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高质量实现供给需求动态平衡

2021-01-07 16: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我国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判断。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后一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需要有科学的战略谋划,更要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新发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动力,同样要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获得。实现“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质量动态平衡,从而为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必要动力。

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于2015年底,就我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提出来的,针对的主要是当时国内的经济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以来,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先后出现,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性影响。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彻底改变了既往的国际经济格局,并且短期难以得到根本性恢复。在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侧重于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塑造强大的国内市场和构建新的开放格局等方面。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自2000年加入WTO以来,我国迅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以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世界工厂”。与之相适应,形成了以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生产能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对以往形成的出口导向的评价指标、产业政策、组织方式进行调整,将国内市场需求作为主体导入“十四五”后我国经济运行系统中,引导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向国内市场为主体方向发展。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大力提高国内供给质量,以高质量的供给能力吸引国际资源向中国流动,以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以往的经济循环,是以发达国家企业和产品占领国内市场、我国给国外品牌代工赚取加工费的形式呈现的。其结果是,发达国家品牌产品大量占据我国市场,处于中低端的国内产能被挤压、价值被低估。

释放需求侧改革红利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求侧改革成为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点任务之一。

从需求侧看,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支点”,其影响和意义十分重大。扩大内需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应对经济下行的有效手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面对市场萎缩,我国提出了拉动内需的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以政府为主体,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共同注入,如通过基建扩容、转移支付、发消费券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需求水平。在特定条件下,拉动内需为稳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的内涵有着重大变化。需求问题被看作一个长期的基础性问题,不能仅依靠单项消费政策调整,而要通过深化需求侧改革,即建立符合经济规律的体制机制,打造一个长期可持续的需求侧政策体系。要高质量实现供给需求动态平衡,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必须通过深化需求侧改革释放需求改革红利。

一是保障产生需求的物质基础。这里的需求应该包括生活性需求、生产性需求(投资需求)和公共性需求。第一,生活性需求的基础是人民收入,增加就业对增加收入有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初次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通过税收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可支配收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倾向。第二,提高生产性需求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投资倾向,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在我国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情况下,2020年非公有制企业投资规模明显提高,新增市场主体速度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创造更加公平的经济环境,为非公有制在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投资品需求的提高。第三,提高公共性需求可以起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作用。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会产生大量的公共产品需求,地方政府财力成为公共需求满足的重要保障。

二是提高满足需求的能力。虽然具有产生需求的物质基础,但并不一定产生现实的需求,更不一定产生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当前新发展格局中的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要求国内产品和国内市场在经济循环中起主体作用,但这需要我国当前的供给结构同步调整。加入WTO后,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产能力均以满足国际市场出口为前提,新发展格局下,从满足国际市场转化为满足国内市场,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这就需要企业认真研究国内市场,开发适应国内需求的产品,形成可以占领国内市场的商业模式,使“中国制造”在与国际品牌的公平竞争中更加契合中国市场需要。保障需求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提高需求满足的匹配度,持续提高市场交易质量和交易效率。深化需求侧改革,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形成一体化、诚信交易、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使需求能力得到充分满足。

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深化改革,我国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会出现大幅度提高。通过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利用超大市场的需求优势,尽快提高供给质量,以先进产能吸引国际资本、跨国公司,实现与我国资本和企业的再分工和高水平合作。今后会有更多的自主产品、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新的供给能力不仅能创造国内需求,也会创造新的国际需求,形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良性互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供需双侧改革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体来看,深化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高质量实现供给需求动态平衡,可以提升我国国内市场在整体经济循环中的作用,在实现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内消费升级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BJY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时大红 蒋伏心

编辑:阿奎

4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我国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判断。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后一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需要有科学的战略谋划,更要形成新的发展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新发展格局形成所需的动力,同样要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获得。实现“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质量动态平衡,从而为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必要动力。

供给侧改革持续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于2015年底,就我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提出来的,针对的主要是当时国内的经济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以来,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先后出现,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性影响。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彻底改变了既往的国际经济格局,并且短期难以得到根本性恢复。在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侧重于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塑造强大的国内市场和构建新的开放格局等方面。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自2000年加入WTO以来,我国迅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以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世界工厂”。与之相适应,形成了以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生产能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新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对以往形成的出口导向的评价指标、产业政策、组织方式进行调整,将国内市场需求作为主体导入“十四五”后我国经济运行系统中,引导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向国内市场为主体方向发展。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大力提高国内供给质量,以高质量的供给能力吸引国际资源向中国流动,以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以往的经济循环,是以发达国家企业和产品占领国内市场、我国给国外品牌代工赚取加工费的形式呈现的。其结果是,发达国家品牌产品大量占据我国市场,处于中低端的国内产能被挤压、价值被低估。

释放需求侧改革红利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求侧改革成为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点任务之一。

从需求侧看,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支点”,其影响和意义十分重大。扩大内需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应对经济下行的有效手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面对市场萎缩,我国提出了拉动内需的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以政府为主体,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共同注入,如通过基建扩容、转移支付、发消费券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需求水平。在特定条件下,拉动内需为稳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发展阶段,扩大内需的内涵有着重大变化。需求问题被看作一个长期的基础性问题,不能仅依靠单项消费政策调整,而要通过深化需求侧改革,即建立符合经济规律的体制机制,打造一个长期可持续的需求侧政策体系。要高质量实现供给需求动态平衡,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必须通过深化需求侧改革释放需求改革红利。

一是保障产生需求的物质基础。这里的需求应该包括生活性需求、生产性需求(投资需求)和公共性需求。第一,生活性需求的基础是人民收入,增加就业对增加收入有一定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初次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通过税收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可支配收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倾向。第二,提高生产性需求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投资倾向,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在我国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情况下,2020年非公有制企业投资规模明显提高,新增市场主体速度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创造更加公平的经济环境,为非公有制在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条件,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对投资品需求的提高。第三,提高公共性需求可以起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作用。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会产生大量的公共产品需求,地方政府财力成为公共需求满足的重要保障。

二是提高满足需求的能力。虽然具有产生需求的物质基础,但并不一定产生现实的需求,更不一定产生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当前新发展格局中的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要求国内产品和国内市场在经济循环中起主体作用,但这需要我国当前的供给结构同步调整。加入WTO后,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产能力均以满足国际市场出口为前提,新发展格局下,从满足国际市场转化为满足国内市场,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这就需要企业认真研究国内市场,开发适应国内需求的产品,形成可以占领国内市场的商业模式,使“中国制造”在与国际品牌的公平竞争中更加契合中国市场需要。保障需求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提高需求满足的匹配度,持续提高市场交易质量和交易效率。深化需求侧改革,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形成一体化、诚信交易、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使需求能力得到充分满足。

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深化改革,我国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会出现大幅度提高。通过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利用超大市场的需求优势,尽快提高供给质量,以先进产能吸引国际资本、跨国公司,实现与我国资本和企业的再分工和高水平合作。今后会有更多的自主产品、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新的供给能力不仅能创造国内需求,也会创造新的国际需求,形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良性互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供需双侧改革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体来看,深化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高质量实现供给需求动态平衡,可以提升我国国内市场在整体经济循环中的作用,在实现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内消费升级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BJY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时大红 蒋伏心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