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意外!一场大雨,把清末状元“淋”成实业家

2021-02-17 08:33

清光绪十五年(1889),江南才子,35岁的张謇进京赶考,这一下牵动了京城众多名流大家的心,他们“组团”全程关注张謇的考试情况。

经查登记册,张謇的卷子正是熙麟初阅的,还把做了记号的“弥封”卷子送给潘祖荫。不知潘主考官当时在想啥干啥,在卷子上批个“不通”,就这样被直接判了“死刑”。潘祖荫打掉的牙齿往肚里吞,张謇也只好自认倒霉。

未曾及第的张謇并没有气馁,光绪十七年(1891),张謇第二次参加礼部会试,这回欣赏他的主考官是翁同龢,常熟人,同治和光绪两帝之师。

谁曾想,翁同龢在第二次会试时,又阴差阳错把陶世凤的卷子错当作张謇的,张謇又未中。翁同龢对张謇落第极表惋惜:“窃为国家惜,非为诸君惜也!”

张謇4岁认字,5岁背诵《千字文》就能一字无误。因“冷籍”(指祖上三代无人功名),无法参加科考。为此,15岁时他曾冒名顶替邻县如皋张大户的儿子报名,获得学籍。第二年,考中了秀才。16岁到27岁之间,张謇先后5次参加乡试,都未中举,却被张大户要挟,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告上了公堂。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幸而张謇的老师们为他四处斡旋。直到20岁时,此案告终,礼部同意张謇重填履历,撤销控案,恢复通州原籍。

科考无望,张謇便到地方大员那里担任幕僚。凭借才华,张謇虏获“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以及他们的政治对手、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在他们争相礼聘,邀其入幕时,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 。于是,张謇决定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光绪十八年(1892)礼部会试举行,翁同龢再次担任主考官,也动起了小心思。

原来,那天张謇根本就没注意翁同龢说的话,真以为人家翁大人是跟他议论时局。不过跟他一起去的刘可毅却默默记下,将“统筹全局”四字嵌入八股文的破题之中。

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为了张謇能拿状元,翁大人真是够拼的!

不过,中状元的这一天,张謇的日记中没有兴奋之情。当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廷深陷危机,一个有责任心的状元,很难不感到压力。甲午之耻也令张謇深感仕途之无聊,他在笔记中写道:"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张謇中了状元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3年。

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向朝廷请示,委派张謇、陆润庠和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和镇江兴办企业。三人中,只有张謇,认真地办企业,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1898年张謇回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慈禧罢官,“开缺回籍”。他目睹了官场的险恶,半月之后,张謇也借故请假南归,投入商界。

关于他为什么辞职,还有这样一个说法:

那天,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玩累了,起驾回宫,文武百官都得跪在门口迎驾,刚进翰林院的张謇也在其中。这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文武百官没有人敢动,都在暴雨里足足跪了一个多小时,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经过了这件事,张謇开始反思:“我读了一辈子书,难道就是来干这个的吗?我的人生价值在哪里?”于是,他毅然递交了辞职报告,回家创业去了。

这一去不要紧,中国近代史上从此出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实业家、教育家,甚至改变了近代中国的走向。据统计,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创办的“大生纱厂”,取《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有意思的是,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2020年11月12日(庚子年九月廿七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张謇老家视察,点赞说,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总书记都点赞了,赶紧的,说你呢:点赞+在看+转发,三连走起。(全媒体记者 贺莺)

编辑:陈路

66

清光绪十五年(1889),江南才子,35岁的张謇进京赶考,这一下牵动了京城众多名流大家的心,他们“组团”全程关注张謇的考试情况。

经查登记册,张謇的卷子正是熙麟初阅的,还把做了记号的“弥封”卷子送给潘祖荫。不知潘主考官当时在想啥干啥,在卷子上批个“不通”,就这样被直接判了“死刑”。潘祖荫打掉的牙齿往肚里吞,张謇也只好自认倒霉。

未曾及第的张謇并没有气馁,光绪十七年(1891),张謇第二次参加礼部会试,这回欣赏他的主考官是翁同龢,常熟人,同治和光绪两帝之师。

谁曾想,翁同龢在第二次会试时,又阴差阳错把陶世凤的卷子错当作张謇的,张謇又未中。翁同龢对张謇落第极表惋惜:“窃为国家惜,非为诸君惜也!”

张謇4岁认字,5岁背诵《千字文》就能一字无误。因“冷籍”(指祖上三代无人功名),无法参加科考。为此,15岁时他曾冒名顶替邻县如皋张大户的儿子报名,获得学籍。第二年,考中了秀才。16岁到27岁之间,张謇先后5次参加乡试,都未中举,却被张大户要挟,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告上了公堂。这场诉讼延续数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幸而张謇的老师们为他四处斡旋。直到20岁时,此案告终,礼部同意张謇重填履历,撤销控案,恢复通州原籍。

科考无望,张謇便到地方大员那里担任幕僚。凭借才华,张謇虏获“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以及他们的政治对手、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在他们争相礼聘,邀其入幕时,张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张北不投李” 。于是,张謇决定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入仕途。

光绪十八年(1892)礼部会试举行,翁同龢再次担任主考官,也动起了小心思。

原来,那天张謇根本就没注意翁同龢说的话,真以为人家翁大人是跟他议论时局。不过跟他一起去的刘可毅却默默记下,将“统筹全局”四字嵌入八股文的破题之中。

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为了张謇能拿状元,翁大人真是够拼的!

不过,中状元的这一天,张謇的日记中没有兴奋之情。当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廷深陷危机,一个有责任心的状元,很难不感到压力。甲午之耻也令张謇深感仕途之无聊,他在笔记中写道:"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张謇中了状元不久,他父亲就撒手人寰,按清朝规矩,他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3年。

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向朝廷请示,委派张謇、陆润庠和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和镇江兴办企业。三人中,只有张謇,认真地办企业,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1898年张謇回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慈禧罢官,“开缺回籍”。他目睹了官场的险恶,半月之后,张謇也借故请假南归,投入商界。

关于他为什么辞职,还有这样一个说法:

那天,慈禧太后在颐和园玩累了,起驾回宫,文武百官都得跪在门口迎驾,刚进翰林院的张謇也在其中。这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文武百官没有人敢动,都在暴雨里足足跪了一个多小时,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经过了这件事,张謇开始反思:“我读了一辈子书,难道就是来干这个的吗?我的人生价值在哪里?”于是,他毅然递交了辞职报告,回家创业去了。

这一去不要紧,中国近代史上从此出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实业家、教育家,甚至改变了近代中国的走向。据统计,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创办的“大生纱厂”,取《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有意思的是,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2020年11月12日(庚子年九月廿七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张謇老家视察,点赞说,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总书记都点赞了,赶紧的,说你呢:点赞+在看+转发,三连走起。(全媒体记者 贺莺)

编辑:陈路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