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日报网评: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03-12 16:45 中国日报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

依托“中国之制”,巩固脱贫成果、讲好脱贫故事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源于“中国之制”,即贫困问题的系统解决与综合治理,短期纾困与长效赋能、政策兜底与内生脱贫的统一,普惠支持与精准施治的均衡。这背后的逻辑,是政府发挥战略先导作用与市场对发展脱贫起决定作用的耦合,是中央统领、对口支援与地方能动的联动集成,是从扶贫到脱贫的内生化施策赋能。

在新发展阶段,应基于贫困性质新变化,继续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贫困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贫困治理的战略重心应从物质基建、要素输入驱动的超常规脱贫,转向科技基建、制度供给主导的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

一要坚持精准扶贫“制度刚性”,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形成中央督查与群众监督治理合力,补齐脱贫质量短板,提升边缘贫困村户发展能力。

二要强化综合减贫“制度韧性”,完善返贫风险监测预警与长效防治机制,精准追踪、有效管控因疫因灾返贫、因产业失败而返贫等风险,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要激发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制度活力,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转型升级,构建2020之后相对贫困治理体制机制。

最后,要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展现中国之制影响力,提升中国在全球减贫中的领导力与话语权。

做好“制度转型”,推进脱贫成果拓展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政府层面,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特别是在经济、民族、宗教因素交织的“三区三州”乡村,应借助脱贫奔康与乡村振兴的历史契机,使党建与法治建设结合,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内生化。而在党建与三农发展疏离的发展落后乡村,将党建考核与三农发展成效全面挂钩,则能发挥党组织在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此外,还应该将乡村振兴帮扶分包的基准单位由村调整为乡镇,实行“小核心+大网络”组团式帮扶,平衡帮扶资源配置。

产业层面,要突出城乡融合形成的市场规模优势,精准补齐乡村产业链短板,激发企业家精神,培育农企共享、城乡链接的乡村产业体系。经营规模化与企业家涌现是乡村产业成长的主导力量,可通过外引内育,培植产业链龙头企业,打破“经营规模小——资源聚合弱——产业贫瘠”的恶性循环,从而推动“精准扶贫”向“精准育业”转变。对于打通城乡产业链与供应链,可通过精准招商,推动城镇工商资本下乡、本籍企业家及专业人才回乡投资创业,建成有规模优势的集体企业以带动产业链成长,进而培育本土经营者与技术骨干,实现集体企业经营接续和市场化转型。最后,优化农户与企业契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坚守农户权益不受损的底线。

农户层面,要强化小额信贷直达农户“货币资本池”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用金融工具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笔者近期在一些脱贫乡村开展村户调研时发现,农户得到的小额信贷资金中,约有30%的贷款存在非生产性占用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下一步应重点优化信贷申请和发放标准,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让信贷资金精准直达有经营意愿和技术能力的脱贫农户。调研还发现,有13%的农户“未听说或不了解扶贫小额信贷”,54%的农户反映“不需要小额信贷”。对此,除应改进小额信贷宣传外,更应优化产业配套和营商环境,激励有经营潜力的农户投身产业经营,用准用活小额信贷,助力农户融入乡村产业振。

(文章作者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作者: 贺立龙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阿奎

5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

依托“中国之制”,巩固脱贫成果、讲好脱贫故事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源于“中国之制”,即贫困问题的系统解决与综合治理,短期纾困与长效赋能、政策兜底与内生脱贫的统一,普惠支持与精准施治的均衡。这背后的逻辑,是政府发挥战略先导作用与市场对发展脱贫起决定作用的耦合,是中央统领、对口支援与地方能动的联动集成,是从扶贫到脱贫的内生化施策赋能。

在新发展阶段,应基于贫困性质新变化,继续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贫困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贫困治理的战略重心应从物质基建、要素输入驱动的超常规脱贫,转向科技基建、制度供给主导的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

一要坚持精准扶贫“制度刚性”,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形成中央督查与群众监督治理合力,补齐脱贫质量短板,提升边缘贫困村户发展能力。

二要强化综合减贫“制度韧性”,完善返贫风险监测预警与长效防治机制,精准追踪、有效管控因疫因灾返贫、因产业失败而返贫等风险,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要激发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制度活力,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转型升级,构建2020之后相对贫困治理体制机制。

最后,要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展现中国之制影响力,提升中国在全球减贫中的领导力与话语权。

做好“制度转型”,推进脱贫成果拓展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政府层面,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特别是在经济、民族、宗教因素交织的“三区三州”乡村,应借助脱贫奔康与乡村振兴的历史契机,使党建与法治建设结合,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内生化。而在党建与三农发展疏离的发展落后乡村,将党建考核与三农发展成效全面挂钩,则能发挥党组织在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此外,还应该将乡村振兴帮扶分包的基准单位由村调整为乡镇,实行“小核心+大网络”组团式帮扶,平衡帮扶资源配置。

产业层面,要突出城乡融合形成的市场规模优势,精准补齐乡村产业链短板,激发企业家精神,培育农企共享、城乡链接的乡村产业体系。经营规模化与企业家涌现是乡村产业成长的主导力量,可通过外引内育,培植产业链龙头企业,打破“经营规模小——资源聚合弱——产业贫瘠”的恶性循环,从而推动“精准扶贫”向“精准育业”转变。对于打通城乡产业链与供应链,可通过精准招商,推动城镇工商资本下乡、本籍企业家及专业人才回乡投资创业,建成有规模优势的集体企业以带动产业链成长,进而培育本土经营者与技术骨干,实现集体企业经营接续和市场化转型。最后,优化农户与企业契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坚守农户权益不受损的底线。

农户层面,要强化小额信贷直达农户“货币资本池”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用金融工具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笔者近期在一些脱贫乡村开展村户调研时发现,农户得到的小额信贷资金中,约有30%的贷款存在非生产性占用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下一步应重点优化信贷申请和发放标准,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让信贷资金精准直达有经营意愿和技术能力的脱贫农户。调研还发现,有13%的农户“未听说或不了解扶贫小额信贷”,54%的农户反映“不需要小额信贷”。对此,除应改进小额信贷宣传外,更应优化产业配套和营商环境,激励有经营潜力的农户投身产业经营,用准用活小额信贷,助力农户融入乡村产业振。

(文章作者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作者: 贺立龙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