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东大街,有一座清咸丰年间建造的麻石三孔拱桥,桥面条石铺就,因桥跨通济河,人们称其为“通济桥”。通济桥将河道南北连成一体,桥上的条石路面延伸镇上东大街、西大街、中大街、工字街、鱼市街、老北街、新北街、中营里。
清末民初,古镇商业已形成相当规模,狭窄的街道两边开设着商铺272家,其中粮行34家、酒行14家、饭店15家、棉布行17家、百货行13家,以及茶馆、酱园、酒楼、木行、杂货店、竹器铺、地货行、客栈等等。十多座祠堂、庙宇、更楼、私塾、学校交错于集镇之间,显示了历史古镇的风貌。
宝堰,自秦汉以来就有人口居住。宋元时期,出现人口较为集中的村庄。明朝时,因为地理环境为交通要道,且有通济河航运,宝堰逐步走向繁盛。咸丰初年,宝堰经济发展迅速,通济河两岸仅靠摆渡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宝堰地方便集资兴建了通济桥。传说太平军战事时期,通济桥取“太平桥”之名。而其真实意义,是乡民意避洪水侵害,寓“太平”之意,祈求宝堰一方平安。
宝堰镇处于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地交界处,地理条件优越,通济河穿越宝堰镇古街而过,通济河漕运便利。四地生产的稻米、黄豆、白酒及鱼、肉、禽、蛋等农副食品,均到宝堰汇集经销,四地乡民需要的日用品也由宝堰进出。通济桥的南、北两岸,是古镇泊船的大码头,当年车船如潮涌,驴马成群。往来的商船,卸下的是洋布杂货,装上的是大米黄豆,坛坛罐罐的酒。通济桥左右计有大小码头四处,每日进出船只达百艘,因而,宝堰镇有“小无锡”之称。
通济桥又名“三仙桥”,这里有一段神话故事。说是张果老、铁拐李、吕洞宾三位神仙欲去南海拜见观音菩萨,路过宝堰镇时,见一队乡民推着独轮车吱吱嘎嘎途经通济桥,每辆车上都满载着酒坛,酒香飘逸,香气醉人。三位仙家闻到酒香来了神,在桥上便向乡民讨酒喝。每人喝下两三坛还嫌不够,铁拐李还用宝葫芦装下七八坛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可能是酒香醉人,铁拐李塞壶塞时不小心把个宝葫芦给掉下了河。顿时,宝葫芦里的酒汩汩噜噜一下子都流到了河里,待吕洞宾飘身踏水捞起宝葫芦时,宝葫芦里酒已流尽。酒借着河水流动,使得整个镇、整条河酒香弥漫。后来,传说人们只要到了三仙桥,就能闻到米酒的飘香。还传说,宝堰通济河年年闹水灾,洪水来时,屋坍村淹,唯三仙桥巍然不动。桥南东大街30号史家老宅进门的左右墙壁上,还保留着八仙的砖雕,其中就有三位神仙在三仙桥上闹酒的故事。
来源:镇江市社科联
作者:王礼刚
编辑:邓宇