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家庭】
光明日报记者 刘已粲
“外头真冷哇!看来一时半会儿除不了草了。”寒潮来袭,气温骤降,沈填珍一家围坐在炭炉旁,其乐融融。远近闻名的“铁娘子”沈填珍,与丈夫陆土方一年四季奔忙在田间地头,难得休息。
40余年时间,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高庄村,沈填珍一家从赤脚种田人变为机械化“种粮大户”,从一贫如洗到带领全村50多户走上种粮致富之路。近日,这个家庭又喜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沈填珍家庭美在哪里?江苏省妇联家儿部部长石冬梅说:“美就美在对土地的坚守,对困难从不低头的坚忍,对‘为国种粮’家风传承的坚定,对身边群众多年如一日无私帮助的坚持。”
“实际上,我们家很平凡,就是认认真真种地,本本分分做人。”收获荣誉,沈填珍称“受之有愧”。
时光回到改革开放初期。彼时,丹徒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此同时,外出打工潮袭来,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正值而立之年的沈填珍夫妇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要撂荒,急得团团转。几经思虑,沈填珍夫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地没人种,我家来种。要交的税,一分不能少。”于是,夫妻俩带上一双十来岁的儿女,承包了村里50亩荒废的土地。自此,这一家人便“长”在了地里。
那时候种地全凭人工,揣着满腔热情,夫妇二人仿佛不知疲倦。翻地,让双手长出厚茧;拔草,让十指布满割痕……困难面前,夫妻俩同心协力,三伏的酷日、数九的寒天在田里劳作,黝黑的皮肤、满身的泥土是他们的“勋章”。
1989年,“胆大”的沈填珍夫妇萌生了买农用机械的想法。26万元的巨款从哪儿来,夫妻俩犯了难。心意已决,再难也有解决的办法,于是,二人合计着拿出了家里的积蓄,又东奔西走向亲友筹借,最后加上信用社的贷款,买回了全村的第一台收割机。
村子里沸腾了。自此,每年秋收,便是这台收割机大展身手的时候——不仅在沈填珍家的田里,更在全村人的地里。等到全村人用完收割机之后,夫妻俩才在自家地里使用。“好几次粮食来不及收,烂在了地里。”沈填珍说,“烂了粮食肯定心疼,但能帮到乡亲们,我们全家人都不抱怨。”
2013年,沈填珍一家率先引进了“稻鸭共作”技术,成立了丹徒区荣炳凡石桥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带动了全村50多户农民走上了科学种粮之路。同年,农业部授予沈填珍家庭“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流淌在这个家庭的血脉里,也深深镌刻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行动上。儿子陆卿自幼成长在田间地头,高中毕业后,他没有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而是选择留在村里种地,还和妻子自学科学种田方法,为村民们服务。陆卿说:“我要像父母一样,把汗水洒在土地里,为国家种好地,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凛冽寒风中,土地略显萧条,却掩藏着万千生机,而好家风为这片土地再添希望。待寒潮退去,沈填珍一家又要开始忙碌了。“土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虽然已经70岁了,但只要干得动,就还要接着种地,为乡亲们做好事。”沈填珍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8日 0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阿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