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企培育情况更是衡量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面临疫情冲击叠加经济下行,我市高企培育工作在艰难挑战中自我加压、逆势突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去年全市拟通过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3家,再创历史新高,申报通过率列全省第三,高企总数预计达1188家。
重压之下跑出加速度,逆流而上,逆风而行,这份令人提气的高企成绩单如何妙笔写就?
快起步
挖地三尺锱铢必较
慢不得、坐不住、等不起,高企工作不能有丝毫耽搁,必须见势早、起步快。市科技部门把排查企业源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市科技局高新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将高企培育作为重点工作,在入库、申报、认定等方面大力推进,高企数量持续攀升。但如同爬坡过坎,越往上走,工作的难度就越大。“我们在各市区开展‘拉网式’摸排动员,采用上门走访、多部门信息联动,借助大数据筛查等方式深度挖潜。凡是成长性好、创新研发水平高、具备发展潜质的企业,全部囊括其中,积极动员组织申报。用‘挖地三尺’‘锱铢必较’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不仅全面排查,还要争先进位。市科技部门采取三级联动,把任务分解到各地,直达最基层,每月晒进度表、亮成绩单。“每月跟踪,发布数据,既和其他地区横向比,又对照自身纵向比,名次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全凭数字说话,及时分享推广各地好经验,无形中晒出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去年全年共组织三批次771家企业申报高企,较上年同比增长了27%,彰显出较强的比拼效应。
优服务
“手把手”“一对一”
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基于防疫需要,高企工作一度受到影响。但工作人员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影响降到最低,保证既定的工作节奏不断线。线上高企QQ群图标闪烁不停,电话铃声时刻响起。“网上申报的那段时间,我们每天至少要接四五十个电话,电话接到手软,忙到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市科技局高新处工作人员回忆说。
疫情缓解以后,科技部门迅速强化企业指导服务,编制印发《“手把手”教你报高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政策汇编》等辅导材料,召开全市高企申报培训会、实训会等培训辅导18场次,累计培训2200人,让企业申报材料编制更规范。同时,邀请省内高企评审专家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预审,通过“一对一”反馈指导,帮助企业有效掌握高企申报要点,提高申报质量。
“老高企”镇江泛沃新能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文琴对此深有感触,“因为高企评审采用网评方式,企业申报材料的上传工作也非常重要。市科技局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完成网报全部流程,甚至页眉页脚如何设置、如何上传附件等小细节也一一告知。”
对于重点企业,市区两级科技部门及时组织专家小组上门现场“把脉会诊”。索普集团资产重组后,市科技局由局领导带队,与一众专家及时深入企业开展梳理分析,指导企业做好创新资源的调整完善和优化配置。经过指导,去年索普集团旗下3家企业顺利通过认定评审。
树导向
及时调整统筹谋划
财力有限,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刀刃上。去年初我市针对实际,及时对高企奖补政策进行调整,适度降低入库奖励、提升新高企奖励、新增“老高企”奖励,提升政策的目标导向和引导效果。同时,及时落实2019年度高企认定奖补政策,“早在2020年三四月份,我们就把近3000万元高企奖补资金提前下达。特事特办,加快兑现,不仅可以助力企业疫情期间纾困解难,还能形成争创高企的示范带动效应。”此外,2020年度市科技项目计划指南也向高企倾斜,明确其中八成左右项目承担企业须具备高企身份,进一步树立政策导向。
县乡一级科技部门人手少,负责高企工作的人手更紧。为此,市科技局委派人员“下沉”支援薄弱地区,直接到基层和他们一起上班,现场指导帮助审查企业材料。同时,邀请外地高企资深专家来镇对工作人员进行实操培训,组织人员去扬州等地学习交流。
“高企培育永无止息,2020年的名单虽然刚公布,但我们在申报结束后的当年10月份,就已启动了2021年的高企培育工作。”市科技局高新处工作人员介绍。
展望新一年高企工作,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初步构想已经形成,“我们将提前布局、定向培育。一方面,推动各地加强孵化载体建设,引进和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高企增量的源头;另一方面,提前引导有培育价值的企业,按照高企标准,定向加强研发投入、专利申请等措施,为产业强市加速奔跑提供科技硬核支撑。” (全媒体记者 陈志奎 伍广庆 通讯员 郑淇元)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