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这个地方,习近平一直高度关注

2021-03-08 08:43 新华网  

新华网 金佳绪

【学习进行时】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对于青海的发展,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许多话题反复提及。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回顾梳理。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

对于青海的发展,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青海的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民族团结,这几个话题习近平反复提及,凝聚着他对青海发展的关心和关怀。

谈生态保护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打开中国地图,中国最大的盐湖在青海,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大河也都发源于青海。青海既是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屏障,在生态保护上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特殊作用。

对于青海的生态保护,尤其是三江源保护等重要课题,习近平一直高度关注。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5年前,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重点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于青海的重要意义。他要求,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习近平用“眼睛”“生命”为喻,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此次会议5个月后,习近平来到青海考察,进一步看落实、提要求。

“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习近平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对于如何保护好当地生态,习近平提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要求——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要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态文明建设对青海、对中国,甚至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2019年8月,习近平在给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谈扶贫开发

——“找对‘穷根’,明确靶向”

巍巍昆仑山,茫茫三江源。青海集高原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贫困覆盖面广、贫困发生率高、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对于青海走好“脱贫之路”,习近平一直十分关心。

“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围绕扭住精准、更加注重教育脱贫、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等问题给青海打赢脱贫攻坚战定策支招。

在青海实地考察时,习近平就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进一步部署,“擂鼓”发令、排兵布阵。

——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

——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要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做到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

——要通过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实现脱贫,还要有巩固脱贫的后续计划、措施、保障。要深入抓好玉树地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让当地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

上下同欲者胜。2020年4月,青海省实现了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谈民族团结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生活着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群众。

“我们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亲相爱、共同团结进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习近平谋划青海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5年前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资金要向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深化创建活动,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青海考察调研时,习近平对民族、宗教工作作出具体指导。

他强调,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进,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

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既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对民族团结的关注,是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所在,也是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所依。

来源:新华网

编辑:阿奎

39

新华网 金佳绪

【学习进行时】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对于青海的发展,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许多话题反复提及。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回顾梳理。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

对于青海的发展,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青海的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民族团结,这几个话题习近平反复提及,凝聚着他对青海发展的关心和关怀。

谈生态保护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打开中国地图,中国最大的盐湖在青海,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大河也都发源于青海。青海既是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屏障,在生态保护上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特殊作用。

对于青海的生态保护,尤其是三江源保护等重要课题,习近平一直高度关注。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5年前,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重点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于青海的重要意义。他要求,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习近平用“眼睛”“生命”为喻,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此次会议5个月后,习近平来到青海考察,进一步看落实、提要求。

“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习近平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对于如何保护好当地生态,习近平提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要求——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要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态文明建设对青海、对中国,甚至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2019年8月,习近平在给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谈扶贫开发

——“找对‘穷根’,明确靶向”

巍巍昆仑山,茫茫三江源。青海集高原地区、西部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贫困覆盖面广、贫困发生率高、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对于青海走好“脱贫之路”,习近平一直十分关心。

“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围绕扭住精准、更加注重教育脱贫、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等问题给青海打赢脱贫攻坚战定策支招。

在青海实地考察时,习近平就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进一步部署,“擂鼓”发令、排兵布阵。

——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要制定正确的资源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开发利用。

——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要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做到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

——要通过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实现脱贫,还要有巩固脱贫的后续计划、措施、保障。要深入抓好玉树地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让当地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

上下同欲者胜。2020年4月,青海省实现了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谈民族团结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青海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生活着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群众。

“我们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亲相爱、共同团结进步。”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习近平谋划青海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5年前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资金要向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深化创建活动,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青海考察调研时,习近平对民族、宗教工作作出具体指导。

他强调,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进,共同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

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既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习近平对民族团结的关注,是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所在,也是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所依。

来源:新华网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