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0-12-18 15:24 学习时报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创造力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驱动力,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地创新现代化模式的实践过程,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力的激发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对新时代文化发展问题作出有针对性回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人类的文化实践是有目的性指向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的发展说到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全体人民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文化创新必须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目标,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文化生活的新要求,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文化创造与创新的衡量标尺。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文化产品的最终享有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充满人文关怀,从这一文化目的性出发不断加强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才能使得文化产品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一致,使得文化创新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相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文化均衡发展的价值诉求,要进一步完善城乡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的配置,将文化创新成果同全民共享,真正做到文化事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创造活力以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为主旨。

凝聚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前提是解决好文化认同问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存在之根,它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正是以这种文化传统为底色,一个民族在接受现代新文化的同时必然也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解方式对时代文化进行重新塑造。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特有的文化品格:“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以及“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文化,则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拼搏实干的文化基因,“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正是革命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传承和再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理念、社会导向和行为准则的统一,体现了个人的发展诉求同国家繁荣进步的统一。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有着自觉认同,才能够在文化交往碰撞之中有创新的根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创造提供价值引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方向指引。人的社会实践是一种创造意义的目的性过程,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真正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文化应当是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培育全民族的文化理想和信仰是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为深厚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我国现代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只有自觉践行才能够实现人民文化观念上的价值整合,构建共同的文化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国家、民族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三者的愿望和追求,只有以此为价值遵循对人民文化观进行价值整合,才能既实现人民的文化主体性,又兼顾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的全过程,切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社会化,通过人文教化使得人们步入一个道德、情感和智慧相融合,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的生活境界,进而为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倡导文化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多样性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只有坚守文化多样性立场,文化世界才能“增值”,我们的世界才越来越充满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要加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随着人类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广度、深度的不断拓展以及我国文化自信心的日益提升,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特点更为明显。民族文化创新力的培育需要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更加自由的思想空间,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环境下,不同文化生产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理念、文化追求,也有不同文化生产方式,只有坚持文化的多样性,让各种社会文化思潮进行有效的碰撞、交流与对话,才能有效激发出文化创造灵感,才能涌现出更优秀的社会文化产品,促进新时代文化的多样化发展。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必将催生全社会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活,促进我国文化多样化图景的呈现,也只有这样,文化相融、共生、互动、发展的趋势才会真正形成。

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健全文化创新的政策保障机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文化的交流和资本的涌入使得中国的文化市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文化的过度市场化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在当代,一些大众文化产品呈现出平庸、浮躁、奢华的特点,感性文化的蔓延导致了文化的人文含量的流失,这会导致社会进步缺少恒久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在肯定市场机制推动和活跃文化创造作用的同时,要对大众文化产品的感性化、同质化倾向所导致的文化价值失范保持清醒认识。在尊重文化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引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注重加强对文化个性和独创性的培育,建立健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政策法规,夯实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建设以及精神价值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全社会各类文化人才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造能力,使一切思想创建得到尊重、一切创造才华得到发挥、一切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邹广文

编辑:阿奎

40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创造力已经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驱动力,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地创新现代化模式的实践过程,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力的激发要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对新时代文化发展问题作出有针对性回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人类的文化实践是有目的性指向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的发展说到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全体人民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文化创新必须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目标,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文化生活的新要求,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文化创造与创新的衡量标尺。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文化产品的最终享有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关注人民的精神需求,充满人文关怀,从这一文化目的性出发不断加强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才能使得文化产品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一致,使得文化创新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相一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着文化均衡发展的价值诉求,要进一步完善城乡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的配置,将文化创新成果同全民共享,真正做到文化事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创造活力以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为主旨。

凝聚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认同。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前提是解决好文化认同问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存在之根,它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正是以这种文化传统为底色,一个民族在接受现代新文化的同时必然也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解方式对时代文化进行重新塑造。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特有的文化品格:“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以及“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文化,则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拼搏实干的文化基因,“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精神,正是革命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传承和再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理念、社会导向和行为准则的统一,体现了个人的发展诉求同国家繁荣进步的统一。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有着自觉认同,才能够在文化交往碰撞之中有创新的根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创造提供价值引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方向指引。人的社会实践是一种创造意义的目的性过程,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真正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文化应当是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培育全民族的文化理想和信仰是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为深厚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我国现代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只有自觉践行才能够实现人民文化观念上的价值整合,构建共同的文化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国家、民族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三者的愿望和追求,只有以此为价值遵循对人民文化观进行价值整合,才能既实现人民的文化主体性,又兼顾了文化的社会效益。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的全过程,切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社会化,通过人文教化使得人们步入一个道德、情感和智慧相融合,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相一致的生活境界,进而为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倡导文化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多样性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只有坚守文化多样性立场,文化世界才能“增值”,我们的世界才越来越充满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要加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随着人类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广度、深度的不断拓展以及我国文化自信心的日益提升,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特点更为明显。民族文化创新力的培育需要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更加自由的思想空间,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环境下,不同文化生产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理念、文化追求,也有不同文化生产方式,只有坚持文化的多样性,让各种社会文化思潮进行有效的碰撞、交流与对话,才能有效激发出文化创造灵感,才能涌现出更优秀的社会文化产品,促进新时代文化的多样化发展。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必将催生全社会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活,促进我国文化多样化图景的呈现,也只有这样,文化相融、共生、互动、发展的趋势才会真正形成。

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健全文化创新的政策保障机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文化的交流和资本的涌入使得中国的文化市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文化的过度市场化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在当代,一些大众文化产品呈现出平庸、浮躁、奢华的特点,感性文化的蔓延导致了文化的人文含量的流失,这会导致社会进步缺少恒久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在肯定市场机制推动和活跃文化创造作用的同时,要对大众文化产品的感性化、同质化倾向所导致的文化价值失范保持清醒认识。在尊重文化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引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注重加强对文化个性和独创性的培育,建立健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政策法规,夯实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文化的物质形态、制度建设以及精神价值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全社会各类文化人才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造能力,使一切思想创建得到尊重、一切创造才华得到发挥、一切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邹广文

编辑:阿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