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阳光明媚,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这充满希望的日子里,出来消费的市民也逐渐增多。记者走访发现,口罩成了镇江市民出行的“标配”。
注意个人卫生、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筷公勺……这些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推广普及的防疫做法、养成的健康习惯,已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镇江人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口罩成为市民出行的“标配”
3月3日八时许,家住朴园的林大爷戴上口罩出门去买菜。他家距离红星菜市场不到1公里,和往常一样,他决定走过去顺便散散步,锻炼下身体。
一路走下来,林大爷告诉记者,路上的行人有近一半的人戴着口罩。红星菜市场门口有保安不时提醒市民,进入菜市场需要戴口罩。但是,绝大多数市民还是能主动戴口罩进去的。
在林大爷看来,戴口罩已成为镇江人新的文明行为习惯,虽然疫情已经平稳,大家还是保持了疫情期间的卫生要求。“出门还是要戴口罩的,这也是在保护自己。”
当日上午10时许,在苏宁广场,虽然没有工作人员提醒戴口罩,但是,记者从苏宁广场-1楼到6楼走访发现,8成多市民做到自觉戴口罩。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部分商场超市、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发现绝大多数市民能做到主动戴口罩。
采访中,市民纷纷表示,戴口罩不仅是个人防护的需要,也是对他人的保护和尊重。出门佩戴口罩就是每个人对防疫最直接最实际的支持。
“讲究人”越来越多
市民葛先生家住在万科润园,每天需要坐将近1小时的公交车去大市口附近的公司上班。
现在每天上下班路上,他都会戴上口罩,到了公司第一时间洗手、消毒,回家也是这样。葛先生自嘲,现在他可是越活越“精致”了,免洗洗手液、消毒湿巾已成为他手提包中的标配。
“以前没有特别注意卫生习惯,现在不一样了。”葛先生告诉记者,这些习惯是在疫情后才养成的,通过这次疫情,他发现许多日常习惯是不卫生的。“为了家人的健康,勤洗手、勤通风、出门戴口罩这些卫生习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与葛先生类似的“讲究人”有很多,突发的疫情让人们对健康更为关注,对自身的防护也更加重视。
科学表明,1平方厘米的手掌,竟能聚集3500~4500个细菌,每个指甲缝内会有4.5~5万个细菌。勤洗手看似简单,但却是预防感冒和流感病毒侵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正确的洗手方式
洗手先淋湿双手,取适量洗手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
提倡公筷公勺
商务部2021年1月5日发布《餐饮服务单位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指出餐饮服务单位应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或“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务,提倡就餐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在去年镇江市餐饮、烹饪协会制定了《在全行业推行公勺公筷实施意见》。制定出一个行业标准:每道菜旁,配备一把“公勺”,顾客使用时,应使用“公勺”取菜。每桌摆台时在主位和副主位配备一副长度、颜色均不同于普通用餐筷子的“公筷”,避免混淆。
同时,镇江市餐饮协会会长吴荣生提醒,市民朋友们去饭店用餐时,需要做好自我防护,须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注意保持距离。(全媒体记者 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