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从来都是事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这一热点问题。近年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南京、杭州、武汉、西安等新一线城市都推出了“人才新政”,近期,周边城市更是频频出台诱人政策,“人才争夺战”大规模爆发,进入白热化阶段。人才争夺的激烈,让正在参加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将目光投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提案中为我市人才工作献计出力。
委员们认为,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人才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人才争夺是地方政府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市政协委员、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教授姚震球看来,镇江非常宜居,但是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在镇江的却比较少,吸引外来的人才也不算多。究其原因,产业发展不充分,工资水平在苏南地区偏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首先要做大做强产业,其次要有很好的吸引人才的政策,让人才留得下来,这里的人才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在镇高校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能不能留在镇江,第二是我们镇江本地人。”姚震球表示,镇江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宣传不够,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江大、江科大毕业生前几年大约有百分之十左右留在镇江,这两年镇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留镇人数增加了,大概在12%-13%。我们要加强宣传,不仅针对学生,还有学生家长,让他们领略镇江的好山好水,知道镇江有好的就业环境、政策环境,让这些学生愿意留在镇江。”
市政协委员朱胜虎认为,“镇江跑起来”,需要产业强市。企业发展与竞争,归根结底是依靠人才之间的竞争。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我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来镇就业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但根据相关实施细则,“非‘双一流’市外的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生享受不到生活补贴,只能享受住房补贴。镇江籍的非‘双一流’高校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享受不到留镇学费补贴。”在朱胜虎看来,以上政策制定没有很好兼顾此两类群体,不利于企业招聘高学历人才,不利于吸引镇江籍高学历人才落户创新创业。因此,他建议,出台《镇江市市区高校毕业生来镇就业生活补贴实施细则》《镇江市市区高校毕业生留镇学费奖补实施细则》两个细则的补充规定,建议毕业两年内,在本市企业就业的非“双一流”市外高校(全日制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其生活补贴标准为硕士每人每月600元、博士每人每月1000元;自2018届起,毕业年度内在市区企业就业镇江籍的非“双一流”高校(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在其毕业5年以内累计在市区企业期限满3年。硕士每人8000元、博士每人12000元标准给予学费补助。
针对我市人才工作的现状,市侨联则提出了加强靶向性人才引进、培养的集体提案。提案认为,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镇江在人才培养、引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要更大范围招引集聚海外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各领域、各层次人才。因此必须针对镇江发展重点突破的九大领域,应盘点各领域、各个企业的人才需求、存量,精准掌握九大领域企业对各类人才需求,精准绘制需求侧“人才地图”, 为人才引进提供“靶向”路径,可以使目前的人才政策实现由“漫灌”到“滴灌”的转变,提升引才、育才政策的精准性。同时针对人才需求缺口,通过大数据检索、专利分析、文献计量、专家发现等方法,深度挖掘相关人才的职称、获奖、研究方向、专利拥有等重要信息,分析这些人才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建立该领域各级各类人才的数据库。
面对委员们的关注和期盼,同为市政协委员的市人社局局长曾文兵表示,2021年市人社局将深入贯彻全市两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部署要求,紧贴部门职能,以跑起来的姿态奋力推进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贯彻实施人才“镇兴”行动和大学生“聚镇”计划,紧贴产业强市战略,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加强大专以上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导入,全年计划引进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3.6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8万人,全面提升名城福地人才吸引力。二是精心谋划中国·镇江国际菁英创业大赛、海外人才镇江行、百所技职院校百家重点企业对接、新兴产业“双高”人才交流会等“请进来”的人才活动,协同人才办开展“走出去”人才政策宣讲和推介活动,打造立足镇江、辐射长三角、面向海内外的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工作影响力。三是建立完善重大项目人才服务机制,设立企业和高校人才工作站,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技能人才(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等人才载体建设,深化职称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改革,推进省“G42+”民营企业人事人才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全媒体记者 孙晨飞 姜萍)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