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除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等目标外,“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次录入纲要,并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及市场的热议。事实上,“双循环”战略在今年的高层会议中已经被多次强调。如何理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怎样做好“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呢?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这既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必须之举,也是中国在现有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说:“看具体的数字,2019年出口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4%,也就是说在2019年82.6%的国民经济是在经济体内部消化掉了,已经在国内循环了。”
从国际上来看,收入水平越高服务业比重越大,国内生产总值当中会有更多的是在国内消费。我国2006年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35.4%,随后逐渐下降,到2019年降至17.4%。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的美国和日本,出口占GDP的比重都在10%左右。随着我国收入水平、经济体量和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未来我国国民经济会更加依赖国内循环,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渐进的转变过程。
林毅夫说:“2006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41.8%,2019年提高到53.9%,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0%多,日本也一样。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服务业的比重从现在的53.9%向70%、80%靠拢,出口占GDP的比重越来越低,国民经济越来越靠国内的循环。”
一方面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更加凸显,国内需求潜力巨大。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说:“按单体算,我们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内单体消费品市场,超过了美国。我们不仅大,地区差异明显,就是结构性特征丰富,资源禀赋特点突出。这样就能够形成更长久的发展周期,可持续性强。”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消费创新,通过改革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潜在经济活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商品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种结构变化可以把它表述为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结构在服务化,服务的消费比重越来越高。消费方式的网络化,特别是疫情以后,网上零售发展还在加快。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产品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构建新发展格局,除全面促进消费外,还需拓展投资空间。“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指出,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等等。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我们要围绕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肯定要加大一些有效投资,比如在基础设施领域,川藏铁路、长江经济带沿江的高铁,这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要围绕城市群、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城市群城际铁路,都市圈道路建设。”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下一步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通过政府投资,通过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潜力,比如老年人口,现在养老问题一床难求,需求很大,意味着投资潜力也很大;另外一个比如说托幼,托幼现在也是一个难题,核心问题怎么通过‘放管服’改革,通过政府引导解决托幼问题,使民间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促进投资和消费双升级。”
无论是促进消费,还是扩大投资,新发展格局强调的国内循环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说:“国内经济要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循环整体,要成为一潭活水,不能成为一潭死水,尽量要打通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各种行政性的、非市场的,或者是市场经济力量本身垄断所导致的割裂,产业链供应链要真正能循环起来,要求国内的改革一个是市场化,一个是法治化,要把潜力真正形成优势。”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指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但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刘伟说:“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现在的现代化一定是全球化的,也离不开这个世界,在这个情况下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格局与过去比要有新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意味着封闭,要构成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要积极参与新一阶段新变化的全球治理过程。中国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需要,世界也需要。”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指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说:“从今年4月起,当月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连续实现了正增长,增速从总体上呈上扬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作为构建全面开放的措施出台,在确保利用外资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今年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地提升。”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今年以来,中国在稳定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推出多重举措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持续加码稳外贸、稳外资,为世界经贸合作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2%,均实现了正增长,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资金持续增加。中国经济目前的回升既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增长,也对全球的经济复苏起到了正向的拉动作用。
顾学明说:“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展望未来,我认为有三个不变,利用外资规模扩大的趋势不会改变,利用外资向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重点的趋势也不会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2020年,面对全球经济的巨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成为了在困境中拉动全球经济的引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中国市场的潜力,与此同时,逆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传统国际循环的明显弱化,也让我们必须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畅通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正是针对这样的新阶段、新情况,立足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也将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通过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中国的发展会更好,世界也将从中受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缪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