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决胜脱贫攻坚 踏出“镇江路径”

2021-03-03 06:14 京江晚报  

今日镇江讯 镇江地处江南鱼米之乡,但在农村也有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稳定的生活,是党和政府孜孜以求的夙愿。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镇江市同时还有1名个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1个集体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这些个人和集体不仅是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杰出代表和先进典型,更是我市此项工作成果的反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2013年全市开展“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2016年组织开展“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8年来,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不断确定新目标、压实新任务、制定新政策,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关接着一关闯,走出了“镇江路径”。

系统思维 全面压实各方责任

戴庄村积极探索推进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互融共建,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探索出了以“村社协同、党建富民”模式为主要内容、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为主要特色的“戴庄经验”。2003年,村集体资产负债近100万元,入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多元;到去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3.4万元,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79.4万元。

在赵亚夫系统设计和组织推动下,戴庄村改变了贫困落后走向富裕面貌,成为脱贫攻坚的典型和样板。如果说,活跃在广阔农村的“亚夫团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一支生力军,那么,各级党委、政府则是“领导团队”并构建组织体系,形成运作机制,系统抓落实、抓推进。

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要求,8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专门成立了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我市将脱贫攻坚列入对各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制定了《镇江市脱贫攻坚“一票否决”事项》,进一步压实了各市、区的主体责任。出台《镇江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责任清单》,204个经济薄弱村全部派驻第一书记,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全部由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共明确第一书记204人、帮扶责任人4835人,做到了一户不少、一个不落。

与此同时,在常态监管中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据市扶贫办副主任刘明传介绍,我市连续三年开展了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对全市204个已脱贫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回头看”,邀请第三方事务所对全市新一轮扶贫项目开展抽查。借助“阳光扶贫”监管平台,强化精准管理,实现了远程在线监督。

“造血”帮扶 提升脱贫内生动力

一没劳力、二没资金,农村家庭常常因此落下“穷根”,句容天王镇南庄村一张姓农户即是。他自己身材瘦小常年多病,家里还有其他病人,田种不好也没有农资本钱。村办合作社对他家施以援手,合作社农机服务队提供劳动力,合作社统一购种到农产品出售后再结算,他家通过种植有机蔬菜、有机水稻等后来又扶持养羊,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家中翻盖了新房。

这只是我市农村贫困人口通过“造血”拔穷根改变命运的一例。“造血”功能的构建,依托一系列好的政策和措施。8年来,我市制定和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市级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2.6亿元,各市、区按1:1的比例进行了配套,全部用于扶贫项目建设。落实“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全市共建设扶贫项目665个,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

我市高度关注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政策要求,精准识别劳动年龄段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制定“一人一策”精准就业援助方案,实施跟踪帮扶、动态管理。“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97万人,特别是茅山老区通过就业帮扶,2056人实现就业,67人实现自主创业。

民生政策同步织网兜底。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各项任务,并针对重点人群建立并落实长效保障机制。近年来,全市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幅在8%以上,2020年城乡低保标准已经达到了790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1030元/人/月。

探索创新 组织打好关键战役

持续推进、不断提标、抓铁有痕,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木桶理论”,攻克薄弱点、狠抓关键点,聚焦重点环节攻坚。

我市出台《关于加快茅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将茅山老区振兴发展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每年安排1000万元振兴发展茅山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市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优先向茅山老区倾斜。市四套班子28位领导率市直111个部门、单位,组成28个市直挂钩帮扶团队对全市101个茅山老区经济薄弱村进行挂钩帮扶,并从市级机关选派28名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

住房安全方面,按照2019年基本完成、2020年查漏补缺的要求,累计改造危房484户,确保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基本医疗方面,全市建档立卡对象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资助。义务教育方面,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学龄阶段的学生全部享受免费教育, “十三五”以来全市未发现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辍学。

相关部门按季度动态监测“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落实民政兜底帮扶保障,进一步防止返贫、新致贫。全市共摸排“两类人”425户911人,目前已全部录入国扶办系统。针对“两类人”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并纳入帮扶对象。全市已落实低保兜底保障和特困生活补助106户283人。

据市扶贫办副处长刘惠娟介绍,我市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积极探索新机制,鼓励各地出台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文件,鼓励“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和有益尝试。如在全省首创消费扶贫新模式,大力开展村企联建行动,积极探索新机制。全市“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开展以来,共对接企村联建项目465个,参与联建企业452个,涉及8大类型,计划总投资107.47亿元,企村联建覆盖率67.7%,其中204个经济薄弱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镇江将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向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次出发,不懈努力让梦想变为现实。(全媒体记者干光磊 翟进)摄影 石小刚 辛一

