地委书记李楚(左4)在丹阳视察工作

1990年宋老离休后,接受市委聘用,担任镇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全身心投入到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关心下一代事业中。他虽进入古稀之年,仍自加压力,雄心不减。1993年8月1日,在人力、财力、经验“三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创办了全省第一份以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报纸——《关心下一代周报》。该报创办10年,发行百万份,资助了近7万名贫困生。在发行初期,为扩大报纸影响,他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苏南、苏北“南征北伐”地宣传。在连轴“北伐”后,由于过度劳累,宋亚欣在返回镇江后就病倒,休克昏迷,在医院住了20多天。同事、家人都劝他年纪大了,不要这么拼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宋亚欣却说,他的命很大,是因为老百姓保了他的命,他必须用他一辈子的努力来回报他们,回报党和政府。

1994年3月30日,宋亚欣(右)出席镇江市烈士陵园“红领巾广场”命名仪式并讲话

宋亚欣不仅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上勇挑重担,还担任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市残联等十几个机构和团体的名誉职务,虚职实做,甚至做了大量岗位职责以外的事情,如策划、设计、集资翻修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带头捐款筹建镇江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等革命历史纪念设施的建设,让后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宋亚欣(左)为“新四军纪念林”揭碑

“一切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宋老都有。他认为干事业永远只有青春,没有晚年。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也干到老。”在新四军镇江研究会办公室,跟宋亚欣共事30年、今年已85岁的莫仲钧谈起宋老十分感慨。他说,宋老自律甚严,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力求先做到。他不怕群众找他,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尤其对面临失学的贫困学生,他都自筹资金或自掏腰包,结对资助贫困学生、孤儿直到大学毕业。对住宿有困难的学生,甚至腾出自家房间让学生住。2015年去世前,他还在为43万字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史》的公开出版和组织编印会刊《新四军和茅山抗日根据地质量与研究》忙碌着。2017年《新四军挺进纵队史》正式出版,填补了新四军的来源是由地方武装改造改编成为主力的一个空白。

在运河路52号老小区里,记者见到了宋亚欣的儿子宋丹平。宋丹平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从医药公司保卫科退休,每月退休工资3千多。他居住的房子小且简陋,但很整洁。他告诉记者:“父亲对我们的要求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一生廉洁自律,帮助过许多人,唯独从不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谋取私利。他不允许家里人从政经商,我从部队退伍后,通过招工进了医药公司当技术员,父亲说当个技术工人好,好好干。”他对家人和自己都非常“吝啬”,一件白背心洗成蚊帐一样都是小筛子眼,他都舍不得扔。后来宋丹平在帮他洗澡的时候,故意把破洞搞大,他才无可奈何地说,可惜了,可惜了!可他给一些军烈属、救过他的老乡、资助的贫困学生、孤儿等寄钱,少则几百,多则一两千,从未间断。“父亲去世前,握着我的手说:‘丹平呀,当我的儿子委屈你了。’”说到这,宋丹平停顿了一下,转头望向窗外,深吸一口气,眼里有泪花闪过。

宋亚欣的孙女宋燕敏现在江苏大学出版社工作,一本记载她爷爷生平的书——《不倦的孺子牛》就是她做通爷爷思想工作后,策划出版的。她告诉记者,爷爷一生勤俭节约,他房子是出了名的“寒窑”,窗帘是十几块手帕缝制成的,墙壁仅用涂料粉刷了一下,管线都裸露在外面,但爷爷从来不在乎。他一生都在坚守并践行着:理想永存、思想常新、严于律己、有所作为。“爷爷教育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利不谋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也会教育我的下一代,要成为爷爷那样的人。”(全媒体记者 贺莺)

编辑:陈路

48

1949年4月,宋亚欣同志赴宜兴和桥区区委书记时留影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的历史长河里,有的人为了革命,轰轰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有的人鞠躬尽瘁,埋头苦干,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在今年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孺子牛以“为民服务”、拓荒牛以“创新发展”、老黄牛以“艰苦奋斗”的深刻内涵,号召发扬"三牛“精神。2015年去世的镇江老革命、新四军老战士宋亚欣就是这样做的,是人们公认的不倦的“孺子牛”。

宋亚欣,1925年9月1日,出生在江苏武进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39年秋参加乡抗日儿童团并任团长,为党的地下组织传送情报,并破坏敌人的电话和交通线路。1941年火线入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宋亚欣在回忆文章中曾说,那个年代他们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参加革命的。入党,首先要过生死关,党员就是要以身作则,给群众做表率。

解放战争年代,苏南新四军部队和党政机关北撤,宋亚欣被留在原地坚持斗争,历任句容县武工队党支部书记兼指导员,宜、溧、广区工委书记和武工队负责人。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先后两次受伤,一次是脚后跟被打掉一块肉,一次是子弹从大腿正面穿过,都是老百姓拼了命把他救下来的。两次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他从未退缩,仍无怨无悔地继续在敌后坚持斗争,直到1949年4月苏南全境获得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过苏南区党委和江苏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检查处副处长、处长,常州市委组织部长,丹阳县委书记,武进县委书记,镇江地委副书记,江苏工学院(现江苏大学)党委书记并一度兼院长。在丹阳、武进、溧阳等县工作时,他经常下到农村调查研究,与群众同吃、同睡、同劳动,哪里有需要,他就会出现在哪里。在丹阳人民心中,宋亚欣是好干部,好领导。在他离休后,仍时常有丹阳、句容、宜兴等地基层干部、党员、烈属、群众来镇江看望他。

1985年9月,宋亚欣从江苏工学院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时,市委组织部有意安排他到市人大担任领导。他却主动要求组织将其安排到镇江市党史部门工作。省市委接受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中共镇江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耐得住寂寞,也耐得住清贫,一心扑在党史资料的抢救和编研工作上。在他的主持下,先后编辑出版了《苏南抗日斗争史稿》《镇江解放纪事》《镇江革命史料选》等一批党史书籍。另外,他还组织编写和拍摄了以陈毅和粟裕领导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为题材的9集电视连续剧《江南风云》,播出后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宋亚欣(左3)陪同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陈光(左2)和镇江地委书记李楚(左4)在丹阳视察工作

1990年宋老离休后,接受市委聘用,担任镇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全身心投入到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关心下一代事业中。他虽进入古稀之年,仍自加压力,雄心不减。1993年8月1日,在人力、财力、经验“三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创办了全省第一份以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报纸——《关心下一代周报》。该报创办10年,发行百万份,资助了近7万名贫困生。在发行初期,为扩大报纸影响,他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苏南、苏北“南征北伐”地宣传。在连轴“北伐”后,由于过度劳累,宋亚欣在返回镇江后就病倒,休克昏迷,在医院住了20多天。同事、家人都劝他年纪大了,不要这么拼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宋亚欣却说,他的命很大,是因为老百姓保了他的命,他必须用他一辈子的努力来回报他们,回报党和政府。

1994年3月30日,宋亚欣(右)出席镇江市烈士陵园“红领巾广场”命名仪式并讲话

宋亚欣不仅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上勇挑重担,还担任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市残联等十几个机构和团体的名誉职务,虚职实做,甚至做了大量岗位职责以外的事情,如策划、设计、集资翻修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带头捐款筹建镇江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等革命历史纪念设施的建设,让后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宋亚欣(左)为“新四军纪念林”揭碑

“一切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宋老都有。他认为干事业永远只有青春,没有晚年。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也干到老。”在新四军镇江研究会办公室,跟宋亚欣共事30年、今年已85岁的莫仲钧谈起宋老十分感慨。他说,宋老自律甚严,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力求先做到。他不怕群众找他,无论在哪个岗位,他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尤其对面临失学的贫困学生,他都自筹资金或自掏腰包,结对资助贫困学生、孤儿直到大学毕业。对住宿有困难的学生,甚至腾出自家房间让学生住。2015年去世前,他还在为43万字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史》的公开出版和组织编印会刊《新四军和茅山抗日根据地质量与研究》忙碌着。2017年《新四军挺进纵队史》正式出版,填补了新四军的来源是由地方武装改造改编成为主力的一个空白。

在运河路52号老小区里,记者见到了宋亚欣的儿子宋丹平。宋丹平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从医药公司保卫科退休,每月退休工资3千多。他居住的房子小且简陋,但很整洁。他告诉记者:“父亲对我们的要求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一生廉洁自律,帮助过许多人,唯独从不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谋取私利。他不允许家里人从政经商,我从部队退伍后,通过招工进了医药公司当技术员,父亲说当个技术工人好,好好干。”他对家人和自己都非常“吝啬”,一件白背心洗成蚊帐一样都是小筛子眼,他都舍不得扔。后来宋丹平在帮他洗澡的时候,故意把破洞搞大,他才无可奈何地说,可惜了,可惜了!可他给一些军烈属、救过他的老乡、资助的贫困学生、孤儿等寄钱,少则几百,多则一两千,从未间断。“父亲去世前,握着我的手说:‘丹平呀,当我的儿子委屈你了。’”说到这,宋丹平停顿了一下,转头望向窗外,深吸一口气,眼里有泪花闪过。

宋亚欣的孙女宋燕敏现在江苏大学出版社工作,一本记载她爷爷生平的书——《不倦的孺子牛》就是她做通爷爷思想工作后,策划出版的。她告诉记者,爷爷一生勤俭节约,他房子是出了名的“寒窑”,窗帘是十几块手帕缝制成的,墙壁仅用涂料粉刷了一下,管线都裸露在外面,但爷爷从来不在乎。他一生都在坚守并践行着:理想永存、思想常新、严于律己、有所作为。“爷爷教育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谋利不谋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也会教育我的下一代,要成为爷爷那样的人。”(全媒体记者 贺莺)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