编辑:邓宇

57

今日镇江讯 镇江地处江南鱼米之乡,但在农村也有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稳定的生活,是党和政府孜孜以求的夙愿。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镇江市同时还有1名个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1个集体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这些个人和集体不仅是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杰出代表和先进典型,更是我市此项工作成果的反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2013年全市开展“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2016年组织开展“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8年来,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不断确定新目标、压实新任务、制定新政策,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关接着一关闯,走出了“镇江路径”。

系统思维 全面压实各方责任

戴庄村积极探索推进党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互融共建,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探索出了以“村社协同、党建富民”模式为主要内容、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为主要特色的“戴庄经验”。2003年,村集体资产负债近100万元,入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多元;到去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3.4万元,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79.4万元。

在赵亚夫系统设计和组织推动下,戴庄村改变了贫困落后走向富裕面貌,成为脱贫攻坚的典型和样板。如果说,活跃在广阔农村的“亚夫团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一支生力军,那么,各级党委、政府则是“领导团队”并构建组织体系,形成运作机制,系统抓落实、抓推进。

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要求,8年来,我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专门成立了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我市将脱贫攻坚列入对各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制定了《镇江市脱贫攻坚“一票否决”事项》,进一步压实了各市、区的主体责任。出台《镇江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责任清单》,204个经济薄弱村全部派驻第一书记,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全部由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共明确第一书记204人、帮扶责任人4835人,做到了一户不少、一个不落。

与此同时,在常态监管中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据市扶贫办副主任刘明传介绍,我市连续三年开展了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对全市204个已脱贫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回头看”,邀请第三方事务所对全市新一轮扶贫项目开展抽查。借助“阳光扶贫”监管平台,强化精准管理,实现了远程在线监督。

“造血”帮扶 提升脱贫内生动力

一没劳力、二没资金,农村家庭常常因此落下“穷根”,句容天王镇南庄村一张姓农户即是。他自己身材瘦小常年多病,家里还有其他病人,田种不好也没有农资本钱。村办合作社对他家施以援手,合作社农机服务队提供劳动力,合作社统一购种到农产品出售后再结算,他家通过种植有机蔬菜、有机水稻等后来又扶持养羊,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家中翻盖了新房。

这只是我市农村贫困人口通过“造血”拔穷根改变命运的一例。“造血”功能的构建,依托一系列好的政策和措施。8年来,我市制定和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市级财政安排扶贫专项资金2.6亿元,各市、区按1:1的比例进行了配套,全部用于扶贫项目建设。落实“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思路,全市共建设扶贫项目665个,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

我市高度关注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政策要求,精准识别劳动年龄段有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制定“一人一策”精准就业援助方案,实施跟踪帮扶、动态管理。“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97万人,特别是茅山老区通过就业帮扶,2056人实现就业,67人实现自主创业。

民生政策同步织网兜底。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各项任务,并针对重点人群建立并落实长效保障机制。近年来,全市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幅在8%以上,2020年城乡低保标准已经达到了790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1030元/人/月。

探索创新 组织打好关键战役

持续推进、不断提标、抓铁有痕,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木桶理论”,攻克薄弱点、狠抓关键点,聚焦重点环节攻坚。

我市出台《关于加快茅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将茅山老区振兴发展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每年安排1000万元振兴发展茅山革命老区专项资金,市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优先向茅山老区倾斜。市四套班子28位领导率市直111个部门、单位,组成28个市直挂钩帮扶团队对全市101个茅山老区经济薄弱村进行挂钩帮扶,并从市级机关选派28名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

住房安全方面,按照2019年基本完成、2020年查漏补缺的要求,累计改造危房484户,确保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基本医疗方面,全市建档立卡对象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资助。义务教育方面,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学龄阶段的学生全部享受免费教育, “十三五”以来全市未发现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辍学。

相关部门按季度动态监测“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落实民政兜底帮扶保障,进一步防止返贫、新致贫。全市共摸排“两类人”425户911人,目前已全部录入国扶办系统。针对“两类人”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并纳入帮扶对象。全市已落实低保兜底保障和特困生活补助106户283人。

据市扶贫办副处长刘惠娟介绍,我市在脱贫攻坚行动中积极探索新机制,鼓励各地出台脱贫攻坚长效机制文件,鼓励“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和有益尝试。如在全省首创消费扶贫新模式,大力开展村企联建行动,积极探索新机制。全市“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开展以来,共对接企村联建项目465个,参与联建企业452个,涉及8大类型,计划总投资107.47亿元,企村联建覆盖率67.7%,其中204个经济薄弱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镇江将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向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次出发,不懈努力让梦想变为现实。(全媒体记者干光磊 翟进)摄影 石小刚 辛一

编辑:邓宇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